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人生哲学中的自然无为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自然 ,是生命的初始状态 ,是心灵的纯朴本性 ,是心性因性而行的运行方式 ;无为 ,是没有做什么和不要做什么的心态 ;自然无为 ,是纯真、自由、平淡的心灵写照 ,它在人生哲学养心之道中要求回归生命本真 ,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的最高目标 ,因而有利于净化和美化人类的心灵 ,提升人类的精神品质及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2.
《庄子》之道分为三个层面:本根、境界与在宥。本根之道惛然若亡却又玄功潜被,自足、自本、自根而无为自然;境界之道是一种生命境界的超拔逍遥,以貌似的无情凸显冷眼大爱与精神不死;在宥之道则是欲以不攖人心的缮性无为实现其"捄世"之意。《庄子》并非对政治纯然冷漠,只是现实环境的限制,使《庄子》将在宥之道以"寓言"式表达,而将笔墨重点放在人的精神世界,重精神桎梏的化解,寄逍遥之望于精神境界的超拔,为黑暗时代的自由追求开启了心灵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贵生论与贵神论是老子与庄子人生哲学的总体差异。老子的贵生论从道性自然的宇宙观角度强调人的生命实体存在状态的重要性,而庄子贵神论则从人性自然和个体生存困境角度,在关注生命的同时,更强调个体精神自由的重要性;自然解脱和自由逍遥分别是两人的人生境界,圣人和神人分别是两人的理想人格;在人生实践上老子提出养生与处世方法,庄子则进一步提出养生、处世与精神修养方法;两人的人生哲学对后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求真、求道两个层面重新审视了老子的人生哲学,认为老子的人生哲学积极有为,分析老子人生哲学之所以评价不高的原因,对老子哲学中“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等概念也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超越纯粹自然和纯粹人文向度的意义上,老子的哲学思想显然就是一种具有完整的文化视界和完全的文化品格的文化理性启蒙.他试图劝导人们成为恪守中道“无为而无不为”的自觉主体,并由他所倡导的(文化)理性路径而走向悠然的自由.老子正是以内在的道性自然、心灵觉悟和外在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德行实践,彰显了谋求万物大同的空灵的德性志趣,同时也彰显了万物和谐共存、生生不息的生态旨趣.  相似文献   

6.
人之所以需要审美,是由追求超越现实、渴望自由的生命本性决定的;只有以自由的生命活动作为最高价值和理想的文学艺术作品,才具有永恒的魅力;自由不仅是对必然的认识,还是一种精神境界,没有内在自由,外在自由就变得没有任何意义;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表现了生命自由的光辉在感性形式(形象)中的灿烂放射。总之,美是自由的诗性升华,是自由对自然的照亮与回归,是个体性与社会化的和谐整合。  相似文献   

7.
庄子之苦乐观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所感受的苦、所追求的乐都在于精神感受.现实之苦在于世俗生活中的拘束或奴役,在于人类认知能力的有限,在于人们无法摆脱现实的处境.现实的地位、财富、欲望的满足并非庄子之苦的主要内容.庄子认为人类的有限性是人类之苦的根源.庄子的逍遥之乐在于超越现实束缚的自由的感觉,在于独与天地万物相往来的体验.这也是一种精神的满足,但不是现实欲望的满足.这种精神境界的提升可以是无限的,可以达到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精神体验.从现实之苦到逍遥之乐的转化的关键在于心灵的宁静,而心灵的宁静在于认识到世界的客观性和非目的性,避免面对苦难时的狭隘的、个人的、目的性的解释;在于认识到人类自身的有限性,避免对个人或群体抱过高的期待.在这样的基础上人们才可能超越现实之苦去追求精神境界的无限提升.  相似文献   

8.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庄子心性学说的相同之处在于都从心灵入手探讨生命秘密,都对主体的深层心灵进行了深入开拓。但二者在潜意识与无心、有多重我与无我、艺术是潜意识的白日梦与艺术是自然无为之作等方面有着鲜明对比。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揭示了一部分人的心灵现实,而庄子的学说则具有提升心灵品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远离尘嚣》的生态和谐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离尘嚣>中的自然是一个和谐、宁静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立足的根基和心灵的栖息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生态和谐的途径,只有尊重自然、亲近自然、理解自然、敬畏生命,才能实现人类在自然中的诗意栖居.而生态和谐的根本是人类精神生态的和谐,即人自身理智与情感的平衡、物质追求的简单化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化以及利他化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0.
论庄子的自由观——庄子《逍遥游》的哲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哲学的角度对庄子<逍遥游>的价值和意叉进行新的阐释可知,老子之"道"与庄子之"道"具有根本的差别,老子之"道"是一个处于"无"、"有"之间的混沌整体,而庄子之"道"则是一个在想象中万物并呈的现象整体.庄子以其之"道"提出了人的精神自由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区分了精神世界的心灵自由和物质世界的行为自由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绝对自由及相对自由,提出了人的四种不同的精神境界.与此同时,庄子在<逍遥游>中还广泛地涉及了自由的人生价值观念与政治功利性的人生价值观念、精神世界的真实性与物质世界的真实性、事物的精神价值与实用价值等一系列哲学命题,构筑起内涵丰富的精神自由的观念,并成为其整个人生哲学体系的思想基点.  相似文献   

11.
人类历史领域是有别于自然规律的自由王国,其特征是世界性、未来前瞻性和开放性.因此,历史哲学断不是如同中国文化那样停留在封闭的自然民族状态,而是进入开放的面向未来的历史和自由的视野.自由的历史领域以人为本,而在必然的自然领域,人却是手段.自然和历史,民族和世界,既往和未来,封闭和开放,必然和自由,是两个分离的领域.自然界没有历史和自由,历史中也没有必然.历史同自然脱离,形成逐渐向上却充满艰辛的道路.民族的概念从属于自然,而不是从属于历史.越是民族的,就越是自然的;越是历史的,就越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2.
道家由天道自然、人性自由的视角出发,思索天人关系,得出自由源于自然、有为成于无为。由道家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过渡到政治层面,必然导致"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由"无为"的主张可以衍生出相对自由的思想,这种思想体现在经济上就是经济自由。道家的经济自由的经济观对中西方早期经济的发展尤其对我国汉、唐初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经验是:经济活动要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经济自由发展要尊重自然、顺应民意,从而实现经济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道家生命伦理思想探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以"道"和"自然"解释生命起源、本质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重生轻物"的生命本位观和"无欲无为"的养生论,注重生命的社会普遍关怀,超越世俗生活的束缚,追求本真生命和精神自由,并且以放达的态度对待生死问题.道家生命伦理思想白始至终充满着超越世俗功利、追求与天地同化的自然主义生命伦理精神和智慧.  相似文献   

14.
老子思想集中体现在"道法自然"这一命题中,其实质是"自然主义",是"无为"政治"."自然"的原理是先在的,其功用通过相对性具体性表现出来,既独立于经验又具有经验的普遍性和必然性."道法自然"指向万物"法自然",皆以"自然"为本,因此,"人法自然"内在于"道法自然"这一命题之中."无为"与"自然"具有同一性,其对立面是"人为".老子反对"人为",符合"自然无为"的逻辑,亦是"道法自然"在人类社会的落实.不是人为的强制、干预和设计,而是以"自然"为法的"无为",才是从哲学本体高度上决定人类行动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丁利荣 《人文杂志》2000,(1):98-103
本文认为中国的李贽与德国的尼采在同是传统文化的叛逆者方面具 有可比性.在艺术产生问题上,李贽认为艺术源于生命的匮乏与需求,是对生命的补偿,尼采则理解为艺术源于生命的丰盈与富足,是生命的给予;在艺术表现上,李贽重自然、自适,但因缺乏丰厚的生命意识而导致苍白的审美自由,尼采则重视生命之强力的艺术表现,从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自由;在艺术对人生的功能问题上,两者也多有迥异.  相似文献   

16.
明清之际儒学与基督教的人生哲学对话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是如何看待基督教的灵魂不灭说和上帝赏善罚恶说;二是人的真正的家园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三是人是否应该“面对死亡而生存”.基督教经院哲学从灵魂不灭论出发,告诉人们家在天上,教人做“天上人”;儒家哲学则告诉人们家就在现世,教人做“人上人”.由于这一分歧与现实人生密切相关,这就使这场人生哲学对话格外具有震撼心灵的魅力,并对明清之际中国哲人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通过人茶合一的生态审美叙事,体现了鲜明的生态理念和生态理想,本文从自然、家园、生命三个方面分析其生态理念蕴涵,即向自然寻求人类存在的文化印证;和谐、安居的恒久渴望;向死而生的自由生命追求。  相似文献   

18.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宇宙万物之本体。但是老子的超越之道并非是自然界及其规律,而是超越的主观精神境界。“道生万物”,表明超越之道并非是抽象的逻辑观念,而是真实自然、与宇宙万物同体的生命境界。“天地不仁”中的天地不是纯粹的物理存在,也不是主宰意义上的人格存在,而是一种价值存在,只不过带有某种虚化的宗教人格意味。领会和诠释老子的天道观,宜从人生哲学的视域而不宜从自然哲学的视域。  相似文献   

19.
本文质疑鲁迅思想与近现代人类“民主———自由”文化有着逻辑矛盾的观点,力图探寻鲁迅思想内在的、统一的逻辑构架。在社会历史观的角度上,青年鲁迅已经越过人类文化演进的表象而直取其背后的生命自由意志与“自由—独立”精神;作为一个决意投身文艺的人,鲁迅重视人的精神觉醒、精神创造力量的思路是一种回归其生命本根的思路;而对于中国思想文化史而言,鲁迅瞩目人之自由意志、“自由—独立”精神的觉醒的思路关注的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远远没有得到正视的重大问题,看取的是一个民族不断通向新的历史文化进程,包括通向“自由———民主”文化历程的生命本根。  相似文献   

20.
老庄道家强调人在构建和谐自然生态中的关键作用,主张以自然中心主义代替人类中心主义,重建平等自由的自然主义价值观.人类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处理社会和自然界各种关系,可达万物自化的"无不为"之境.以无我之心将自身从物欲中解放出来,体现了对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天地万物自我价值的尊重和观照.摒弃世俗功利主义价值观,创造性探求事物的多元价值和无限潜能.对身外之物的理性舍弃、对弱势群体的悲悯包容,有助于形成和平的自然和社会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