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漫话渔洋山人赵洪恩“渔洋山人”,即王士祯,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明崇祯七年(1634)生于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世代官宦的大家族。王氏代代崇尚读书吟诗,是地地道道的书香门弟。普祖王之垣明万历中曾任湖广巡抚,祖父王象晋明末官浙江布政使...  相似文献   

2.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又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蚕尾老人。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顺治15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康熙50年,78岁卒。渔洋一生仕宦45年,公余读书、赋诗为文,从不间断,给后人留下了大批著作。所著《带经堂集》中,有诗50卷,文42卷。另有杂著《皇华纪闻》,《池北偶谈》、《居易录》、《香祖笔记》、《古夫于亭杂录》、《渔洋诗话》等二十余种一百余卷,此外还编辑古人和同代人的诗文近百卷。渔洋是清初的著名诗人,“神韵”说的首倡者,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主持风雅近50年”。他对于中国的文化,特别在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方面有独到的贡献。本文不准备对渔洋及其著述作全面的评价,只就关于他和他的《居易录》的几个问题,谈点个人的粗浅见解。  相似文献   

3.
王渔洋的诗歌及其神韵说理论一直是诗学界颇有争论的议题。本文打算从魏晋情怀入手,由人及诗,对渔洋本人及其创作、主张进行一番重新的审视,以求在此方面有所突破。首先是愤世嫉俗的思想。它主要集中在渔洋的早期,由于时代的关系,这种精神包裹得很紧,要寻其蛛丝马迹并不容易。我们姑且从他自号阮亭谈起。士取号渔洋在顺治十八年,此已见于《自撰年谱》(《入吴集自序》也提及),而何时号阮亭,不见记载。可以肯定的是士自号阮亭要比号渔洋来得早。顺治十四年,在济南大明湖诗人集秋柳诗社,赋有《秋柳四章》,一时和者颇众,他的表兄、至友徐夜…  相似文献   

4.
龚自珍思想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家世与思想渊源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人。龚氏是浙江的右族,“簪缨文史”,累代仕宦。他的本生祖父禔身是个举人,过继祖父敬身是个进士,都在北京作过官;敬身后来由礼部外放,官至迤南兵备道。父亲丽正在嘉庆初年中了进士,供职礼部,外放官至苏淞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外祖父段玉裁是赫赫有名的文字学家。龚自珍十二岁就开始从外祖父学习《说文》部目,可谓学有根底。他很有才华,少时所作诗词文章“风发云逝,有不可一世之概。”外祖父却担心浪漫的诗文有害于学问功名的“正途”,特别告诫外孙要读经治史,“努力为名儒,为名臣,勿愿为名士。”但龚自珍以后偏偏走上了名士的道路,三十八岁始中进士,后官宗人府主事、礼部主客司主事,仕途蹇滞,潦倒终生。  相似文献   

5.
李森先,字琳支,号滟石.山东掖县(今莱州市人)人.明朝崇祯元年(1628)进士.清顺治二(1645)自国子监博士考选江西道监察御史.为人鲠直敢言,因上疏摄政王多尔衮弹劾礼部尚书、大学士冯铨及其子源淮诸不法状,而被夺官.顺治帝亲正后,览其原疏,认为“所劾甚当”,遂官复原职.顺治十五年,李森先应诏陈言,为流徙诸言官开脱.顺治斥责他“市恩徇情”,又夺官下刑部,议流徙.寻宽免,复原官.命其到河南勘察荒情,不久卒.王士祯在《池北偶谈》中称其“屡上疏,论事切直,三下刑部,不少摧折.”  相似文献   

6.
1045年宋仁宗庆历五年乙酉一岁是年癸未月丙寅日(夏历六月十二日)乙酉壬辰时生。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山谷老人、涪翁、涪皤、黔安居士、摩围阁老人、八桂老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高城乡双井人。祖父湜,以进士赠朝散大夫。父庶,字亚夫,庆历丙戌进士,知康州,赠中大夫,有诗名,句律奇崛,世谓山魈水怪著薛荔之作。母李氏,南康郡人。庭坚有兄弟六人:兄大临,弟仲熊、叔达、叔献、苍舒。妻孙氏、继室谢氏。子相、女睦。  相似文献   

7.
吕坤经济思想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坤经济思想论略王兴亚,马怀云吕坤(1536—1618年)字顺叔、叔简,号新吾、心吾,晚号抱独居士、河南宁陵县人。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历官山西襄垣、大同知县,吏部主事、郎中,山东济南道参政,山西按察使、陕西右布政使、山西巡抚,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相似文献   

8.
王士祯(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官至刑部尚书,为清朝初期极享盛名的作家,继钱谦益之后的文坛盟主。《秋柳四首》是王士祯二十三岁时的作品,曾传诵一时。《渔洋诗话》说:“余少在济南明湖水面亭赋秋柳四章,一时和者甚众。后三年官扬州,则江南北和者前此已数十家,闺秀亦多和作。”这四首诗借秋柳的形象抒发了一种年华易逝、美人迟暮的惆怅情绪。作者在《菜根堂诗集序》中说:“顺治丁酉秋,予客济南,诸名士云集明湖。一日会饮水面亭,亭下杨  相似文献   

9.
陈百川 《社区》2011,(17):16-17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男,汉族,公元1037年1月8日生。四川省眉山市人,进士学历,主要担任官职有:北宋皇帝秘书,杭州市长,后期被贬为广东省惠州市和海南省儋州市驻军副参谋长。  相似文献   

10.
王渔洋词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渔洋以“神韵”说驰名骚坛。从顺治末至康熙年间“主持风雅数十年”(《清史稿》卷二六六)。人们对渔洋多关注其诗论,而其词论成就遂被掩盖。其实,渔洋论词颇有心得,特别是他在古广陵扬州任上,“昼了公事,夜接词人”(《居易录》记吴梅村语);以渔洋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词人群体,广陵词坛繁荣一时。他们填词论词,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词学主张,对当时及后世均产生了相当影响,于清词、清词论的全面振兴有着先声之功。本文拟就渔洋词论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1.
陈廷敬原名陈敬,一字子端,一字说岩。有一段传闻叙说了他改名的原委。清顺治十五年考进士,在进行廷试时,顺治皇帝走下金銮殿进入试场,看到一个青年人带着酒来应试,感到惊奇,就暗暗记下了他的名字。待发榜的时候,皇上问主考官有没有陈敬,说要见他。主考官领来了陈敬,皇上一看,不是他要见的那个陈敬。查阅中选试卷,才发现有两个陈敬:一是顺天府通州人,一是山西泽州人。皇上要见的,是泽州陈敬。皇上十分赏识泽州陈敬的才学,特意在“敬”字前加上一个“廷”字,一则表示区别,二则表示廷试时的期遇。从此,他便叫陈廷敬了。受到…  相似文献   

12.
龚自珍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生平和思想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1792~1841)字尔玉,又字璱人;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玪民。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生于府东城马坡巷一个世代的官僚文士家庭。伯祖父名敬身,字屺怀,号瓠伯,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官至迤南兵备道,著有《桂隐山房遗稿》。亲祖父名禔身,字深甫,号吟臞,乾隆三十四年会试中正榜,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著有《吟臞山房诗》。父名丽正,字赐谷,又字赐泉,号暗斋。嘉庆元年(1706)进士,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著有《国语注补》、《三礼图考》、《两汉书质疑》、《楚辞名物考》诸书。母名训,字叔斋,贵州玉屏县知县、著名小学家段玉裁之女,著有《绿华吟榭诗草》。龚自珍幼年好读《梅村集》、《方百川遗文》和宋左彝《学古集》,“三者皆于慈母帐外灯前诵之。吴诗出口授”(《三别好诗序》)。在优越的家庭教育下,龚自珍从八岁至少青时  相似文献   

13.
孔尚任     
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塘,自称云亭山人,山东省曲阜县湖上村(曲阜城东南三十里)人,生于清顺治五年(1648年),卒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是清初杰出的戏曲家和优秀的诗人。 一、 孔尚任出身于曲阜孔氏大家族一个地主家庭,是孔子的六十四代孙。祖父闻讷“笃志好学,闭门著述”,“足迹不入城市”(《阙里文献考》卷九四)。父亲贞璠是明末祟祯  相似文献   

14.
关于欧阳修《醉翁亭记》(以下简称《醉》文)一文的旨趣,历来的评说多侧重一个“乐”字。目前所见有关资料,亦多从此说①。《醉》文通篇用“也”字结句,全文以“乐”字贯之,构成本文十分引人瞩目的显著特点,这是作者“为文天才自然”,“超然独骛,众莫能及”②之处。但正因为这样,历来的人。也就过多的注重“乐”的这条明线。而却忽略了作者以“乐”饰愁,以“醉”  相似文献   

15.
谭嗣同(1865年—1898年)湖南浏阳人,字复生,号壮飞,祖父谭学琴是个破落地主,父亲谭继洵,由赐进士出身而任户部员外郎,甘肃布政使,最后升为湖北巡抚。母亲徐五缘,“性惠而肃,训不肖等谆谆然”。又常用过去的艰苦生活教育子女,她虽已成了贵夫人,但仍“衣裙勤陋,补绽重复”、“纺车轧轧,夜彻于外。”(见《谭嗣同全集》54页)。她的一言一行对嗣同的勤奋好学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无疑地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相似文献   

16.
阮元,字伯元,号芸台,清代扬州学派的中坚人物。他学识渊博,著述宏富,研究领域广泛,凡经、史、文、哲、历算、舆地、金石、文字、校勘、训诂无不涉及。特别难能可贵的是,阮元一生礼贤敬士,提倡学术文化,历官所至,“必以兴学教士为急”。他凭借自己的地位和力量,编刻书籍,创办学堂,“广建学舍,兴起人才,垂百余年,其功德尤不可泯。”在有清一代,象阮元这样全力传播文化,倡导学术和培育后进,影响之广,作用之大是很难找出第二个与之相提并论的。称他为“巨擘”,是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17.
李贺(七九○——八一六),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县境)人,是唐朝王室的后裔,常自称“宗孙”或“诸王孙”。但他父亲李晋肃,只做过“边上从事”一类小官,家境不很丰裕,成为没落贵族。又因父名晋肃,“晋”字和“进”字同音,为了回避父讳,也不能考进士,失去一举成名的机会。后来大约还是通过荫子制度,敝了“从九品上阶”的小宫——奉礼郎。他郁郁不得志,二十多岁就离开了人间。留下诗作二百多首,受到当时和后世的称赞。  相似文献   

18.
清末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是驰名中外的私人藏书楼。海源阁成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创始人杨以增,字益之,号至堂,道光二年进士,官至江南河道总督,“平生无他嗜,一专于书。”其子杨绍和,字彦合,号勰卿,同治四年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他“禀承家学,一专于书,搜罗典籍,不遗余力,孤本珍籍,精校名抄,乃悉集于聊城。”杨保彝,字奭龄,号凤阿,以增孙,同治九年举人,曾任京师总理  相似文献   

19.
吴清鹏,字程九,号西,又号笏庵,浙江钱塘人,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文学家吴锡麒第七子。清鹏,嘉庆二十二年(1817)一甲第三名进士,由翰林院编修、御史、官至顺天府府丞。告归后,  相似文献   

20.
自本世纪初甲骨学兴起以来,学者对古“毓”“后”二字多有研究,每见创获。王国维一九一七年曾发凡“毓”字说,指出“毓”象从女从倒子形。“后”字从人从倒子,是“毓”字的异文,“后”表君后义乃生育义之引申。三十年代初郭老在其著作里既维护了王说,又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