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我国汽车产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亮点。与此同时,中国如何实现汽车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创建问题也成为关注的热点。该文通过借鉴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发展汽车自主品牌的经验,对比我国汽车产业现状,提出了加快创建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品牌的策略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浅析我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品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产业是国家工业水平的代表性产业,要适应国际竞争就必须发展自主品牌.纵观我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政策引导与支持力度不够,研发机构效率较低,自主品牌缺乏国际竞争力,研发经费与人才不足,汽车零部件发展滞后等问题制约了我国自主品牌发展.文中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整改措施,如建立和完善创新环境;推动我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注重研发人才的培养;发展零部件产业.  相似文献   

3.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新兴产业,我国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主要采取的措施和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国家政策扶持、自主创新及市场椎广等方面探讨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产业的形成模式与培育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汽车产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软肋日益暴露在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培育自主品牌汽车,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崛起和走向汽车强国的重要路径.笔者认为,自主品牌是一个特定的概念,需要给予正确的解释.而培育自主品牌汽车产业更需要抓住关键的抓手和切入点.基于此,论文以自主品牌的基本内涵为分析起点.综合剖析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形成模式和衍生层次,在对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发展历程、发展特征全面评价的基础上,指出了培育自主品牌汽车的三类元素,并对它们进行了针对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汽车产业是改革开放后快速成长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汽车产业结构上的缺陷也日益显露出来,特别是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研发能力弱、自主品牌少、竞争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汽车产业持续发展的瓶颈.如何进一步优化及提升汽车产业结构,促进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政府部门、业界和学术界认真研究的课题.论文以产业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运用汽车工业统计数据,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比较研究和个案研究等方法,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汽车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美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的问题的日益严峻,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程受到了全球各国国家政府以及各个海内外企业的日益重视和关切。通过分析美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指出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我国制定和实施新能源汽车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7.
汽车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经营绩效不仅可以使企业自身获得长足发展,而且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我国汽车市场保持平稳增长,但是我国汽车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财务效益不佳;偿债能力较弱;资产营运能力较差;发展不足。因此,我国的汽车上市公司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各个汽车上市公司应该进行技术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我国的汽车公司应在结合企业自身情况的前提下进行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8.
我国在汽车色彩的设计上,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跟风、效仿成为我国汽车色彩设计发展过程的一种现象,这不利于我国汽车发展。因此,我国本土汽车产业发展要借鉴国外先进的发展经验,对国内企业、产品、市场、环境和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分析,设立专门的色彩研发团队和机构,创新汽车色彩设计,树立国产自主品牌。  相似文献   

9.
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我国的汽车产业也受到了影响.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滑坡,购车者消费信心受挫,汽车企业面临资金压力,我国政府和汽车企业应采取相应的策略应对危机,培育我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名牌,推进汽车产业重组,推进二三级城市和农村成为汽车销售的新的增长点,重视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政府支持,政策引导汽车产业走出困境,保持我国汽车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必须解决,如技术依赖、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等。结合世界汽车产业三次技术领导权转移,通过对技术创新与技术演进曲线的关系分析,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应是以中低档汽车技术为发展起点,以此蓄积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创新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同时通过低端突破性创新或新市场突破性创新,走出有中国特色的技术路径。其中的关键路径选择可概括为:在国际合作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并通过技术、品牌、人才、产品战略的实施,打造适合大众需要的自有品牌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