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当代诗歌的语言有其自身的源流和驳杂的"传统"。梁小斌的写作构成了不容忽视的一支脉流。他很早就进行了非英雄化写作和口语化探索,他以他的诗歌创作实践一以贯之地推进着新诗的散文美和口语美的进程,对于当代诗歌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当代诗歌的语言本体意识与当下以口语写作为中心的写作现象自然地保持了距离,通过语言对虚无性的深度体验与精神探索,构成了当代诗歌书写的可能,李心释所具有的语言学家、诗人双重身份,使得他的诗歌书写有效地深入到诗的语言内核,对当代诗歌写作、诗歌史的诗学建构、以及诗歌突破文体边界走向当代社会与生命意识的建构,均产生了较为重要的话语启示。  相似文献   

3.
独特的修辞更能成就个性化的诗人。近些年来,陈先发在诗歌创作上的修辞探索引起人们的关注:借故翻新的互文性写作,古诗意象的唤醒和现代灵魂的注入,使诗歌表现出对生存与写作的多重焦虑;人与物的通灵及轮回意识增强了诗的魔幻色彩,产生了第三者观察视角和意象指向不确定等美学效应。设置非象征与象征的迷宫,通过自然隐晦揭示生死意识;感觉的具象化与自然的典故化,使诗歌形象灵动;复杂的简单与意义的含混使诗歌语言节奏自然,语义多重可解,蕴藉深厚。  相似文献   

4.
90年代诗歌的"民间写作"是和"知识分子写作"相对抗的诗歌探索和创作实践,因其致力于拆借象征体系和隐语结构,创作上倾向于口语化等特征而备受争议.从大众化视角、口语写作、表现力三个方面,通过对"民间写作"实践有价值那部分的挖掘,来给当下的诗歌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独特的修辞更能成就个性化的诗人。近些年来,陈先发在诗歌创作上的修辞探索引起人们的关注:借故翻新的互文性写作,古诗意象的唤醒和现代灵魂的注入,使诗歌表现出对生存与写作的多重焦虑;人与物的通灵及轮回意识增强了诗的魔幻色彩,产生了第三者观察视角和意象指向不确定等美学效应。设置非象征与象征的迷宫,通过自然隐晦揭示生死意识;感觉的具象化与自然的典故化,使诗歌形象灵动;复杂的简单与意义的含混使诗歌语言节奏自然,语义多重可解,蕴藉深厚。  相似文献   

6.
艾青30年代诗歌语言经历了从欧化到口语的嬗变。初期诗歌语言以欧化见长,具体表现为诗句修饰成分的复杂化和语法的完整性。30年代中期以后,诗人则有意识地以简洁、单纯、朴素的口语部分地替代欧化语言,表现出口语化的倾向,这是延安时期艾青诗风转换的前兆。  相似文献   

7.
在新世纪诗坛的地方性诗歌写作中,"新湘语"诗歌具有特殊性,其在总体上显示出一种挖掘日常诗意、充分彰显地方色彩的创作追求。"新湘语"诗群的写作接近"民间写作"的立场,厌倦诗歌的"宏大叙事",追求把诗歌的在场感、地方性和个性化统一在日常生活的诗性视野中,具有一定的网络号召力,对湖南倾向于口语诗写作的诗人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新湘语"诗群的写作既有利于形成湖南诗坛良性互动的诗歌格局,也有利于新世纪湖南诗歌在全国诗坛影响力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8.
李见心的诗歌并不排斥技术的运用和语言形式的打磨,她把日常生活展现为一个符号的世界,用语言还原诗意人生本身的快感。她有意识地运用语符、语义、语形、语体等多种语言手段,突入心灵超验领域,为诗歌开拓了巨大的表现空间。李见心的诗歌不是线性的,其空间性大于时间性,强调来自生活的现场感与结构感,通过修辞化、符象化的日常生活敞开本真,通过创造日常化景观去埋葬历史的记忆,摆脱日常消息性语言和无意识对生活的遮蔽,建构起充满张力的文学生态。  相似文献   

9.
朦胧诗奠定了接受西方"语言学转向"思想的文学基础,20世纪西方哲学思想界的泛语言化氛围中的三条脉络,与重新发现的中国传统语言观一起,对当代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诗人在写作中直接与语言搏斗,把语言的媒介性提升为发明性,直至建立一种语言的发现观,表明当代诗歌已经完成语言工具论向本体论的转变。语言本体论的要义在于语言与人的循环关系,而当代诗歌中的语言有"他性的自主"倾向,表现为"语言的历险",一方面创造出新的具有延展性或多维的映射性的隐喻形式,一方面也暴露出当代诗歌内在的虚弱,由此产生的诗歌"虚无化"应当警惕。  相似文献   

10.
词语和感受淡化时间的特性十分类似,这种类似的特性给现代诗歌的写作提供了便利,却给它的理解与接受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基本上依赖用词进行写作的现代诗歌,虽然可以详尽地描述出写作主体的感受,却在接受方面恰恰因为其用词写作,遭遇了无法克服的困难。现代诗歌写作中词语描述感受的详尽与接受中多主体多主题化的矛盾是无法解决的,现代诗歌成为了最个人化的私有物品,诗中所用到的词语不再表示公共的象征内涵,而只代表作者本身感受赋予的定义,除非他本人用有公共理解基础的话语对其作品本身加以说明,否则从接受的角度去洞悉作者的本意只能是徒劳的。本文借助对一篇名为《动荡》的现代性诗歌在写作和接受方面的分析,阐述了以上观点。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末、21世纪初对于“新诗”、“现代汉语诗歌”中语言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成为创作和研究界一个重要的话题。论文对其中三个问题进行评述,一是关于“现代汉语诗歌”与汉语语言变革问题的反思,二是诗歌口语与口语诗歌问题,三是“字思维”问题。世纪之交这场关于诗歌语言问题的讨论深化了人们对相关问题的认知,引发了诸多有意味的话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汉语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唐诗语言研究亦逐渐得到重视。不过,从总体上看,其研究仍显滞后,这直接影响了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以白居易诗歌为例,其语言通俗、语料丰富可靠,且出现了大量新语词。这些语词或可增补《汉语大词典》未收词目,如"分诀"、"荒狂"、"静尽"、"寄问"、"妓席",或可添加其未收义项,如"第一"、"大采"、"破漏",或可为其提供或补充书证,如"騃童"、"道程"、"肝家",或可纠正其不确释义,如"故故"、"轻欺"、"饶"、"新蝉"、"云碓",因而在唐诗语言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意象派诗歌是英语诗歌中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诗",但是只是对格律体英语诗歌作了并不极端的文体改良。由于意象派诗歌运动发生时先于中国的新诗革命,并在二十年代持续发展,对此期的中国新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不但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新诗革命,还影响了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新诗。意象派诗歌不仅促进了汉语诗歌的非格律化,特别是新诗革命时期中国的白话诗改革者出于政治及文化革命的需要,有意识地夸大了意象派诗歌对格律诗体的革命性,也从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新诗的过度口语化和诗体形式的过度散文化,对诗的排列的重视和意象的运用都使新诗更有诗性。  相似文献   

14.
白话为诗是新诗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跃居诗歌正宗的核心环节,无限贴近口语和与土白的进一步分离,成为新诗语言形式探索的又一标志。象征派、新月诗派、现代派和中国诗歌会等四个诗歌流派.代表着此一时期白话诗史上四种既有差异性又互相联结的诗歌语言走向,白话本身在诗语层面有清晰而明确的流变脉络。在“白话”与“诗”之间,白话新诗始终以语言为再出发的原点。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诗歌归于沉寂.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诗歌应运而生,打破了诗歌沉寂的局面,网络诗歌逐渐成为诗歌创作的主要形式.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网络诗歌除具有陌生化、口语化的特征外,由于互联网的随意性、互动性、匿名性、平等性、虚拟性以及人们精神世界的变化,网络诗歌也具有了低俗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末期,"第三代"诗歌运动结束之后,基于个人和社会等各种原因,有的诗人选择了放弃诗歌,还有的诗人则选择留守在现场,继续自己的诗歌创作之路。经过了90年代这十年的积累和沉淀,不少诗人在新世纪又返归诗坛,重新创作。他们在新世纪的持续性写作,既可能是对80年代诗歌传统的一种精神延续,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新世纪以来诗歌格局的形成和诗歌生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诗界革命”是19世纪末为了革新诗歌而提出的重要口号,吸引诗坛不少人参与其中。但是,“诗界革命”的参与者们所创作的词,却很少受到这一口号的影响,他们似乎也并没有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词,因而使得当时已经成为抒情诗一种的词,没有像一直以来的趋势那样,力图与诗歌同步发展,而是有所疏离,甚至“缺席”。这一现象表明,即使表现全新的内容,词仍然大多沿用传统的语言要素,而这些要素,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已经具有一定的惯性,构成了特定的语码。由此看来,即使在词的诗化已经日渐成为趋势时,词坛上坚持诗词之别的力量仍然非常强大。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词在总体诗化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8.
I. Speaking, as one Of the four main language skills(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hng), Plays a very.~r'tant IDle in ~ and ~ I s life, especially inoral COInmwhcation. In thes Paper, speaking ~ to thespeaking Of irish; behon one is ~ lingUishcs andlanguage teaChing. behon two dabs with the speaking ofEedish in China teday and in Section ~ I suggestsome techniqUes which Would help students to speak English fluently.11 .~ ac ~ TBoth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take language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