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老子的“道”牟钟鉴道家尊道而贵德,老子写《道德经》,使道德之学传遍中国,“道”不仅成为道家和道教的核心信仰,而且成了全体中国人心目中最高真理的代称。一切不愿意庸碌一生的人,都在为求道、学道、闻道、得道、悟道、体道、行道的崇高目标而努力,为的是使人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道学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阮纪正1996年12月16日—19日,广东老子文化研究会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联合发起,召开了“中国道学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和日本、瑞典等国的8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着中国道家文化及其现代意义,进行了热烈...  相似文献   

3.
中国鹿邑老子学会主办的“中国鹿邑老子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3月3日——5日在老子故里——鹿邑县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和省、地、县的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200多人。 在研讨会上,学者们紧紧围绕老子思想和老子诞生地问题进行了广泛地讨论,在老子思想的特征、历史地位、现代意义和深化老子思想研究等问题上,提出了不少新见解。关于老子思想的特征,罗尚贤研究员依据老子的“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认为老子学说是唯道论,或唯道主义。罗炽教授认为,《老子》全书是以“中道”一以贯之的,所以老子学说是中道论。关于老子思想的历史地位,崔大华研究员认为,老子是中国传统思想重要源头之一的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文化主要形态的道教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道学是包括道家、道教和丹道在内的文化系统。对于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性爱问题,道学主张效法自然;对于婚姻家庭生活中的生育问题,道学主张节制生育和优生优育,反对重男轻女的生育行为;对于婚姻家庭生活中的家庭成员关系,道学强调父、母、子三者的和谐互动。  相似文献   

5.
道家是学术,道教是宗教,一个讲道理,一个讲迷信,二者不是一回事。长期来,有人把道教同道家混为一谈,这是个误解。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解,主要是因为道教在创立的过程中,借助道家的理论和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威望,并使其发生演变,人为地将道家、道教混淆起来,其实道家与道教之间,就其本身来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那么,道家到道教是怎样演变的,其原因是什么,我们应如何看待这种演变呢?这些就是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唐朝统治者以老子后代自居,极力抬高道教的地位。道教与佛教不同,佛教强调人们要忍受今生的痛苦,才能获得来世的幸福;而道教则不然,它宣扬人要看重今世的享受,强调及时行乐,追求长生不老,因此迎合了统治者的口味,在唐代兴盛一时,形成了儒、道、释三足鼎立的局面。道家与道教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家”一词始见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学派,或者指战国秦汉之际盛行的黄老之学。至于道教,则是在黄老道家理论基础上,吸收古代神仙家的方术和民间巫术鬼神信仰而形成的一种…  相似文献   

7.
中国道家与道教思想中,自老子始就对宇宙的形成过程进行了丰富的探索.道家与道教思想中的宇宙生成论有道的"道生一"理论,道教的"元气论"、"混沌说"、"老子创世说",以及受<周易>"太极"学说影响后的理论等.  相似文献   

8.
老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学观念是以其政治理论为基础的.由于老子的政治理论为"君人南面之术",以"清静"、 "无为"为旨趣,因而他对文学采取了否定的态度.就文学观念发展的内在理路而言,老子的文学观念与孔子的文学观念正相反对.如果说孔子所提倡的文学即文教,企图以西周传留的礼乐文献和礼乐文化来教化人民,那么,老子所提倡的道学则是道教,即以先王传留的道论为旨归来影响人民.老子揭露礼乐文化对社会政治和人的自然本性的戕害,为人们理性对待礼乐文化和深入思考儒家文学观念提供了思想武器,补充和修正了儒家的文学观念,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发展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汉代是老学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老子形象先后完成了从“隐君子”到“治国者”、由“人”到“神”的“角色”变换,老子学说也相应实现了从理论思想向社会实践、由道家哲学向道教神学的两次转向,开创了老学朝着政治化、宗教化方向发展衍变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道家贵真重诚,主张质朴自然,与道合真,抱道推诚,精诚感天;早期道教经典《大平经》、《老子想尔注》等,在继承道家诚信观念的基础上,主张专精凝神,至诚感天,提倡诚信为善,积善成仙,并以诚信思想作为教诫教规,教育信徒“诚信不欺诈”,教化下层民众诚信为本、诸善奉行。道家道教诚信观对中国民间伦理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11.
道教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化与整合已经积聚了一股强大的发展生机 ,而“重玄学”的出现正是道教在义理上臻于成熟的表现。重玄学宗源于东晋 ,大盛于隋唐。以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等为代表的唐代重玄学者本着破滞去碍的精神 ,对道教的根本义理与修持理论作了深入的探索。从本体论上来考察 ,他们的探索历程是一个解构并重建本体的过程 ,即在解构“道”本体的基础上探求新的本体 ,继而建立起“心”本体的过程。一、道体的解构重玄学作为道教 (道家 )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 ,是《老子》思想历史地演进至某个时期的反映 ,它在形式上以《老子》…  相似文献   

12.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学术的两大堡垒.先秦百家争鸣的开放性学术氛围,为儒、道两家长期以来在思想上相互冲突与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来,随着佛教的传人以及建立在道家思想基础上的道教学术的形成,儒、佛、道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学术态势.  相似文献   

13.
凸现于隋唐时期的重玄思想是道教理论发展至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它不仅对道教自身的理论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影响甚至波及儒释二家。虽然它盛行于隋唐之际 ,但追溯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却是源远流长的。本文拟以重玄思想的形成过程和理论体系为线索 ,粗略探讨重玄思想对于道教自身及儒、释二家理论建设的积极意义。一、重玄思想的源流长久以来 ,“道”一直是道教的最高理念 ,得“道”成仙是其最高目的 ,一切道教理论都是围绕着“道”与“得道”展开的。道教在东汉张道陵初创时便奉老子为祖师、以老子所著的《道德经》 (《老子》)为圣…  相似文献   

14.
一、长沙地区道、儒、佛的渊源1、长沙地区“道”的渊源原始道教的源头是楚地的巫文化。屈原《九哥》中的东皇太一是道教神仙谱中最为尊贵的神仙。湘君,即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是楚地民间祀奉的湘水之神,她们也成为道教神仙谱的成员。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鶡冠子、老菜子、文子等,无一不出自楚国,他们对长沙地区的影响十分深远。马王堆汉墓就出土了《老子》帛书《道德经》,而且与今传世的各种版本恰好相反,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可称《德道经》。中国古代道家的黄帝之学与老子之学并称为“黄…  相似文献   

15.
体道·游心·书艺杨士林老子所说的“绝圣弃智”、“绝巧弃利”、“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圣人为腹不为目①。”好象不言艺术。其实不然,道家是摆脱不了艺术的。不说老子无意识地提出了一些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朴不雕”、“道法自...  相似文献   

16.
试论玄学中“自然”的儒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二宇在先秦就已出现.最早见于《老子》中,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在先秦大都为道家所谈及,儒家则大多避而不谈.《论语》、《孟子》中皆不见“自然”.而“自然”在《老子》中则出现了,《庄子》中出现了七次.道家的“自然”含义主要有二:第一指天然的、万物的本然状态,“以辅万物之自然,而非敢为也.”第二指无意识、无目的、无为无造.“莫之命而常自然”“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自然”是道家手中的一张王牌,用以反对儒家.儒家积极入世,道家则遁归“自然”.老子把“自然”和道联系起来,“道法自然”,而道和仁义是相对的,“大道废,有仁义.”庄子亦云“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他说,古代之人“在混芸之中,与一世而得澹漠焉”.当时“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不得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时的人们“莫之为而常自然.”至是后来的人们破坏了这种“自然”,出现了圣人,发展出了仁义,才导致了人与人争夺,社会混乱.因此道家主张绝圣弃智,遁归“自然”.  相似文献   

17.
康中乾  侯序 《东岳论丛》2023,(8):70-77+191-192
先秦道家老子和庄子都以“道”为本原。但只有这个“道”本还不行,因为“道”既然是天地万物之存在的本原,它理所当然要体现于天地万物,否则就会干涸窒息。这就涉及“德”的问题。老子讲“朴散则为器”“失道而后德”,庄子讲“道德”,这就是道家的“道—德”形而上学或本体论。认识道家这种“道—德”本体论,对把握和发掘道家的深邃思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道家思想以道论为核心内容.理解老子道论,是把握老子哲学精神的关键所在.道论,亦即今语所谓本体论.问题在于,应如何理解这个本体的涵义?以往讲老子,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以西方哲学的本体观念附会老子道论,无形中产生了对它的种种曲解.西方哲学倾向于从理论的立场出发讲形上学,老子的道论却是一种人学本体论,二者有很大的差异.老子所谓道,不是一个理论化了的形式存有的概念.以人生或人的精神生活为核心,从人存在的文化显现的总体性上确立作为形上本体的道,这是老子道论的出发点.道,首先被理解为一个自然法则.《老子》二十五章说,“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道为法则,而道则是一自然法则.这里所谓自然,不是讲自然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中不存在脱离人的单纯自然哲学.自然在这里不是一个实体词,而是一状词.物各任其天性,自然如此,不假外力的干预,即所谓自然.三十七章说,“万物将自化.”“自化”,即由其本性,自己化生,不假外力.这就是老子所谓自然的涵义.  相似文献   

19.
比起儒家而言,道家研究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相对而言力量要薄弱得多,这当然与道家的性质有关,也与道家的势力有关.从性质上讲,道家学说强调静修、静养,漠视事功,在历史上的地位亦远不如儒家;从势力上讲,道家不如儒家代有传人,亘续不绝,又有现代新儒家作鼓吹,道家的主要人物就是老子和庄子.但是,若就人物本身而言,对于老子与庄子的研究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当今,并不比中国历史上其他任何人为少,也就是说,如果单就个体人物研究而言,关于老子与庄子的研究,并不比其他任何人物,如孔子、孟子、朱熹为少. 但是,另一方面,关于儒家及其人物,人们可以赞成,可以不赞成,但无论如何,其误读、误解的成份相对而言并不是很大,或者并不成其为问题.而道家的情况就不同了,不要说反对道家学说的人或是对道家学说抱有偏见的人,就是赞成、以至于提倡道家学说的人、就是自命为道学专家、写过很多关于道家、关于老子、庄子论文及著作的人,对于道家、对于老子、庄子的误读、误解都很深.我们甚至于有时不无这样的感慨:一个写了好几本关于老子之书的人甚至根本就不懂老子,一个写了好几本庄子之书的人,甚至根本就不懂得庄子.所以,与表面上的热闹无关,充斥于市场的关于道家、关于老子、关于庄子的书籍,里面包含着太多的胡说.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楚简本、通行本《老子》以及《论语》有关论述的比较与分析 ,认为楚简《老子》关于“有状混成”而非“有物混成”的道论 ,体现了原始道家的一种具有思想深度的“美学” ;楚简本以“大”名“道” ,而通行本同时以“大”、以“玄牝”名“道”的不同美学意义 ,前者基于崇父、崇天的原始男性生殖崇拜 ,后者则体现战国中期天地、乾坤、男女并称的哲学观念与审美意绪。值得注意的是 ,从楚简《老子》看 ,原始道家思想并非是尚阴而守雌的 ;本文论证了老聃、孔子时代儒、道相容的思想格局 ,以及所谓儒、道美学原本“对立”这一学术见解的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