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源于西方社会的"环境伦理革命",使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理念。然而,中国传统哲学对"天人合一"的解读,没有、也不可能建立起我们所需要的环境伦理学。所以,要尝试在这一理念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环境伦理学,就必须给它以新的解读。文章通过对"天人是一"、"天人相分"和"天人合一"三个命题的剖析,重新解读了中国哲学的这一核心理念,并论证了环境的价值、人对环境的道德责任和环境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从而初步确立了环境伦理学的基本纲要。  相似文献   

2.
论点摘编     
“天人合一”不能归约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刘立夫在《哲学研究》2007年第2期撰文指出,“天人合一”被很多现代学者视为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但对其内容却是见仁见智,并无定说。如果将其思想核心确定为“合”、“和”或者“和谐”,不会引起多少争议,但如果将它说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则很难让人信服。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论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在历史上每个有代表性的思想家那里,几乎都难以找到完全相同的天人观,论其要点,大致可以归纳为天人相类、天人一体、天人同性、天人同理等几种类型。在价值倾向上,儒家的天人合一主要是政治性和伦理性的,儒家主要把天作为“神灵之天”、“道德之天”和“义理之天”来看待;道家的天人合一主要是境界论上的,道家的天多含“自然之天”的内容;道教的天人合一论则既是自然主义的,又是泛神论的。无论在哪种天人观念中,“天”都具有绝对性和权威性。所以,中国哲学家论天道均不是目的,其落脚点必是人道。天人合一的理论尽管也涉及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但这种关系是以政治、伦理和精神境界为本位的,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才是天人合一论的核心内容,其思想资源比现代生态伦理学的意义大得多、宽得多,也复杂...  相似文献   

3.
在先秦哲学思想中天人关系可以总括为天人合一观和天人相分观。天人合一观包括天人感应、天人合德、顺应自然。这种观点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属于精神活动范畴,其特点是和谐,共同之点是“顺天”。天人相分观是天人合一观的对立和补充,认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后于物质生产范畴,其特点是斗争,实质是“制天”。天人关系在中国哲学史上是最基本的思想模式。“天”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思想家和不同的哲学派别使用“天”这个概念时,具有不同的内涵,主要有两个含意:(1)、“人格神”;(2)、“自然”。故此天人关…  相似文献   

4.
从哲学的源头,探讨中国哲学特有的特征。从社会制度、宗教等角度对社会、人、自然与宇宙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的关系,强调中国人重视主观努力,最终形成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乐观、积极向上精神。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念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合一"观念是中国文化之根,其内涵逐步发展演变,经历了先秦时期天尊人卑、天道自然、天人同性、与天地合德、与天地参,汉代董仲舒"天人感应",魏晋时期"越名教而任自然",唐代刘禹锡"天人交相胜",再到宋代张载第一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这种天人之间统一、协调的哲学观念,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中的天地崇拜、生产、医学养生、生态意识、文学观念等各个方面,丰富并发展着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人与现实世界关系的紧张表现为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紧张关系两个方面。如何消解这种紧张关系显然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我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 ,在历史上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即神人以和 ;天人二分基础上的“天人合一” ;人与人和谐基础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基本意蕴有四 :即政治管理之策 ;生存状态 ;道德境界 ;审美境界。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 ,“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消解前述紧张关系的有益启示表现在四个方面 :(1)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要有“法”有“天” ;(2 )保持生态平衡要树立整体和谐观念 ;(3 )要建构“民胞物与”的全球伦理 ;(4 )回归自然 ,享受自然人生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 ,哲学界对“天人合一”思想进行了深入发掘 ,但对“天人相分”思想的真正内蕴则认识不够 ,甚至把“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尖锐地对立起来。本文认为 ,“天人相分”思想不仅内含着“天人合一”思想的积极内容 ,而且有着超越“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8.
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中国传统哲学,从先秦时代至明清时期,大多数(不是全部)哲学家都宣扬一个基本观点,即“天人合一”。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确实值得深入的考察。在中国哲学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所谓“天人合一”具有复杂的涵义,今试加以剖析。一、“天人合一”成语的来历所谓“天人合一”,可以看作一个命题,也可以看作一个成语。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于先秦时代,而这个成语则出现较晚。汉代董仲舒曾说:“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又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同书《深察名号》),但是没有直接标出“天人合一”四字成语。宋代邵雍曾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皇极经世·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有关"天人合一"传统文化思想的研究呈逐年上升之势,学界对"天人观"提出了不同的现代阐释理念.从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容"与"盲区"到新"天人合一"思想的科学哲学新思维,并上升到"宇宙关系民主论"的广度与深度,说明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做不完的文章.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是由人的内心体验而来的最高人生境界,也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点.儒道两家都讲"天人合一",儒家认为天人合"德",把"天人合一"视为一种道德境界,而道家的"天人合一"本质上是天人合"艺",是一种艺术境界.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观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使中国文化呈现出鲜明的道德特征和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中国古代宗教崇拜对象及天人关系之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宗教的崇拜对象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下 ,从原始宗教发展而来 ,主要是“人”对抽象的“天”进行崇拜。后来 ,在儒道两家的批评和改造下 ,其崇拜对象逐渐由“神灵之天”向“义理之天”、“命运之天”以及“自然之天”演变。与之相应的天人关系 ,也由“天人相分”到“天人相通”,直至最后发展到“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思潮的结果,荀子的天人思想极大地凸显了人类群体的尊严,但由于他对人道(礼乐)的过分强调,也消解了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神话哲学的视角探讨《庄子》天人关系论与上古神话的渊源关系。认为《庄子》的“万物齐一”、“天人合一”思想承续了神话哲学的万物平等、天人和谐的观念。指出万物平等是《庄子》天人论的逻辑基础,天人和谐是其目的,而实现天人和谐的途径则是随顺自然、自然无为。文章的结论是:庄子的天人关系论在内在本质上与神话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主要受到“礼乐精神”的影响 ,表现在择中立城与礼制观念、诗意的庭院、宜人的尺度等方面 ,而礼乐精神的负面影响也是很大的。今天 ,我们应发掘这些传统的优秀文化精神 ,努力用今天的手段实现“天人合一”、“人文主义”、“礼乐互补”,以满足新的人民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四个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儒家生态伦理的研究进行梳理与比较:一、“天人合一”——儒家生态伦理的核心理念。二、儒家“人的伦理”到“生态伦理”的推演:一种思路是将“仁”视为天道与人道共有的德行,从而直接导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另一种思路则由“天人合一”中所包含的人际伦理关系来层层导出生态伦理。三、“乐山乐水”——儒家生态伦理的情感。四、国外学者关注点以及国内外研究比较。  相似文献   

16.
儒家伦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生”的伦理,“生”是儒家伦理的基本精神。儒家围绕着“生”造就了一个天人互动的生命模式,并以天、命、性、道诸概念逻辑架构出一个相应的生命义理体系。这一体系在形上的维度首先表现为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和“易道生生”的生命观,并以此为依据,形成了颇有儒家特色的“继天为善”的伦理观和“各正性命”的身心工夫论。  相似文献   

17.
"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用"是胡宏思想中颇具争议的一个命题,它不仅关系到价值本体论的构建以及人性善恶之是非问题,也牵连到道德实践的可行性及价值如何取向等问题。对胡宏文本中"天理"、"人欲"概念及其价值意义的细致梳理,揭示其真实含义,归复其思想原貌,分析其价值意义,能陈清种种误解。  相似文献   

18.
仁和之道,是人类文明的体现和传承,为人类世界提供了前进的智慧。无论什么时代,仁和之道,都是广纳人类文明、引领时代前进的文化旗帜。人类历史表明,履行仁和之道,实现世界的文明对话,互尊、互谅、互名、互利,同舟共济和平对接,是时代的需要,是发展的趋势。同时,仁和之道,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特征,需要人类在学习、沟通和综合创新中去实现。  相似文献   

19.
北宋的天象灾害预测理论与机构设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司天监作为古代政府设立的观测天体运动状况的天文机构,一方面,是我国天文科学发展的重要见证,学术界也多以此和职官设置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从设立这一机构观测天体运动的目的来看,在天道人事观的治国思想影响下,这个具有极强科学性的天文机构,却是统治者预测祸福吉凶的主要工具。而灾害作为能够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影响政权基础的重要因素,以及上天对统治者为政得失的警告,自然也成为了天象预测的重要内容。在这层意义上,我们把司天监当作古代的官方灾害预测机构进行研究,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机构的特征和我国古代灾害管理的途径及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