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我是名人,不作暗示。翻译家冯亦代自幼偏爱诗赋,上学后痴迷"雨巷诗人"戴望舒。巧的是,冯亦代在香港时,竟与戴望舒不期而遇。他拿出习作向戴望舒  相似文献   

2.
海纳 《社区》2013,(32):16-16
参观萧红故居,最令我震撼的是她临死前的一段留言。1942年1月16日,刚刚苏醒的萧红深知自L的生命即到终点,于是在香港玛丽医院写下了这样几句话:“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  相似文献   

3.
从萧红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描写萧红儿时跟随祖父学习《千家诗》的视角切入,探索萧红的诗歌与古典诗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将萧红的诗歌创作带入新诗时代语境,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挖掘其诗歌的叠词美、意象美、色彩美、图式美等美学特色。从其诗歌中个人情感的弱势抒写、现实关怀的相对不足、高远境界的升华不足等方面,分析其诗歌存在的缺陷,考察其创作由诗歌转向小说、散文的内外之因,以及这一创作转向后她所取得较高艺术成就的原因,从而更好地全面把握萧红创作的美学特色与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4.
现代派诗人戴望舒在他的诗歌中营造了一系列梦的意境 ,在朦胧与显隐之间透露了复杂的思想情绪 ,这是戴望舒既逃避现实又反映现实的一种介于“隐藏自己与表现自己”之间的最佳表现形式。《雨巷》中的“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一般评论界认为“丁香姑娘”是作者理想幻灭的暗示。实际上 ,应当是戴望舒自我情绪在“梦”中的投影 ,是戴望舒潜意识中“自我”的形象象征  相似文献   

5.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持续不衰的"萧红研究热",是萧红作品的经典意义被重新认识,同时,也与萧红本人曲折哀婉的人生经历不无关联。然而,对于萧红的生平研究,至今存在许多难于通过的"死角",尤其在事关萧红生活几个重要方面,研究者遇到若干众说纷纭的萧红生平史料。如,萧红父亲是否"夺人之妻、杀人之夫"?谁是萧红的"始乱终弃者"?萧红萧军分手诀别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价萧红与端木蕻良的婚姻?等等。钩稽梳理对萧红生平特别是婚恋史的不同说法,可以为突破萧红研究的某些"死角"开辟一些通道,有助于恰当理解萧红思想情感经历,这是深入地研究解读萧红及其创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李金发与戴望舒的现代主义诗歌王泽龙不少人认为,戴望舒是站在李金发失败的起点上前进的。或者认为,李金发的象征主义诗艺探索最终走入了死胡同,戴望舒的诗歌代表了现代象征主义的成功探索。这种将本为一脉相承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两个阶段的创作对立起来的倾向,是与...  相似文献   

7.
比较是一种鉴別。曾有人以戴望舒等人的创作为例,断言,远离时代、潜心于自我感受的诗人对诗歌艺术贡献最大。但是,如果比较戴望舒和与他几乎同时的艾青的创作,就可以看出,刘现实审美把握的深浅与艺术独创性的大小是成正比的,一个诗人创作的美学价值又与这种独创性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为什么我们恰好选中了艾青与戴望舒呢?因为在这两位诗人之间,我们可以发现一种微妙的对应和相似,这种对应和相似既是他们互相联系的契机,又是我们观察他们之间差异的重要角度。  相似文献   

8.
作为上世纪30、40年代东北作家群中的重要成员,萧红不仅用自己细腻、大胆而又充满顽皮童真的文字记录了一个从旧家庭中逃脱出来的柔弱女性内心的坚强成长,也以女性特有的生存经历见证了文学人生在那个不平静年代中的特有景象。萧红的写作中有着坚实的乡土元素,乡土气息是萧红生命及其文学世界中最浓烈的品质。但同时,萧红又有对都市更深层次的纠结与矛盾,这与萧红在都市中经历的战争、流亡、饥寒等生存体验紧密关联。所以在萧红的生命视野中,既有顽强的乡土意识,又有敏感而矛盾的都市意识。并且,在矛盾的都市意识中,萧红最终选择以乡土为最后归宿。本文以《小城三月》为阅读起点,从文学与人生两个相互关联的层面梳理萧红文学中矛盾的都市意识,及其乡土回归的最后选择。  相似文献   

9.
足本《马伯乐》在萧红诞辰七十周年之际,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这对于热爱萧红作品的读者,对于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者,都是一个大喜讯。 多年来人们看到的《马伯乐》(一九五八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萧红选集》收入,并有各种版本单行本),只是全书的上部或第一部。到了一九七七年,香港作家  相似文献   

10.
戴望舒诗中的吴越文化情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派文化是一种边缘文化 ;它是传统文化 (又以地域文化——吴越文化为重要的呈示形态 )和外来文化的奇特组合。戴望舒出生于杭州 ,后“移民”上海。之后 ,戴望舒虽也在欧洲留过学 ,在香港住过不短的日子 ,但上海仍是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地域。更重要的是 ,和同时代许多“上海作家”不同的是 ,他并没有把上海的“亭子间”当作栖息所 ,把眼光仍然投向他们过去熟悉的乡村生活 ,而是融入其中 ,成为真正文化意义上的“上海人”。这种海派文化气质潜移默化地渗透进他的诗情内容中 ,构成戴望舒诗歌一种独特的情调和风格特征。本文着重分析构成戴望舒诗歌的海派文化质素之一的吴越文化情愫 ,从一个比较独特的视界去领略戴望舒诗情中内含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1.
中华学是关于中华民族整体研究的发展所催生的新学科,是中华民族现代化过程中进行深刻自省自觉的学术产物  相似文献   

12.
宾兴研究与科举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宾兴研究"是科举学的新兴研究门类。从科举起源来说,宾兴曾是广义科举制最早的源头;从科举典礼来说,宾兴礼的出现使科举典礼系统与科举制度分级相互呼应;从科举经费来说,宾兴既是政府财政性科举经费的统称,也是民间捐资助考经费的统称;从科举社会研究来说,宾兴作为古代教育第三部门,为研究者从社会结构与功能的综合性角度对科举社会进行剖析,提供了极佳的个案。  相似文献   

13.
论述科技编辑方法论研究深入开展和取得成果的重要保证 ,即坚持健康发展的学风和群体研究的路线 ,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编辑学研究方式和研究过程的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彝学是认识彝族,认识自然和认识社会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彝族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彝学自然是中华学整体中的一个局部。彝学与中华学的关系就是局部与整体互相关联,缺一不可,并互相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出现后,女性主义者希望能够利用这个平台塑造真正平等的男女文化。她们被称为"网络女性主义者"。而网络女性主义者分为自由的、前卫的(硬的)网络女性主义者与传统的(软的)网络女性主义者。前者为网络女性主义中的乐观主义者,而后者为悲观主义者。乐观的女性主义者期待在虚拟空间中改变传统的性别观念,而后者却认为互联网并非"新"科技,它仅是一种有文化性别特色的科技,无法支持妇女的解放。因此,悲观者认为在性别研究中,互联网绝非网络乌托邦。博客是一个理论上人们可以自由发言的虚拟空间,而博主是否真正可以摆脱现实中面对面交流那样的束缚而发言这个问题仍待解决。基于对博客现象与语言性别研究的兴趣,作者对中国博客语言进行性别特征分析,旨在说明乐观女性主义者所认为的网络乌托邦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1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于提高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而提高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效果是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必由之路。要保证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效果,首先要使领导干部从国际、国内形势和领导干部自身状况来充分认识搞好理论学习的重要意义;其次是选择正确的理论学习方法和途径,从理论学习的实践来看,集中培训、系统学习,集中面授、重点辅导,普遍号召、分层研读,施加压力、促进自学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最后要有保证理论学习效果的有效措施。这就要制定和完善包括领导干部脱产进修制度、中心组学习制度、干部在职自学制度、考核制度等一整套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陆农用地估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 ,我国大陆农用地定级估价研究仍处于较低阶段 ,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和成果的运用。我国农用地估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用地估价应包括农用地所有权价格的评估和农用地使用权价格的评估两个层次。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状况、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条件对农用地价格有一定影响 ,行政因素、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也影响农用地的价格水平。农用地估价应遵循合法原则、最高最佳使用原则、替代原则和估价时点原则。建立健全农用地定级估价制度是“十五”期间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在进一步加强城市土地估价研究的同时 ,要逐步将重心转移到农用地估价的研究 ,使我国对农村土地的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8.
近半个世纪以来,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不少,但在理论建设上还存在学科性质不明、概念内涵不清、研究对象界限模糊、研究范围过宽等问题,使学科难以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文章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从社会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范围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建立完善的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模式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前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是根据对“哲学”的界说来确定史料的。但是,它所理解的“哲学”其实主要是西方传统的“概念哲学”,而概念思辨恰恰不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依据这种理解,难免会忽视或遗弃某些很能体现中国哲学特色的史料,给人以“削足适履”之感。我们从傅斯年对胡适的质疑,以及冯友兰、张岱年所遇到的似是而非的矛盾中,很容易体会到这种感觉。以往对汉代哲学缺乏足够的重视,其原因也在于此。考虑到中国古代哲学在内容以及载体形态上的特色,本文认为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哲学人类学,对于我们拓展在史料方面的视野、重估中国哲学的本质特征和深层结构,都具有启示意义,因而比较适用于中国哲学史研究。宗白华关于“律历哲学”的设想,也表明了这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税种、人口、土地、财政、税收等因素,系统计算并比较了省际问、区域问农业主要税收的整体水平和各类农业税收相对水平,初步分析了各类因素问的内在联系;初步探讨了农村税费改革的总体方向、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不同地区改革重点的选择以及是否应取消农业税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