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在一九八○年第一期《学习与探索》上写过《漫话写萧红》;在同年第一辑《文学论丛》上又写了《论研究萧红》;现在又写这一类的文字,就萧红研究中有分歧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大家共同商讨. 一、萧红的身世萧红是不是张家的人?在这一问题上存在两种意见:一派说是,一派说不是.我是  相似文献   

2.
弹指一挥间,1911年出生的萧红,到2011年有100岁了。为了纪念萧红百年诞辰,黑龙江准备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当年掀起"萧红热"浪潮的领头人王观泉先生,嘱我写篇文章,以示记念。  相似文献   

3.
论萧红小说的美学特征姜志军(呼兰师专)萧红的作品虽然不太多,但却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因而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研究者的关注,并在海内外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萧红热”,一些专家学者称之为“萧红现象”。研究萧红小说的美学特征,对弘扬中国优秀的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4.
作为上世纪30、40年代东北作家群中的重要成员,萧红不仅用自己细腻、大胆而又充满顽皮童真的文字记录了一个从旧家庭中逃脱出来的柔弱女性内心的坚强成长,也以女性特有的生存经历见证了文学人生在那个不平静年代中的特有景象。萧红的写作中有着坚实的乡土元素,乡土气息是萧红生命及其文学世界中最浓烈的品质。但同时,萧红又有对都市更深层次的纠结与矛盾,这与萧红在都市中经历的战争、流亡、饥寒等生存体验紧密关联。所以在萧红的生命视野中,既有顽强的乡土意识,又有敏感而矛盾的都市意识。并且,在矛盾的都市意识中,萧红最终选择以乡土为最后归宿。本文以《小城三月》为阅读起点,从文学与人生两个相互关联的层面梳理萧红文学中矛盾的都市意识,及其乡土回归的最后选择。  相似文献   

5.
艺术家往往对生活的观照形成了一种特别姿态和角度。正如鲁迅之于国民性的洞察与鞭挞,冰心对母爱、童心、大自然的赞美一样,萧红作为一个独具个性的作家,一定也有着某种贯穿性的蕴含她独特体验与发现的东西。《生死场》被认为是表现爱国主义与民族抗争主题的,《呼兰河传》被看作是回忆故乡和童年的散文化抒情小说,但我觉得背后总有某种深层的东西被遮蔽被忽略了,在一次又一次投入萧红的小说世界后,我终于获得了豁然开朗的感悟;萧红独特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从语言背后彰显出来,进而使她的小说世界得到了重新敞开。一、呈现生命的本…  相似文献   

6.
戴望舒和萧红都是著名作家。戴望舒与萧红的交集,不仅仅是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来往,也有朋友之间的私交,以及在人格魅力上的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但在萧红研究里,戴望舒似乎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关于戴望舒的资料看来是故意舍弃了。本文意从戴望舒在香港向萧红与端木约稿、戴望舒与萧红在香港的交谊、戴望舒在萧红研究中缺失缘由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萧红的《呼兰河传》通篇笼罩着一层浓厚的寂寞氛围。本文透过萧红平静而客观的叙述,分析呼兰河的实质,以及作者深藏在这寂寞之后的含泪的微笑,并力图说明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萧红创作《呼兰河传》绝不仅仅是为了私人怀旧的抒情。  相似文献   

8.
萧红是现代作家中极富空间感的一个。她的空间感表现在创作行为本身和文本世界的构建。对萧红而言,空间代表一种人文生活,它成为萧红表达其人生观今的符号系统。萧红对宇宙、人生的认识是从空间开始的。在萧红的文学世界里,空间作为存在展开的场所、参与人生的一种文化行为、心灵世界的外在象征成为挟制人生的物化存在,展示着人性的荒芜、生存的悲凉和世界的无意义,并以此呼唤被围困的生命直面、介入、超越与反抗,这是其生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从萧红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描写萧红儿时跟随祖父学习《千家诗》的视角切入,探索萧红的诗歌与古典诗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将萧红的诗歌创作带入新诗时代语境,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挖掘其诗歌的叠词美、意象美、色彩美、图式美等美学特色。从其诗歌中个人情感的弱势抒写、现实关怀的相对不足、高远境界的升华不足等方面,分析其诗歌存在的缺陷,考察其创作由诗歌转向小说、散文的内外之因,以及这一创作转向后她所取得较高艺术成就的原因,从而更好地全面把握萧红创作的美学特色与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0.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持续不衰的"萧红研究热",是萧红作品的经典意义被重新认识,同时,也与萧红本人曲折哀婉的人生经历不无关联。然而,对于萧红的生平研究,至今存在许多难于通过的"死角",尤其在事关萧红生活几个重要方面,研究者遇到若干众说纷纭的萧红生平史料。如,萧红父亲是否"夺人之妻、杀人之夫"?谁是萧红的"始乱终弃者"?萧红萧军分手诀别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价萧红与端木蕻良的婚姻?等等。钩稽梳理对萧红生平特别是婚恋史的不同说法,可以为突破萧红研究的某些"死角"开辟一些通道,有助于恰当理解萧红思想情感经历,这是深入地研究解读萧红及其创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援引女性主义文学理论,通过追踪萧红的生命历程、分析萧红的文学创作、剖析文学史对萧红的评价,解读了萧红身上所透露出的性别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2.
萧红的一生充满坎坷和不幸,唯一的情感慰藉来自祖父。正因为有了对祖父的温暖的回忆,萧红才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因而在她的作品里,只有祖父才是自然、和谐的象征,才是正常人性的唯一体现,才是快乐的化身。因而萧红的这种浓重得涂抹不尽的祖父情结才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别就美国葛浩文的<萧红传记>,萧凤的<萧红传>,丁言昭的<萧红传>,秋石的<萧红与萧军>进行了分析,比较四本萧红传各自的特色和异同.指出四本萧红传都抓住了萧红生平经历、情感世界中的坎坷挫折;抓住了她的人生观和社会观中的矛盾性,从而对她的性格与命运的复杂性、悲剧性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同时对萧红作品的历史地位做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指出了萧红作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独特性.  相似文献   

14.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萧红研究可谓方兴未艾,但是综观这方面的研究著作,我们发现传记类颇多,评论类较少,而兼取评传与论述所长的则是我最近看到的单元女士的<走进萧红世界>(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版),但是该书感动我的还不仅仅在于它独具特色的体例,更主要的是那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心灵契合,或者说正是由于研究对象的独特人生经历和独具风姿的文学作品对研究者的深切感动才造就了该书的独特体例.著者以女学者特有的思维方式、理论触觉和艺术敏感去理解、把握萧红及其作品的魅力,与萧红的心灵进行对话、交流,所以感情与理性的高度结合是本书的最大特点,在充满感情的描述中不乏理性的批判,而在理论阐述时又融入了浓浓的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书是论者与论述对象一起完成的,在许多章节我甚至感到著者似乎把自己当作了萧红,与她一起歌哭,一起体验欢乐和痛苦.而这种情与理的交融则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呼兰河传》与萧红的“小说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是一位“内观和自传体型的作家”,她的《呼兰河传》就是一部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和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木文作者根据《呼兰河传》对呼兰城这个病态社会的描绘及其“情感性重于形象性”的艺术特点,结合萧红的“小说学”,揭示了作家的富有个性及独创性的艺术风格,即所谓“萧红体”的形与神。  相似文献   

16.
批评的批评:萧红研究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回顾萧红批评的历史入手 ,总结了萧红研究的成果 ,分析了新时期萧红研究中存在的缺陷 ,并讨论了造成文学史对萧红评价过低的几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17.
萧红是20世纪30年代初走上文学道路的,1935年随着《生死场》的发表而蜚声上海文坛。之后萧红的名字与抗战紧紧联系在一起。前期代表作《生死场》既给萧红带来了声名,又客观上局限了萧红的整体评价。创作于旅日时期的《牛车上》《家族以外的人》等作品标示出萧红创作的转型,后期萧红的创作和作品既与时代紧密相连又远未局限于抗战,在战争的大背景下呈现出日益鲜明的萧红风格。重视后期萧红的作品和风格,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后期作品的艺术特色,对于从整体上把握萧红创作和评价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怀念萧红     
静静地走进萧红故居,心中盛满怀念。一代才女的故居,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而今,我终于来了,踏上这片梦中的热土,我禁不住激动得热泪盈眶。雪花飘飘的午后,越过4678公里的距离,我从遥远的新疆,带着一本《呼兰河传》,来探访作者萧红的故居,拜谒这个文学家的摇篮。这本书我读过不下十遍,书中描写的场景,我一直心向往之。轻轻地推开古朴的院门,缓缓地走进静谧的院落。人们都说夏天来比较好,院中的花朵娇艳地盛开,还有绿  相似文献   

19.
故园之恋--论萧红的家园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园意识”是萧红情感链条中丰富而复杂的一环,萧红将生命中这种最深切的情感融入以家园为题材的小说中,传达出她在漂泊生涯中对童年生活的重新体会,对生命的感悟。萧红的儿童世界表现出具有人类学意义的生命原初体验;她在固守家园的劳动身上,以土地--家园中的个人生存形式来透视人类生存处境,揭示出生命的真谛。  相似文献   

20.
萧红的创作生涯内嵌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她的作品和抗战文学的关联是一种内在的关联,抗战对于萧红作品而言不是外在的偶然,而是内在的连续性的存在,是萧红作为一个作家一系列有意识的创作活动中决定性因素,“抗战文学”既是萧红作品的主题,也是理解萧红作品的方法,可以藉此整体地理解萧红全部作品——从《弃儿》到《马伯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