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以网络、移动和数字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由于其具有开放性、层次性、交互性、分众化、全息性等系统性特征,而得到空前的发展。对于新媒体发展更要有新思路,应该采取多种盈利模式,整合其他媒体资源,实现媒体发展的系统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2.
祝荀 《国际公关》2012,(4):94-95
在当代,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在获得新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等体系的支撑下,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以各种新的媒体形态出现。新媒体的“新”不仅是媒体形式的创新,也是媒体和受众关系的新时代的开始。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报、MP4、数字广播电视、3G网络视频等随时随地接触到生动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师已不是信息资源的唯一来源,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文章从新媒体概念的剖析入手,讨论新媒体与英语听力教学的关系,探究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设计有效的过程性听力教学评估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资源有效监控评估学生听力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4.
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广播电视新媒体产生了,新媒体是依托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标志.如今,在信息时代的潮流下,新媒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以网络电视、网络视频、手机电视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以较快的速度在我国发展.文章就从新媒体的内涵、我国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的现状和我国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趋势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5.
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对于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等传统媒体来讲,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作为崭新的传播媒体已广泛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正确认识校园新媒体,提高运用校园新媒体开展工作的能力,充分发挥新旧校园媒体的综合效应,建立健全领导组织机制,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新媒体媒介素养,通过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资源,构建大学生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掌握校园新媒体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6.
民族地区的融媒体平台建设不仅是提升信息传播效能的手段,还应与区域发展结合起来进行考量。舆论引导方面,西藏融媒体平台能够丰富政治传播的主客体形式,在网络传播空间中树立起意识形态的风向标;数字赋能方面,能够以数字民生资讯服务稳抓经济发展落脚点,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推动地方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借助数字信息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还能打造更加多元、更具现场感的传播场景,对民族地区文化进行“复调式”的符号建构,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民族地区通过数字赋能建立起内容、技术、资本的有机循环,能够增强舆论引导的实效性,从而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传播及文化展演形成互通机制,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以移动终端和社交软件为支撑的社群网络和社群网络效应成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的“新新媒介”概念和粉丝文化学者亨利·詹金斯的参与式文化理论,启示出版商构建以社群网络为基础的参与式出版。参与式出版强调用户在出版生产过程中的参与性,由社群决策选题、用户创造内容、融媒体发行构成。依靠新媒体的发现、评价、支付功能形成的社群决策,实现出版由网民“守门”,促使编辑职能转变,众筹出版是其典型。用户创造内容包括虚构创作和知识共享,借助新媒体的发布功能快速累积,成为可出版的内容资源。融媒体发行通过基于人际信任的社群分享和品牌营销刺激消费,推动传统出版机构与数字出版商以多种思路实现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8.
一、新媒体的内涵及特征
  现在大家谈新媒体比较多,用新媒体也比较多。所谓“新媒体”其实是一个相对于传统旧媒体而言的概念,指新的数字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脑、无线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我们所谈论的“新媒体时代”是指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等数字化信息传播技术诞生以来的这一历史时期。新媒体时代以数字传播、网络传播和全球传播为主要手段,其特点主要是数字化、互动性、个性化和主动性。数字化是本质,互动性是表现形式,个性化是一种延展,主动性是受众被赋予的无限选择权。完全开放式的信息传播,使受众摆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网络阅读出版信息,查找资料[1]。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方式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新媒体对旧媒体影响很大,但它与旧媒体并非对立关系,正如传播学界所公认的那样,新旧媒体之间并非替代性关系,而是融合共生关系。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的观点更为激进,他主张“媒介即万物,万物即媒介”。他赋予电子媒介以“技术神话”的色彩,他预言,“在电子技术下,人类的全部事务变成学习和掌握知识……时间和空间在瞬时信息时代双双化为乌有”,人们的交往方式将“重新部落化”,产生一个人人参与的“地球村”,换言之,新媒体技术将同时带来“时间的终结”“空间的终结”和“权力的终结”[2]。  相似文献   

9.
以因特网为载体的网络媒体——第四媒体凭借现代先进技术,一登上舞台便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信息优势,也显示出它自身的激烈竞争性。网络媒体是一种具有许多优势的新媒体,它具有大容量、及时性、超越性和互动性等优势,给报刊广播电视等多种传统媒体以强烈的冲击,尤其是青少年网民成为网络狂热者中最庞大的组成部分,也成为网络发展的真正主体。  相似文献   

10.
网络媒体、移动媒体和数字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挑战和机遇。高校德育工作者应适时把握新媒体技术和传播特点,应用新媒体优势,完善数字设备,延伸德育阵地,创新育人模式,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11.
藏民族思维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以佛为中心,以成佛为指归的宗教型倾向。本文通过评价藏族传统宗教思维方式,探索它向现代的、科学的思维方式转化的内在契机,以求使其在社会主义新文化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结合西藏和党政机关的实际 ,对如何按照“三个代表”要求 ,加强和改进机关党建工作 ,进行了系统思考、总结和探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端正党风政风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 ,对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对于适应新形势 ,迎接新挑战具有现实的紧迫性。按照“三个代表”要求 ,高标准、严要求地做好机关党的各项工作 ,必须结合西藏的社情民意 ,切实把提高机关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摆在首位 ;必须立足提高西藏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 ,不断开拓创新 ;必须坚持以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为指导 ,紧紧围绕“一个中心 ,两件大事、三个确保”展开 ;必须从源头上预防和铲除腐败 ,确保用高尚的革命气节来凝聚民心 ;必须把“执政为民”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本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3.
因明传入藏区 ,经藏族学者的精心研习、补充完善 ,形成独具藏民族特色的因明理论体系。它不但发展了印度因明学说 ,而且拓展了世界逻辑学说的研究领域。文章分析了历代藏族因明学家的研究成果 ,旨在说明藏传因明不同于印度古因明和汉传因明 ,藏传因明是佛教逻辑的精髓。  相似文献   

14.
藏语是藏族人民的主要交际工具。在世界步入信息化和现代化的今天,语言趋同、语言濒危现象已成为现代语言生活的突出问题。藏语文也不例外。民族语文生存发展的根本出路,就是要在改善外部环境的同时,形成强有力的内部适应机制,即一方面积极推广语言的规范化和现代化,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地实施以母语教育为基础的双语教育,这是改善和保护语言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民族政权疆域、高原畜牧业经济、中西交流通道、凝聚内向心力、容纳多元文化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土族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认为土族建立的古代政权首次将青海高原与塔里木盆地联结为一个政治共同体,为这一地区最终并入中国版图奠定了基础。土族先民将蒙古高原先进的畜牧业引进青藏高原,并创造性发展高原畜牧业;将丝绸之路引入青海,促进了中西经贸文化交流。土族先民凝聚内向心力,归流中华民族大家庭,自觉维护祖国统一与稳定,堪为民族史上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藏族的地方性生态知识体系,其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藏民族对人类、自然以及二者互动过程的深刻认知基础上的。在内化为民族心理特征之后,藏族地方性生态知识至今仍作用于藏族群众的民族心理和行为方式。基于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在藏族所处的特殊认知情境中,对影响藏族地方性生态知识的认知要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论雍仲苯教的生态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藏民族对自然界的敬畏感和感恩戴德思想,与雍仲苯教对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世间万物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哲理思想一脉相承,它在维护藏区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以大量的苯教文献为依据,对雍仲苯教人与自然“合而无离”的生态伦理观作了诠释。  相似文献   

18.
更登群佩不仅是藏族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文章就更登群佩的生平进行了评价,并对他在藏文化发展中做出的功绩做了肯定。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藏民族在改造和征服自然的伟大斗争中,对宇宙万物的形成、人类的起源以及价值导向等形成了独自的观点,它是藏族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法思想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对藏族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西藏的人权问题一直是少数西方国家和藏独势力攻击中国的一个借口。西藏是否真的存在所谓侵犯少数民族人权的问题?从国际人权法的角度阐述国家承担人权保护的国际法义务的前提,并对照国际人权法的相关规定与西藏人权状况的事实,论证了中国在并未承担全部国际法义务的条件下,对西藏少数民族尤其是藏族,在宗教信仰自由、藏族文化的保护、藏族人民使用和发展语言文字的权利方面实施了最充分的保护,以法律和事实戳穿了关于中国政府侵犯藏族宗教信仰自由、实施文化灭绝、藏族人民没有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权利的谎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