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土家族以白虎为图腾。土家族白虎图腾是在生物崇拜的基础上逐渐分离出来的。湘鄂川黔边区是多虎地带,虎成为与土家族先民有着密切联系的动物。虎既为害于人,又给人类提供食物。“邑旧多虎患,虎多之年岁必凶,名曰虎荒。”①虎成为人们恐惧和崇敬的对象。土家族地区盛产虎,故土家族  相似文献   

2.
道教形成于东汉,魏晋时期传到甘肃陇东地区,后渐西传。三国魏文帝咸熙三年(265),甘肃狄道(今临桃)城东北东山北麓建有道教太平观。十六国时期,陇西安阳有道士王嘉隐居于东阳谷修炼,受业弟子数百人。唐代,道教被官方定为正统宗教,陇东、陇南等地道教己显兴盛,榆中兴隆山建有道观,兰州华林山麓建有云峰寺。  相似文献   

3.
土家族约有600万人,有本民族语言。活跃在今湘鄂渝黔边区一带。历史上,土家族是由土著先民、巴人、乌蛮等集团融合而成。土家族曾有过多种图腾崇拜,和巴人崇白虎,乌蛮崇黑虎,土著先民崇拜蛇、鹰、马等。由于巴人这一支势力最强,统治湘鄂渝黔边区大部分地区,且一度控制过湘西北地区,故其白虎图腾崇拜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4.
土家族约有600万人,有本民族语言,活跃在今湘鄂渝黔边区一带.历史上,土家族是由土著先民、巴人、乌蛮等集团融合而成.土家族曾有过多种图腾崇拜,和巴人崇白虎,乌蛮崇黑虎,土著先民崇拜蛇、鹰、马等.由于巴人这一支势力最强,统治湘鄂渝黔边区大部分地区,且一度控制过湘西北地区,故其白虎图腾崇拜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5.
早在商周时期,土家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湘、鄂、渝、黔四省接壤地区, 受地理环境、自然和经济条件影响,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习俗文化土家族习俗文化丰富,风格迥异,主要反映在其居住、服饰、婚娶、生育、节日、丧葬和日常劳动等方面,西兰卡普、吊脚楼等有很强的生活实用性,“过年”、“社巴节”、“四月八”、“六月六”等节日则带有很大的游乐性质。二、语言文化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其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羌语支。土家族有两个方言,即:南部方言(现有4千多人),北部方言(有17万多人)…  相似文献   

6.
知识荟萃     
土家人为何崇拜白虎? 中国有句成语曰:“谈虎色变”。虎,威武凶猛,使人望而生畏。然而,你可知道,居住在鄂西的土家族人,却视虎为神,把它当做主宰世间福寿、吉祥升平的象征。土家族人之所以崇拜虎,还得从古代巴人谈起。巴人,是土家族的先祖,自古以来聚居在鄂西一带。鄂西,古代称巴子国。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远古巴人部落是一个以虎为图腾的民族。据传巴人先祖廪  相似文献   

7.
<正> 中国南方的土家族,历史上也曾建立过与满族八旗制度类似的旗镇制度,学术界对此鲜有关注,本文仅述其略。旗镇制度,或称旗制,在土司统治时期,广泛存在于土家族地区。史载:湘西永顺土家族地区,“各乡在土司时,为五十八旗,……以七字为句,每一字一旗,共为五十六旗,后添靖、谋二字,共为五十八旗。此外更有戎猎镶、苗米房、鼓吹手六旗、伴当七旗、长川旗、散人旗、总管旗”。在与之相邻的“保靖土司,旧设虎、豹、广、智、谋、勇、威、驱、彪、胜、亲、利、飞、良、先、镇,共十六镇,共十六旗。”直到清代改土归流很久以后,“居民相称,犹语某人为某旗者”。在鄂西土家族地区,情况亦大致相类。如容美宣慰司等地  相似文献   

8.
道教是具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中国本土宗教,形成于东汉晚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从考古发现来看,道教至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传入西域,当时主要在中原人比较集中的吐鲁番、哈密等地区传播。东汉末年,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大量中原人士迁移到西域,中原的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也随之而来。北魏时期,吐鲁番地区相继出现阚、张、马、麴四姓豪门建立的地方政权,道教也因此在这里迅速传播和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9.
<正> 一、唐宋时期湘西土家族地区的羁縻政策史学界一些学者认为:土司制度和卫所制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道制”,“道”是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明万历《慈利县志》载:“汉,县邻夷名之日道。惟彼慈阳,逼近獠峒。屏翰靡固,踯躅何妨。”唐宋时期建立的羁縻州县制度可算土司制度的前延。“土司”一词最早见于《文献通考》记载的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王祖道的奏议。关于土家族地区土司制度的形成过程,一般认为形成于唐宋时期的“羁縻州县”,作为制度滥觞于元代,而完善于明朝。永顺、保靖土司把其始祖追溯到五代溪州刺史彭士愁。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土家族简史》明确指出:“大量的历史资料证明彭士愁不是汉人,而  相似文献   

10.
<正> 1982年,国家民委转发的《湘鄂川黔四省边境地区部分群众恢复土家族成份工作座谈会纪要》规定:“恢复土家族成份,主要是清代‘改土归流’前的土司、土官管辖的土家族地区,在其周围的卫所地区和边缘地带也有这个问题。”湖南张家界地区在清代以前正是土司、土官管辖的土家族地区。封建王朝为了加强对湘西少数民族的统治,在元明清时期建立了土司机构,明清时期又新建了卫所机构。下面就元明清时期张家界地区土司及卫所机构作个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秦汉前后的漫长岁月中,土著先民在为人类的生产活动中尝草识药,治验疾病,经历了本能经验积累、初期医疗活动及巫医影响的过程;五代以来,由于外来民族迁徙定居于土家族地区,土家族民间医疗活动较为活跃。清雍正年间对土家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后,土家族中的有识...  相似文献   

12.
湖北鄂西,地在我国腹心,古来就是土家族聚居区,自元代以来,即在鄂西实行土司制度,支持利用少数民族的酋长、头人做土官,以实行对土民的间接统治。明代如何治理鄂西?《明史》土司传序说:“有明踵元故事,大为恢拓……而法始备”,“洪武初,西南夷来归者,即用原官授之。”这是说的总体情况,至于在鄂西,明前期实行什么政策?采用何种措施?甚是跌岩起伏,《明史·湖广土司传》语焉未详,不曾勾泐清楚,兹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3.
賨人,是古代活动于巴国和楚国边境(今湘鄂川黔四省边境地区)的一个土著部族。这个名称,是因该部族以“賨”为“赋”而得名。在战国秦昭襄王时(公元前306~251年),賨人因射杀白虎立功之后又被称为“白虎复夷”,又曰板楯蛮。上述诸名都是对该部族的他  相似文献   

14.
<正> 大庸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东与常德市接壤,西与湘西自治州毗邻,南与怀化地区交界,总面积为9563平方公里。1988年,国务院批复新建大南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全市辖桑植县、慈利县、永定区和武陵源区。武陵源是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重点开发建设的风景名胜区,包括张家界、索溪峪和天子山三个景区,总面积369平方公里。大庸市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市总人口数为1466528人,25个少数民族的人口为701567人,占总人口的47.84%,其中有土家族573637人,占全省土家族总人数1794710人的32%,是湖南省土家族人数占居第二位的地级市,是湘鄂川黔四省土家族“共同地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撒尔嗬”:土家人原始生命意识的独特传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鄂西南清江流域的土家族聚居地区,至今流传着一种原始古朴的丧事习俗——跳“撒尔嗬”。“撒尔嗬”在土家族民间歌舞中别具一格,其艺术表现神秘诡奇,展示着独特的民族色彩和地方气息,更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对于“撒尔嗬”的由来及表现形式,研究者多有介绍,这里不作阐述。本文主要是从“撒尔嗬”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着眼,来探讨这种古朴神奇的民俗事象千百年来久传不衰的原因之所在。 自古以来,土家族先民基本上一直活动在  相似文献   

16.
<正> 聚居于湘、鄂、川、黔接壤地区的土家族,虽临近中原,历史上与汉族交往颇为密切,但由于地处万山丛中,山大人稀,交通及文化传播极为不便,其社会形态的发展变更与中原汉族地区有着很大的差别。明确认识这些差别,从而把握土家族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的自身特点,是土家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文接上期)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勤劳和勇敢的民族。关于勤劳,有古之《击壤歌》为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同时,反对好逸恶劳。道教虽属宗教,自东汉创教以来,除修行弘道外,亦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同样,道教也反对好逸恶  相似文献   

18.
<正> 土家族傩戏源于古代傩仪和傩舞,是以驱鬼逐疫和酬神还愿为目的的一种民间戏剧,它大约于宋元时期由中原地区传入土家族地区,巫风盛行的文化气候以及土家族浓郁的原始宗教意识,使傩戏于明清之际很快在土家族地区发展兴盛起来。傩面作为傩戏演出所佩戴的面具,在傩仪中是神的化身,故  相似文献   

19.
清江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它发源于重庆万州与湖北利川交界处,流经恩施、建始、巴东、长阳等地的土家族苗族聚居区,“水色清明广大,人见其清澄,故名清江”。素有“八百里清江”之美称,它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土家族苗族儿女,又称为土家族苗族儿女的“母亲河”。而作为中国江河漂流的一朵奇葩,清江闯滩以其独特的集民俗风情与惊险刺  相似文献   

20.
土家饮食“三绝”与民族地区旅游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强 《民族论坛》2001,(6):47-48
集中分布于湘鄂川黔毗邻地区的土家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和文化传统。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旅游业的纵深发展,极具民族个性、内涵丰富的土家饮食文化日益显现出重要的人文魅力和旅游开发价值。挖掘、整理、探讨土家饮食文化中的精华,不仅富有历史文化意义,而且对于民族地区的旅游建设无疑有重大促进作用。  土家族传统的“饮”和“食”表现出鲜明的特色。本文着重探讨土家传统饮食文化精华所在,即号称“土家饮食三绝”的土腊肉、咂酒和罐罐茶。(一)土腊肉制作的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