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就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关系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论战.文化保守主义者在论战中既强调传统的生命力和文化的延续性,又确认民族文化之间的相通性.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文化保守主义的合理思想资源进行了吸收和超越,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科学论断.因此,文化保守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在与文化保守主义等思潮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更加坚定了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2.
任剑涛 《文史哲》2007,(2):95-102
在西潮的冲击下所形成的保守主义思潮中,以捍卫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基本价值为己任的文化保守主义构成了“文化卫道”景观。当保守主义透入到现代性政治的抉择时,则形成拒斥现代性政治的政治保守主义,文化卫道就此与政治抉择形成一种张力关系。徐复观从文化保守主义出发,走向了政治上的现代性道路;钱穆的文化保守主义落到现实政治层面,衍生出政治保守主义。前者是局部意义的保守主义者,后者是彻底的保守主义者。仅就这个角度来看,钱穆确实不属于“现代新儒家”的阵营。  相似文献   

3.
从传统到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想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统中寻求富有建设意义的思想资源,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是中西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基本主张.西方的文化保守主义是其在自身的现代化进程中由于人的异化问题而引发的保守传统道德的回应,与西方不同,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还要面临一个儒家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冲撞问题,"中体西用"成为了这一思想的核心理念.西方文化保守主义者所依托的市民社会、人文主义价值等前期思想资源,正是中国近代社会所缺失的,这使得创新传统成为了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想摆脱困境、实现发展的必需.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既是中西文化“双重危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又不可避免地打上中西文化“双重危机”的深刻印记:一方面在维护传统的基础上反省传统,一方面又在批判西方的前提下学习西方,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为本位,融会调和西方文化,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系统。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的不一致性以及强烈的文化优位意识这样三个特征,并与反传统的西化思潮和马克思主义思潮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研究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文化保守主义的内涵“保守” ,习惯上是作为一个政治概念使用的 ,指在政治倾向方面不求变革 ,希望维持现状。有的学者认为 ,文化保守主义 ,就是指当代中国知识界在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待中国民族文化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的一种态度。其根本特征是以继承、弘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 ,要求以民族文化传统为本位 ,熔铸西方文化。这种文化保守主义和政治上的保守主义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者也可以是政治上的自由主义者或激进主义者。有学者认为 ,文化保守主义则是充分褒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优长 ,…  相似文献   

6.
儒学与两种自由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自由是近现代西方文化的基本理念。儒学传统与自由观念的关系是20世纪中国政治自由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争论的焦点之一。“五四”时期自由主义者凸现自由与儒学的紧张性,强调对儒学钢常伦理的批判是建构自由观念的前提,因而对儒学传统采取坚硬的否定态度。以现代新儒家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一般而言,虽不拒斥自由的精神理念,但其文化领域的强势卫道立场,使儒学传统与自由观念也难以兼容。不过,20世纪后半叶一种值得注意的趋势是,在自由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中出现了一些人物,他们致力于寻求儒学传统与自…  相似文献   

7.
文化传统主义,或称文化保守主义和国粹主义,是近代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思潮,也是近代中西文化冲突过程中,中国士大夫对西方文化的一种最初的本能反应模式.在文化传统主义者看来,中国文化优于他种文化,近代文化的进化必须以传统为本位,因而它排斥或轻视西方文化,具有一种保守主义的价值取向.在近代中国的不同时期,文化传统主义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对这一文化思潮进行系统的剖析,对在新的条件下借鉴和继承文化传统,建构中国新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佟绍玲 《理论界》2007,(12):124-125
中国近代的文化保守主义,既受西方文化保守主义的影响,是世界范围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组成部分之一,又有相对独立性,展露出自身的演进轨迹。本文针对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流变过程进行了分析,反映出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确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9.
试论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守成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20年代前后,围绕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文化观点,其中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金岳霖、贺麟等强调近代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被称为文化保守主义或文化守成派.与这种文化观相对应,史学领域也出现了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晓明 《河北学刊》2005,25(3):5-13
20世纪的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源有所自,流有所变,既是旧时代的承续,更是新世纪的创制。文化保守主义要固守的传统,本身就是变革中的事物。当现实与传统发生冲突时,保守主义者总是审慎地改进传统,从而使现实成为有传统可依靠的现实。学通中西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想家、学问家们,自觉运用人类文明的新成果、新方法、新思路,来整理、研究、开掘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课的道德价值和伦理精义,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在继承历史的精神遗产与开辟未来的思想资源两方面,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文化保守主义所要表达的是一套完整的价值系统。作为价值系统,它既可以是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又可以是一般的社会心理。从20世纪实际历史表现看,作为社会心理的保守主义的意义、作用和影响,远远大于作为意识形态的保守主义。我们应当承认文化保守主义对民众思想实际影响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同时又要引导人们避免为其后顾性的文化取向、泛道德主义的价值取向所束缚,真正以健康、科学、乐观的心态,尊重历史,善待当下,创造未来。  相似文献   

11.
辜鸿铭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富个性魅力的保守主义者,他以西方文化为根基审视和接受了中国文化,以儒生式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向西方宣扬儒家伦理道德,被西方社会奉为中国文化代言人。因此,准确把握辜鸿铭保守主义思想实质,深入剖析辜氏思想所涵盖的中西文化构成及探究两者的关系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走出专制、封建意识形态等众多标签的笼罩,同时区别于文化保守主义,内生性地演化出中国文化传统的政治哲学内涵和使命,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下中国历史性实践所要求的重大文化建设课题。它要求正视中国文化虚无主义的合理性,防范文化保守主义的浪漫性,理解现代化的资本主义规定性,实现中国文化的世界历史性。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翘翘板游戏,希望与危险并存。但唯有深入游戏,中国才能建立体现民族文化传统特色的现代国家制度,从而开启出一种新的文明类型。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西学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者都有着深厚的西学背景 ,甚至可以说他们所接受的西学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并不亚于同时代的激进主义者。而且 ,他们的西学背景对他们的文化保守主义立场的形成又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作者从“体用派”、“孔教派”、“国粹派”、“学衡派”“现代新儒家”、“当代新保守主义”入手 ,具体分析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西学背景 ,试图从另一个维度为近代以降的中西文化碰撞的真实历史提供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历史关系如何?这是“五四”以来迭招物议、聚讼纷纭的一个问题,对它的解答不仅伴随着紧张的史事争辩,而且包含着激烈的文化冲突。以现代新儒家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站在反对派的立场上,指斥新文化运动抛弃传统,毁灭“国粹”,一意西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层”;与此相左的极端反传统主义者则以这—运  相似文献   

15.
解晓东 《北方论丛》2012,(1):117-120
保守主义是日本重要的政治传统之一。日本的保守主义与一般意义上的保守主义具有相同特征,但也具有日本自身特色。日本的保守主义并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只是人们对日本政治发展史特征的描述性概括。日本保守主义政治传统的形成与天皇制具有密切的关系:天皇制导致日本形成了二元化权力体系,而二元化权力体系又促成了日本的保守主义。天皇制是日本形成保守主义政治传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在 2 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 ,保守主义因其与激进主义的对抗而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注意 ;2 0世纪中国的保守主义者大都由于特定的文化情势 ,试图激发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而提出他们的保守主义文化观念 ;2 0世纪的保守主义文学思潮对于文学创作并没有太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道”是相对文化和政治上的“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而言的。政治上“激进”与“保守”的参照系是既定政治秩序,文化上“激进”与“保守”的参照系则是特定文化传统。当代中国的既定政治秩序是反传统的、基于“党国一体”政治架构的国家主义,本身集文化激进主义倾向与政治保守主义倾向于一身。以此为参照,在当代中国语境中,既有的自由主义思潮是一种文化和政治激进主义,极左派(包括新左派和老左派)和“刚性新儒家”具有文化保守主义和政治激进主义倾向。萧功秦的“中道理性”论是一种“政治中道论”,试图超越极左派和自由主义的政治激进主义倾向和政治保守主义倾向;姚中秋所谓的“寻找中道”是一种“文化中道论”,试图主要超越(现代)自由主义的文化激进主义和“刚性新儒家”的文化保守主义。相较而言,前者具有较大的政治可行性,但却悬置了我们在文化上的努力方向;后者具有较大的文化可欲性,但却在根本上缺乏政治实践关照,具有政治激进主义倾向。当代中国的“中道理性”之道,应当遵循“萧-姚律令”,既要具有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亦要具有政治实践关照,并切实基于当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条件开展关于“中国理想图景”的理论探究。  相似文献   

18.
中西与新旧之间: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西方不同,在近代中国,除政治上的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外,还存在着文化上的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政治上的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分歧在社会制度方面,前者主张全面改革甚至革命,后者主张维持现状或少许改良.文化上的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分歧在思想文化方面,前者主张西化或全盘西化,后者主张认同、维护传统.中国近代思想家们的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的联系往往是历史的,而非逻辑的,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必然如此的因果关系.一个政治上的激进主义者,在文化上可能是激进主义者,也可能是保守主义者,反之亦然.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都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式形成于"五四"运动前后.我们在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时应坚持如下几个方法或原则: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或原则;二是一分为二的方法或原则;三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或原则.  相似文献   

19.
保守主义是西方一种重要的政治哲学或政治思潮,然而,学术界对于保守主义以及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关系的认识还存在着含糊甚至误解之处。从源头上认识保守主义,对于我们准确把握保守主义的内涵,理解保守主义与其他思潮尤其是自由主义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鉴于埃德蒙·柏克作为西方保守主义政治思潮开山鼻祖的特殊地位,探源保守主义必须理解柏克保守主义的内涵与实质。保守主义是反保守的,它坚持的是自由的传统;保守主义的实质是自由主义,两者共同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  相似文献   

20.
在世纪之交的当代中国文化转折时期,文化保守主义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文化主张与文化策略。关于文化保守主义,迄今没有权威的定义,但一般的含义应该是明确的,即:一、它主要倡导文化传统中的精华部分,对外来文化与现代文明并不拒斥;二、它针对的是当前文化中的价值流弊现象;三、它带有阶段性的文化色彩。任何文化主张都不是尽善尽美的。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文化主张,如唐宋古文运动、新乐府运动和明代浪漫主义文学主张,都带有纠正时弊、继往开来的针对性。因此,我们现在倡导文化保守主义,当然也是鉴于中国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