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先秦诸子到当代新儒家,一直有一条线索贯穿在这几千年的哲学发展史中,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在有意识地追求一种最高的人生境界,这种人生境界是最高的,而且又不离人伦日用。它是即世而又出世的。通常人们把这种境界说成“极高明而道中庸”。 “极高明而道中庸”语出《礼记·中庸》。“极高明”其实是一个道家范畴。“极”和“高明”最早见于《尚书·洪范》。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思孟学派受到的道家哲学的影响,它标志着  相似文献   

2.
论庄子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解庄子哲学为人生哲学。文中首先探讨了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本体论基础。接着阐述了庄子的人生理想及其理想人格.指出天人合一是庄子界设的人生最高理想境界,自然无为与逍遥自由构成了这种境界两方面的内容,体现这种境界的理想人格兼有精神超越又逃避现实的矛盾品格。文章最后部分从“有待”到“无待”、“有己”到“无己”、保身全生的养生观与安时处顺的生死观等方面,揭示了庄子关于人生理想实现道路与途径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极高明而道中庸"是冯友兰先生理想人生的最高境界."极高明"是就人的境界说的;"道中庸"是就人的行为说的.就境界说,由于人对人生觉解的程度不同,可有四种不同的境界,天地境界是人的最高妙的精神境界;就行为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不必有什么特别的不同,只是一种平凡而自然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4.
庄子的“自由观”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集中体现,也是庄子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当代大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学习和工作压力,反映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很多。借鉴庄子的“自由观”,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完成理想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5.
[摘要]在冯友兰,依照“觉解”的程度不同,人生展现为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到“天地境界”之不同层次。面对这样一个由低到高的境界层级,人生之最终追求是越上“同天境界”,从而成为圣人。然而,圣人并非因其高远的境界而“出世”,而是“即世”又“出世”即“超世”的,亦即“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正因为如此,圣人是适宜为王的。冯友兰不仅对此进行理论探讨以引导社会,而且自己亦在此哲学观念下度过一生。即,成为圣人,进而成为王,是冯友兰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6.
冯友兰的诗学是其哲学的一个部分,他对“诗”的认识与其对“道”的体认具有基本一致的向度。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对冯友兰诗学进行梳理。首先冯友兰认为诗是与情感相关的,诗所写的是具体的情感和事物,但以此所表显的却是情感之“理”,也就是情感之所以为情感,或者说情感的共相和类的特征。传统的比兴手法正可以表显情感之理。最高明的诗能表显哲学的最高本体“大全和道体”,而要作到这一点,诗人必须具有风流的人格,风流的人格也就是人生最高境界──天地境界的审美化。正因为诗能表显理和道,所以诗可以作为一种哲学的言说方式即诗性的言说方式。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言说方式应该和逻辑推理方法一样,成为未来哲学的两大支柱之一。  相似文献   

7.
立足于对人生境界的道德设计和理想追求,是先秦儒家人生哲学的核心。到了宋代,朱熹作为新儒学集大成者,在重建人的哲学中,系统阐述与发展了儒家的人生境界观和价值论,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德性人格学说。本文仅就朱熹的“心与理一”的人生境界观作一扼要论述。一“心与理...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不仅是理学建构的终极目的,是理学范畴体系的完成,也是理学美学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和要达成的最佳境界,而这一境界主要是通过“乐”来体现的。理学家对“乐”有自己的独特认识。他们一方面继承儒学前辈忧乐天下的精神,以大悲襟怀关注现实人生;另一方面又对“孔颜乐处”从本体论层次上加以阐释,从而为士大夫的理想审美人格找到了形上之终极依据。  相似文献   

9.
庄子美学是“逍遥游”的美学,以绝对自由为核心的“逍遥游”兼有人生、审美的双重意义,成为庄子人生哲学与美学的共同归宿点。在道家学派中,庄子比任何人都更集中、更突出地关注和思考了人生问题,并且把“道”和人生紧紧连在一起,把道的境界看做是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庄子美学是从心灵体验出发,追问永恒长存的生命意义,把个体有限的生命纳入到宇宙大生命之中,从而实现美的超越,从有限进入到无限,最终使人生永恒化、艺术化,使审美本体化、人生化。  相似文献   

10.
孔子“道”范畴的哲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它在孔子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及其意义。孔子的“道”范畴具有天道观与人道观的涵义,人道观是其重心。就人道观而言,孔子的“道”主要是指以“仁”为最高范畴的价值理论体系,它蕴涵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目标;以“礼”为核心的价值准则;以“正名”为核心的政治理想;以“中庸”为核心的方法论和以“君子”为核心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1.
孔子不仅十分重视人生哲学的建构 ,而且特别注重人生哲学的付诸实施。他不仅把“志于道”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 ,要求个人的言行举止都要符合“道” ,而且为规范全社会成员立身处世提出了一个人们能共同认可的理想人格以作为人们修养的标准 ,同时提出了因时制宜的处世原则 ,注重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孔子的人生哲学既目标远大 ,志趣高尚 ,又注意通权达变 ,切实可行 ,因而对中华民族的立身处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亦有其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侧影,士大夫化的维摩居士形象从儒佛冲突的调和、佛道精神的沟通和佛教自身的变革3个层面呈现了佛教中国化的内在可能性逻辑,其入世修行、逍遥应世、道德自救等行为方式对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处世心态、人格理想模式追求、人生境界追求和艺术创作等产生积极影响。以“在家修行”和“在欲行禅”方式而获得精神解脱的维摩居士,通过自身道德行为规范,将佛教的他力救赎与自力救赎有机地融入社会规范中,从根本上消除出家修行与世俗生活的对立,实现了自我人生境界“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的相互衔接,既较好地调适了儒佛之间的道德伦理冲突,又在与道家追求逍遥自由的最高精神沟通中,破除世俗社会对佛教“出世”概念的狭义化理解,突出彰显中国化佛教既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意义、又充分关注现实人生解脱之道的特点。由此,士大夫化的维摩居士也以实际行动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开启了一条心出世而身入世的新人生模式,并为他们将相对抽象的佛禅义理上升为对自我人生实践的内在超越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3.
从《新原人》看冯友兰的理想人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中所讲的人生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其实也是理想人格的型态。这里的天地境界是精神的创造,不是自然的的礼物,人必须自觉地用一种工夫,才能得到。这种理想人格的修养不仅需要对宇宙人生有最高的觉解即“致知”,还需要对此觉解的常注意即“用敬”。  相似文献   

14.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在其终极意义上标识的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性生成的人格境界。以此考察我国当代社会人生境界之整体状况,表现为:自然境界本然存在、功利境界居于主导、道德境界严重缺失和天地境界远而高玄。其中“道德境界”在这一生成过程中自身所具有的难实现、难保持、难统一、难提升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特征决定了其生成的艰难性,这也为理解当代社会道德境界缺失确立了客观的逻辑视角。而道德理念、和谐理念和生态理念观则是和谐社会理想人格构建必不可少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5.
理想人格是指蕴含于内形诸于外的人生理想特质。物我两忘的境界即复归于人的自然本性,是道家所追求的最高理想人格。道家最重视理想人格真、善、美的价值,更强调三者的一致性,以真为基础,构筑超越仁义礼乐及一切世俗束缚的真善美的统一。要实现这一理想人格,就要通过精神修养,其方法是坐忘。做到忘物、忘己和物我两忘。从精神上超越个体的有限存在,忘掉生死的变化,进入空虚的自然之中并与之合为一体。道家的这种修养方法乃是无欲、去智、体道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庄子以文学形式描绘其矢志不渝的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历经“圣人”、“神人”、“真人”、“至人”等层次,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是庄子哲学的出发点,针对庄子的理想人格进行深入分析和阐发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庸”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中庸”是内敛的高明,而不是无能的“平庸”;“中庸”是“道义”的“中正”,而不是不恩进取的“中等”;“中庸”是处世的“中和”,而不是软弱的“折中”。  相似文献   

18.
李泽厚认为:“中国哲学所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是审美的而非宗教”,孔子的最高理想是‘吾与点也’,”在《中国美学史》中,李泽厚具体阐发了孔子的“吾与点也”的谈话,并明确地将孔子“仁学”的最高境界判断为“自由的境界,审美的境界”;在《漫述庄禅》中,李泽厚进一步认为,“无论庄、易、禅(或儒、道、禅),中国哲学的趋向和顶峰不是宗教,而是美学。”李泽厚对孔子及其人生理想所作的这种把握,似乎与孔子原型不甚吻合。我们知道,孔  相似文献   

19.
苏轼岭海山水诗是其晚年生命实践与人生哲思的艺术外化:首先是超越世俗功利而体认自我本体性之孤独存在,然后是融入无穷宇宙以成就自我无待之自由生命,兼能执著现实承当士道文心,最后是以和陶范式开掘内在心性境界,由诗艺风格之平淡发溢为生命精神之平淡,完成诗、人、道之圆满统一.它标志着苏轼经由山水审美而追求内在超越,肯定个体感性生命又调谐社会理性要求,尽性以至命,塑建全新理想人格而达到“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20.
庄子的哲学是人生哲学。对人生问题的关注,对人生境遇的探讨,是庄子哲学的主要内容。对如何超越人的有限存在以实现与无限之“道”的合一、如何摆脱人生的各种桎梏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之境等问题的思考,构成庄子人生哲学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