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由于中国历来是一个以农业文明为主的国家,城市文明较之西方,发展缓慢得多,其程度也很不充分,因此都市文学发展缓慢,其成就远远无法与反映农村生活的乡土文学相比。但是中国进入现代以后,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工业化、文明化、都市化,现代都市文学毕竟逐步兴盛起来,它已拥有自己的作家群,有了自己的表现领域,赋予了独特的美学品格,成为了新文学极有特色的一部分。在当今我国开放事业蓬勃发展,都市文学日益繁荣并急需充分发展之际,如何吸取中国已有都市文学发展的经验,获取都市文学的新观念,使都市文学能适应当今都市和都市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是要认真探讨的问题。漆咏德在硕士毕业论文基础上撰写成的《现代都市小说纵横》一书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上述要求,也是中国都市文学研究不可多得的著作。  相似文献   

2.
都市大众文化与海派文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市民社会的出现 ,使上海在 30年代形成了以中等阶级为代表的都市大众文化 ,海派文学是其在文学上的代表。内容上有世俗写作的倾向 ,对市民经济属性、世俗生活价值与大众生活的平均状态颇多体认 ,并带有消解主流文化的倾向。海派文学表明了五四新文化在都市商品社会的变异  相似文献   

3.
珠江三角洲的都市化发展与文化变迁张应强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迅猛增长,城乡关系、都市化与都市社会等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广东追赶亚洲“四小龙”的“龙头”,珠江三角洲的经济社会发展必将对广东省其它地区乃至全国起到不可低估的辐射、带...  相似文献   

4.
"都市小说"与现代都市相伴而生,它以"现代性"为精神内核,将不同类型的都市景观、生活、体验和都市文化囊括其中。中国文学的婚恋叙事传统在都市小说勃兴后呈现出明确的现代意识,不管是海派作家的"声色"体验,还是京派作家笔下的理想爱情与婚姻,抑或是启蒙文学和左翼文学鲜明的社会问题意识,"婚恋"都与时偕行,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意味和都市色彩。  相似文献   

5.
都市民俗是在都市环境中蕴育形成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及语言民俗等。在20世纪华洋杂处的上海,都市民俗形成了其特有的兼容并蓄的特点。对上海都市民俗的文学书写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的“异质民俗”书写、40年代新市民作家的“日常民俗”书写,以及80、90年代当代作家的“民俗寻根”书写等阶段,从而建构起了一条跨越时空的都市民俗文学书写的独特的风景线。都市民俗的文学创作承传也积淀着作家个人的文化情结与国家民族的文化记忆,具有文学史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6.
独辟蹊径: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都市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上看张爱玲的创作无疑是20世纪中国都市化(现代化)建设命运的象征.作为都市文学的典范之作,张爱玲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特征.张爱玲将"五四"以来"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传统与鸳鸯蝴蝶派作家的"为读者而艺术"的文学传统连接起来,她以超道德写作、个人主义写作、物化写作和奇异智慧的写作独辟蹊径,开辟了一条有无限生机但却充满危险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的都市化倾向,吞噬着文学的乡土内容和乡土经验。在人云亦云的所谓后现代鼓噪中,作家如果不是匍匐于古老乡土之上,而是寻找虚无缥缈的都市神话,那么,他的作品将无法压倒都市的无病呻吟、彰显来自底层生活的审美想象。无论是表现都市题材还是展示乡村生活,只有探索和呼唤人性的作品才是文学的本质,才能真正成为艺术。  相似文献   

8.
片面的深刻 ——论沈从文的都市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主要从乡村中国的文学视野和价值体系出发反思都市文明,深刻揭示人类在都市化过程中所付出的肉体的和精神的代价。但由之形成的情感和思维的定势也囿限了他,使他未能更多关注都市生存的其他向度。他的都市小说在文学发现和文学表现上的优长和缺失都相当明显。这不仅影响了他文学世界的深度建构,而且导致他文学创造整体上的不平衡。他以一种“片面的深刻”的小说形态阐释了都市文明的现在和未来。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化与都市化发展,都市爱情小说创作呈现如火如荼之势。创作局面的繁荣使其缺陷显现:从地方性角度审视,都市爱情小说尽管以都市为背景,但故事空间逐渐变得模糊,呈现出鲜明的去地方性特征。来到某个城市的开局设定、单一的情感关系、干瘪的城市形象书写以及城市形象的女性化,是都市爱情小说呈现的创作特征。这与全球化、消费社会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分不开,还缘于作品缺少地方性意象、意境的营造,不注重地方精神的书写,忽略建构人与地方关系。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先生不仅是一位"乡土文学"大师.而且其创作的都市文学也独特而深刻,成为他所构筑的文学世界中又一坚实的轴心.作家的都市文本以独特的透视视角、鲜明而激切的批判姿态,书写都市人在畸形的现代文明围困中生命力萎缩退化与人性被异化扭曲.沈从文试图用一种"生命哲学"去探究重建民族文化的途径,呼唤自然人性的复归,其都市小说在整个现代都市文学中彰显出独异而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鸿都门学"的发生和曹氏政权的兴起,使当时的文化格局发生了两点重要变化:一、文化结构中,"经"为上"辞章"为下的局面发生了改变,"文学"受到重视,产生了与经学"同尊"的趋势:二、文人群落结构发生了重组,"辞章技艺"之士得以跻身政治上层,经学士人独揽政权的局面出现松动."文学自觉"在这个基础上得以发生,它是"文学"在其所属的文化系统内,摆脱附庸地位,得到社会广泛认同,成为广大文人普遍的创作行为的一个过程,考察支撑"文学"变化的"文人群落"的变迁,揭示促使"文人群落"变迁的具体的社会历史运动,是这一过程中的应有主义.某些文学因素的变化,如情感性的增强、文学样式的丰富、文学价值的确认、文学理论的发展等,只是"文学自觉"过程中所显现的表征,是阶段性变化成果,称之为"文学自觉"是不周延的.  相似文献   

12.
现代都市文学,在“五四”时期就出现了。郭沫若早年写的一些对都市、机器的歌吟诗,象《笔立山头的展望》、《日出》、《上海印象》等表现了较为鲜明的都市色彩,赞颂了现代的都市文明。而鲁迅的小说《幸福的家庭》、《伤逝》,在茅盾看来就是一种“弹奏着‘五四’的基调的都市的青年知识分子生活的描写。”描画了时代都市生活的一角;郁达夫的《薄奠》和《春风沉醉的晚上》也曲折地映现了都市之光,触及了都市社会深层的状貌;蒋光慈的《短裤党》甚至还正面表现了大都会中工人阶级的壮烈斗争,等等。不过,严格说来,它们还只能看作广义的都市文学。因为,城市在这些作品中大多只是一种背景或布景,仅仅被当作一种空间范围,而城市之所以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来说,现阶段是一个从乡村社会向都市社会转变的时期,这个转变的过程也成为从农业文明向都市文明转化的文化转型过程,相较于社会转型,文化转型是一个长期、隐蔽的过程。从人类学角度看待都市化过程中发生的文化转型现象,从家庭、社会关系以及社会整合模式等较为典型的方面进行阐释,将对文化转型的研究、都市化研究及中国社会的研究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都市文学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现代意义的都市在中国的崛起,一种以都市为描写对象的新型的文学类别——都市文学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悄然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探求都市文学的发生、发展,研究都市文学的品格、特质,无疑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文学史意义。这里登载的三篇论文,或从宏观角度揭示了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阶段性特征,或从微观角度剖析了都市文学发展过程中有意味的种种现象,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刊希望借此专栏(本期当然只是一个开始)推动尚有不少言说空间的都市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王淑萍 《南都学坛》2010,30(4):68-71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都市环境,都市的吸引和排斥为文学提供一种背景、主题和美学。在文学中,"城市"与其说是一个客观的实体,毋宁说是一个隐喻。中国现代诗中的"都市"形象,与现代性的追求密切相关,而且与时俱变。20世纪40年代九叶派诗人比起30年代的现代派诗人来,是一批都市畸形生活与病态人生的更出色的表现者与批判者。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潮的影响,笔下的丑怪意象更具有现代都市化气息与被异化的现代自然形象特征,显示了20世纪40年代诗歌对都市文明的批评姿态。  相似文献   

16.
论曹禺的都市剧作刘增人作为中国都市现代化和中国文学现代化历史产物的中国现代都市文学,萌芽于“五四”时期而鼎盛于三十年代。它以都市生活为题材,侧重再现由封建宗法社会向半殖民地社会急剧转换中的都市风貌、生活方式、生活节奏的变迁,或者表现、剖析挣扎、奔走在...  相似文献   

17.
略论新感觉派、张爱玲及王朔作品的都市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新感觉派、张爱玲和王朔作品中都市文化的不同内涵的分析,阐述了他们不同的文学价值追求,以及这种不同追求所体现的都市变迁与时代变化特点。同时,通过对他们把握都市现代化进程中带来的异化感所共同立足的个体原则的分析,论述了个体精神追求的不同在大致相同的审美准则中衍生出来的差别。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电影艺术初创期上海影像美学内涵视听化为上海的政治影像、都市形象、女性形象等,都充分体现出上海影像与海派文化随社会历史的变迁,不断实现着有机的审美“耦合”。中国电影初创期上海影像的政治影像美学内涵萌芽视听实现为上海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地和中国近代民族独立思想策源地。其近代都市形象美学内涵视听实现为上海影像中“罪恶”之都的符号化表达——帮会和现代都市景观显现。其女性形象美学内涵视听实现为电影中的都市娼妓和都市新女性。  相似文献   

19.
卷首语     
都市文学与文化是近年来学界时常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期学报的“都市文学研究”专栏就这一热点问题又刊发了一组学者的探索文章,希望能引起读者的关注。《怀旧想象与青春物语———近年来上海都市题材创作之文化透视》,通过对2 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都市题材创作的分析论述与反思,提出了“怀旧想象”与“青春物语”的观点,指出“怀旧想象之创作在于构想虚拟的精致神话,构成一种现代人精神寄托与价值的判断,而“青春物语”则倾向于宣泄青春欲望狂欢,凸现自我,形成一种人类精神的断裂与价值的反判,前者在贵族气息中失落了现在,后者在小资情…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新时期都市题材文学的兴起,根因于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文化的变革,是对重农村轻城市、重农业轻商业的传统文化心理的改造,改变了我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格局;新时期都市题材文学尤值肯定的是一批作品中灌注了一份宝贵的反思和否定精神,表达了对自近代以来都市病态文化综合症的批判.这种批判在既重视都市物化风俗又注重把风俗人格化的一些作品中取得了更高的审美价值;新时期都市题材文学的不足之处在于一些作品以病态精神观照病态都市,丢失了不应失落的高尚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