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屈原,这位曾经被确定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历史伟人,是中国文学、文化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创造性的贡献。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人格、优秀传统中,蕴含着屈原的执著探索与久远影响。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今天,屈原的人格、精神、传统等,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术界致力探讨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
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的角度,结合古今历史事实尤其是当代老舍、陈祖芬等文学作家及其作品,论述了屈原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密切关系,说明屈原在继承刚健自强这一源于孔子的核心民族精神的同时,又着重在爱国与重德这两个层面上的有所补充和发展。因此,屈原及其作品,不仅对中国文学尤其是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而且在塑造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屈原的人格精神有着深远的影响。他耿直无私、正大光明的品质,忠君爱国、矢志不移的情怀,疾恶如仇、苏世独立的气节补充了儒家思想的不足。开创了文人批评现实政治的先例,并使许多遭遇不幸的忠贞之士从屈赋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培养了独立人格。但屈原把人格修养确定为"完美"、"纯粹"是脱离生活实际的。他以高洁的诗人之性过分热衷于参与现实政治活动,使他的悲剧具有不可避免性。  相似文献   

4.
笔者认为,对一八四O年鸦片战争前古代爱国主义的研究,下列问题最易引起误解或歧义,应加以辨析和界定。一统一的历史趋势与被征服者的家国之忠、人格自尊。这是古代史中一个似乎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我们肯定秦井六国、元蒙南进、清兵人关是统一中国的必要之举,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行为;另一方面,我们又肯定屈原、文天祥、史可法等人在这场涉乎统一的战争中的反抗行为,赞扬他们的抗暴精神和人格力量。这就使我们的文史家们似乎处于一种两难之境。其实,如果我们把两者放在国家统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这个历史进程中来考察,是能对二…  相似文献   

5.
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切实把握中华民族精神中对现代化建设最有影响的东西,建立由此及彼的桥梁。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深植于我国传统文化之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人格之美。这种民族精神有着自身的特征和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影响,要弘扬这种精神,使其在现代化潮流面前得以提升,再造中华民族之魂,振兴中华,实现祖国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闻国际屈原学术讨论会在汨罗江畔召开,甚为欣喜。屈赋及其精神,影响中国文化两千年,渗透深广;因此,弘扬民族文化,我们首先就应研究屈原及其作品。此其一也。中华民族,以其独特的文化立足世界,而屈原又早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因此,楚辞研究,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屈子在中国,楚辞学在世界。此其二也。就如此意义观之,湖南省组织  相似文献   

7.
<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于孤悬海外之地产生又反哺中原文化的,只有海南的东坡文化。东坡先生在贬谪海南时期达到了传统士大夫人格的最高境界。他将儒释道各家文化的合理性发展到了极致,为当今弘扬传统文化树立了鲜活的样板。东坡文化的精神是什么?苏轼以其丰富的生命实践建构的文化精神在社会历史—哲学文化的层面上大致可以概括为不唯古,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只唯民,唯实,唯善,唯美。在思维方式上,东坡文化精神首先表现为对现实悲剧性的审美超越,即承认现实悲剧性,却又将与现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华民族永恒不变的民族基因和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品格,家国情怀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体现了人们对家庭和国家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它从个体修身开始,沿着家(乡)、国、天下的伦理路径不断渗透和化育,通过明确个体对家庭和国家必须承担的伦理义务来提升个体德性,最终实现个体人格的升华以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家国情怀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深层次的价值追求,是每个中华儿女汲取精神养分、汇聚精神力量的不竭之源。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内蕴丰富,气象万千,但从某种特质意义上说,可称为是道德人格一元的文化。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类文化,都可以在这种一元的格局面前与古老的华夏民族、古老的中国文化区别开来。以道德人格为指归的儒学,流贯在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漫长历史之中,常被人称之为静态的、超稳定的文化,然而,如果我们认真考察一下这脉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不同内涵与历史特征,便会较为清晰地看到儒学在历史发展中所发生的明显的自身演变,看到这种演变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及其人格精神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看到眼前我们通向现代…  相似文献   

10.
屈原诞生的文化母体问题实质上就是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问题.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人们普遍地将屈原的"楚辞"看作楚文化的高度结晶,认为其中蕴含着一种绝然不同于中原地区华夏文化的南方精神,而不再象古代的注释家如黄伯思那样仅仅从中察觉出楚地、楚语、楚声、楚物等地方色彩而已.例如,范  相似文献   

11.
李白“深入骚”,其诗歌创作与屈骚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李白与屈原都有尚用的精神,并有相同的人生经历与情感历程,都是悲剧性人物,他们的悲剧精神体现在对君的“怨”与“恋”的双重文化性格中,而且在审美特征上同样表现有“惊采艳艳”的浪漫艺术精神,所以说,李白诗源骚既有其文化依据,又有其审美依据。  相似文献   

12.
《离骚》奠定了我国迁谪文学的审美基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立中 《云梦学刊》2002,23(5):13-17
迁谪文学是我国特殊国情所产生的特殊文学。屈原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迁谪文学的奠基人 ,是他的迁谪经历和叛逆性格使然。屈原的影响 ,主要通过他在作品中塑造的自我形象的人格魅力。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作品 ,“发愤以抒情” ,为我国迁谪文学奠定了审美的基调  相似文献   

13.
龚红林 《云梦学刊》2011,32(1):38-44
屈原作品进入朝鲜半岛后经历了两个接受的黄金时期,即李氏朝鲜时期,文人对其内容与形式的仿效、阐释或评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教育科研机构对楚辞的教学、翻译与研究。屈原忠贞、爱国精神倍受朝鲜文人推崇。屈原作品的汉宋辑注本决定了朝鲜半岛读者接受屈原精神的忠君爱国基调;而“壬辰倭乱”激发了朝鲜文人与屈原的爱国“共鸣”。中韩端午缘昭示了屈原精神的超时空永恒价值特性及屈原精神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4.
金荣权 《云梦学刊》2007,28(2):44-47
楚辞尤其是屈原和宋玉的作品大量运用古老的神话传说,不仅体现了楚辞的创作特色,同时也折射出楚民族的文化气质与民族精神,具体说来,主要表现于以下三个方面,即:民族文化个性与理性兼融的精神气质、人神合一的文化特色、念祖爱国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5.
黄建荣 《云梦学刊》2006,27(2):46-50
马其昶阐明屈赋微言的原因,一是适应时代潮流,凸现爱国思想;二是认为前人因未充分发明屈赋的旨趣而没有真正了解屈原作品。马其昶阐明微言的具体内容包括字词句义、章意题旨等多方面,其层次有二:一是在博采众说的基础上渗入,二是直接阐发个人见解;其内容主要是结合屈原生平、思想、经历以及典籍所载的楚国史实,发掘屈赋的内在意义,并以此来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怀;其不足之处主要是存在一些主观臆测之词。  相似文献   

16.
《离骚》“内美”与屈原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耕滋 《云梦学刊》2005,26(1):37-40
“内美”是窥见屈原美学思想的重要窗口。《离骚》“内美”在内容上是蕴含楚国民族精神之“义”的内化,当其外化为行为方式后即表现为“中正”人格。“中正”是真、善合一的形式美概念,但其本质是美真统一,从而与儒、道美学形成根本对立。  相似文献   

17.
孙雪霞 《阴山学刊》2004,17(4):81-84
屈原曾经受到先秦诸子的深刻影响,对此前人已作了不少有益的梳理."屈原与先秦诸子"研究主要呈现三种倾向一是认为屈原归属于先秦诸子的某一家;二是认为屈原兼具先秦诸子思想;三是认为屈原兼具百家而后自成一家.学者学术视野逐步由封闭、迷信走向开放、求实,研究思路正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8.
胡敬君 《云梦学刊》2005,26(3):42-45
在道德衰微的时代,屈原和孔子都没被时俗所染,而是凭“道”自任自重,本着求真求善的人生态度,以修身为要务,坚持理想,追求崇高,虽罹患而百折不挠,身处逆境而不改初衷。孔子热心救世,但生性豁达,有非常的柔性和韧性,在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中游刃有余;屈原执着爱国,耿介中正,矢志不渝,独自背负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艰难行进。孔子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个永恒的经典性的精神意象,屈原则以砥励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为中国民族特色的理想人格增添了光彩。  相似文献   

19.
徐昱春 《云梦学刊》2007,28(4):31-34
作为政冶家的屈原有自已的法律思想。他认为,法的本源是“道”,“道”是人道而非天道。“道”至善至美而不可改变,故法律要严格而不可变通的遵守与执行。他的法律思想融合了诸子百家的观点而自成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