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当下时代背景,将新时代家风建设上升到治国理政的重要高度,赋予家风建设新的时代内涵,构建起“家庭、家教、家风”新的一体化家风建设体系。本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对新时代家风建设的时代价值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当前家风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家教、家风”中,构建家国一体的文化传统,传承“修身立德”的道德风尚,弘扬“重家教、正家风”的传统文化,以期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提供一些新的思路研究。  相似文献   

2.
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家风传承与家教实践,历来受到后人关注。他继承发扬了祖辈以耕读为本的家风,对儿女倾心爱护、灵活施教,对弟妹反复训诲、大力提携,对妻妾恪守礼道、严格要求,形成了尚耕读、务勤俭、重孝友、戒骄奢的家风特色。由于曾国藩的谆谆教诲和殷勤培育,100多年来曾氏家族人才辈出,早已成为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历史现象。探寻曾氏家风家教的思想与实践源流,对今天我们深入总结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3.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文明道路造就了中国家庭、家风的独特地位。优良家风是衔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血脉的纽带,是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起点,这就决定了家风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地气”的基础工程。时代家风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文化和伦理的内在契合性,表现在时代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文化同根性、同质性;家庭建设为优秀家风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原基场域怡养涵育、返本开新、日常养成、多元互动等。是以家风培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践行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4.
同一民族共同体中,人们立足于当下,以所处时代的需求和价值取向为标准,对历史上或前人留下来的伦理道德精神、价值、理念、规范等资源进行评估、选择并以批判继承的方式进行转化(换),以为人的发展和完善服务,在此过程中通常会形成一些稳定的载体或渠道,这些载体或渠道就是道德承续路径。在日常生活中,家教家风、习俗社教以及宗教信仰是最常见,也是最基础的道德承续路径。家风家教是道德承续的家庭路径,习俗社教是道德承续的社会路径,宗教信仰是道德承续的宗教路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认识并利用好上述路径。  相似文献   

5.
红色家风是马克思主义家庭文化思想的重要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彰显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传承和弘扬红色家风有利于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传承红色家风,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同遵循;要在全社会推进红色家风建设制度化;要创新红色家风传承路径。  相似文献   

6.
传统家训文化是重建当代家风家教的文化渊源;当代家风家教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载体.弘扬传统家训文化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文化涵养、价值引领、方法指引等方面的作用.弘扬传统家训文化在实践层面上可以从资源转化、重点群体、典型示范、媒体宣传等四个方面找准着力点,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相似文献   

7.
徽州家谱辑录了大量家训家法等文献资料。家训中有关"做人、持家、志学、为官"的家风建设,体现了宗族对族人做人处世的基本要求,折射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家庭问题上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徽州优良家风的传承不仅对基层乡土社会的宗族建设和内部结构的维系有精神支撑作用,对于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新时代家风的培育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优良家风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优良家风是进步的社会意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与追求。因此,通过个人、家庭、社会和高校等渠道、借助网络新媒体平台,深入挖掘优良家风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发展创新优良家风的形式内容,以促进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是我们必须慎重思考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家风家规既是一种德性伦理文化,又是一种规范伦理文化,反映了人们对道德品行与伦理规范的一种企盼和期许。在现实实践中,优良的家风家规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价值,有助于守护家庭幸福,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伦理道德要求,有助于凸显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自觉。为了确保优良家风家规伦理价值的顺利实现,必须注重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日常训诫与奖惩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媒介宣传相并进以及相应制度跟进和保障。  相似文献   

10.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但仍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当前,农村在现代化建设上存有短板、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视度不够及认知存在偏差、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不完善,这些都是阻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针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依托、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支撑、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抓手、以展现农民精神风貌为契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泉,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突破桎梏,实现发展。  相似文献   

11.
马纳 《东方论坛》2017,(5):52-55
以徐搞、徐陵为杰出代表的东海徐氏家族以文学、政事彰显于世,家族名人辈出,多有文献传世,乃魏晋南北朝最著名的文化望族之一.南朝时期东海徐氏家族家学绵延,以经史、文学传家,文献相承.同时,东海徐氏家族忠孝传家,子孙不坠家风.厚重的家学、良好的家风是东海徐氏家族振兴、维系的文化保障.  相似文献   

12.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王维家世属“太原王氏”之“河东王氏”房一般为学界所公认,但结合相关罕见碑志,可证王维家族“河东王氏”与“太原王氏”非为同一世系.通过对北朝“太原王氏”冒族现象分析深入探讨王维家族背景,进一步在此基础上,结合传记史料,揭示王维家风家学,借此说明王维艺术素养形成的传统士族教育背景.  相似文献   

13.
明清晋商常家是商业家族,也是书香门第。培养具有大义品质的人是常家家族教育始终追求的目标,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常家通过多种教育途径为商业经营输送了大量学高品优的人才,同时也实现了家族的长久发展。  相似文献   

14.
预算松弛作为提高预算管理效率的难点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预算松弛与企业特征紧密相联.文章选取2008年至201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70家家族企业作为样本,运用委托代理、信息不对称、规模经济等理论,研究家族企业的家族特征与预算松弛.研究结果表明:预算松弛程度与该企业是否为家族企业有着明显的关系,并且在家族企业中企业是由第一代经营还是由第二代经营时预算松弛程度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家族企业内部的代理成本也会对预算松弛程度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家庭消费文化是家庭成员在家庭消费生活中共同形成的消费心理、消费方式、消费行为的总和。家庭消费文化与家庭教育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家庭消费文化作为家庭教育内容世代沿袭,家庭消费文化是子代观察模仿亲代的社会化环境,家庭消费文化在亲子互动中规范子代的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16.
家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为经济发展做出了相当的贡献。现阶段,我国家族企业在人事管理、产业结构和财务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家族企业向符合现代要求的企业转变是一种趋势,家族首领将逐渐为专业经营者取代,家族化的管理也必将为更先进的管理方式所淘汰。  相似文献   

17.
《南都学坛》2017,(2):31-34
裴氏家族是中古时期重要的士族,长时间活跃于政治舞台上。家族的长期兴盛,原因很多,但为官清廉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从而能使家族成员避免政治动荡时期的各种不利因素。裴氏家族清廉家风主要体现在:屡修家谱,强化家族观念;克制欲望,甘受清贫;注重小节,防微杜渐;不畏权势,秉公执法。裴氏家族之所以能够延续几百年保持清廉家风与当时的文化、政治、社会转型不无关系,自东汉以来的社会出现的尚"清"风气,皇权的加强使贪污腐败逐渐不为朝廷所容忍,科举制度逐渐取代世袭制度而形成的社会转型等变动因素促使裴氏家族为保持政治上的恒久性,维系家族的发展而不得不做出历史选择。  相似文献   

18.
家族文化与我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礼俗为行为准则、以祭祖为传承方式的家族文化,在我国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家族文化是一种约束人们行为方式的非正式制度。它决定家族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家族企业只是实现家族利益的工具。家族文化体现着家族利益,因而影响我国家族企业的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9.
家族具有传承与延续生命、感情寄托、供养等功能.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构成为一种家族契约,家族契约的优势在于利他性和责任.家族企业的本质就是家族契约的优势对企业中的要素契约劣势的部分替代,它决定了家族企业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要实现家族企业永续经营就要在家族层面和企业层面上充分发挥家族契约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进村推动了农民家庭再生产模式的转型,重构了家庭再生产过程的资源配置逻辑、权力互动方式和价值实现路径。农民家庭的内部动员和资源凝聚回应了扩大化家庭再生产的发展性目标。家庭功能在“恩往下流”的资源配置模式中强化,形成家庭功能对家庭政治与家庭伦理的吸纳效应。因此,现代性压力激活了家庭的功能之维,重构了家庭运行的基本动力,塑造了转型家庭的实践形态——功能性家庭。基于“功能——结构——伦理”的配置,功能性家庭揭示了家庭转型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因素的复杂关联,展现了中国家庭制度的弹性,推动了农民家庭的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