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古龙是新派武侠小说三大家之一,台湾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他以“求新求变求突破”为创作宗旨,在武侠小说的主题、叙事、语言等方面开创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古龙研究已走过30年,古龙的生平创作和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都得到了细致的探讨,出现了现代观念、文体创新、金古比较、创作影响等热点议题。现代性视野的进入和研究方法的丰富,使古龙研究获得了领域上的拓展和学理性的提升,但总体上看甚显杂乱、不成体系,面临着类型学上的困境。探究古龙小说类型特征发现:现代都市平民生活体验的武侠意识形态,是市民文化和政治环境的产物;侦探推理模式和“浪子/游侠”模式形成的武侠形式结构,体现了事件中心建构方式到人物中心建构方式的转变;古龙武学和市井江湖组成的武侠专门知识,革新了传统武功设定和江湖背景构建,三者共同构成古龙小说的类型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2.
自《龙虎斗京华》起始,至1983年《武当一剑》止,梁羽生共创作武侠小说55部,160余册,共计1000万字。单是这些沉甸甸的数字,绝非“云霄一羽”可以一笔带过。  相似文献   

3.
武侠小说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文学及文化记忆之中,从港台新武侠到大陆新武侠再到网络武侠小说,载体的变革为武侠小说创作及接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极大地拓展了创作的空间。在这一过程中,读者活跃地参与其中,以“默默的强势”对文本意义的生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以2018年武侠小说专题调查为中心,兼及2014年通俗文学综合调查,分析当下武侠小说读者的阅读选择,发现当下武侠小说阅读中,金庸作品的阅读及接受仍是“侠之大者”,其作品的流行、经典化和意义生产,都是当代武侠小说的标志性事件;在从以梁羽生、金庸、古龙等为代表的纸媒武侠阅读到网络武侠阅读的变迁过程中,读者的年龄、性别在阅读选择中差异显著;当下网络文学中出现的泛武侠化,一方面与作者创作的媒介机制和读者阅读心理机制密切相关,更与“原侠”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隐喻、文化符码及心灵投影的文学表现。  相似文献   

4.
作为台湾新派武侠小说的杰出代表,古龙的创作与之有着明显的同构性。古龙武侠小说创作史可分为探索期、成熟期、鼎盛期、衰退期。“求变、求新、求突玻”是古龙创作的内驱力,并进而使他形成独特的风格,但最终却又成为制约创作发展的桎梏。  相似文献   

5.
大陆新武侠在崛起之初为了摆脱港台新派武侠的影响,不惜以激进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实践来彰显自身的存在,在创作中造成了自身价值观的迷茫与对小说可读性的损害,同时导致了其创作缺乏可持续的增长点,很快陷入了瓶颈.经过反思以及市场的选择,当下的武侠创作又开始复归传统,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6.
论90年代"后金庸"新武侠小说文体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90年代的武侠小说,在武侠电子媒介和武侠文化研究的推激下,由香港的温瑞安和黄易等表现出了不同于60至80年代的新的特色.在文体意识方面,由传媒的变化和网络的发展形成了武侠文体的"后现代化",主要表现为武侠小说的文体扩张与文体渗透.武侠小说在90年代的成就,总体来说虽有不足,但新一代武侠作家(包括武侠多媒体艺术的创作者)已经具备了某种思想探索与文体实验的先锋性,这将是雅俗整合中新的文体格局形成的契机.20世纪初武侠小说文体发展中出现过的颠覆、沉寂、创新的过程,又将在新的世纪重现.  相似文献   

7.
梁羽生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武侠小说家,他的作品风靡整个华人世界,被誉为中国武侠小说界"泰斗"。然而读过梁羽生作品的人很多,但了解他婚恋、家庭情况的却很少。其实,"大侠"梁羽生的婚恋、家庭与他的事业一样,既生动有趣,又充满了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8.
陈岸峰 《南都学坛》2022,42(1):35-45
自甲午战争惨败之后,清廷内忧外患,士大夫由自强转为救亡.章太炎、梁启超、谭嗣同等认为日本的武侠能影响政治,可以为中国借鉴,他们的重侠主张掀起了清末民初中国知识界的尚侠热潮,20世纪初侠风复炽,武侠小说再次掀起创作高潮.金庸在其武侠小说创作方面开辟了新境界:他的武侠小说不同于清朝武侠小说的理性化倾向,也不似民国初年的武侠偏向于情而非义,他的武侠小说完成了古典武侠小说向现代武侠小说的转化;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了五四文学中感时忧国的历史意识,他将武侠置身于历史场景之中,集中书写武侠的家国意识并对国民性进行思考;他对武功的创造性描写、雅俗文学界限的超越、理想国语的实践、人的文学的召唤,具有重建伦理、召唤良知、讴歌侠客、肯定爱情、批判虚伪、驱逐黑暗、启蒙民众的意义.金庸拓展了武侠形象,回应了梁启超等人的呼吁,这也是对五四文学精神的发扬.  相似文献   

9.
论大陆新武侠的当代性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陆新武侠在21世纪走出了一条与民国旧武侠和港台新武侠都不相同的、具有超越和发展性质的、大陆自己的武侠小说创作道路,以"后江湖"的姿态对当代性作出了回应,网络性与女性主义也是其重要的特征.小椴、沧月、沈璎璎等作家的创作代表着"大陆新武侠"的最新成就.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新派武侠小说 ,学界毁誉不一。本文试图从香港文化语境的角度阐释新派武侠小说的品格 :1949年以后 ,香港继承发展了民国时期的武侠小说 ,商业性既激发了新派武侠小说的产生 ,也制约了它的内容风格 ;中西方文化交汇的独特文化语境又衍生了金庸、梁羽生的现代观念 ,他们对于农民起义的不同观点 ,对于“夷夏之辨”辨析、对于伐恶复仇的探讨 ,对于人性的新的挖掘 ,都是他们对于旧派武侠小说的进一步的文化提升  相似文献   

11.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梁朝,社会稳定、物阜民丰、文化繁荣。在此形势下,梁朝的官私藏书事业极其兴旺发达,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梁武帝的治国理念、躬行垂范与奖励学术研究的文化政策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学习思想对学习的目的、内容、方法及所需的内外条件都进行了系统深刻的论述,形成了一套被世人标榜的体系,对当今大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启发。梁启超学习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包括政治经济因素以及西学的影响,并受到其生活背景、受教育过程特别是家学的影响、从教经历中经验的积累。梁启超学习思想从其产生根源到内容,都使教育者及受教育者受益匪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其学习思想宝藏有待我们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对时务学堂评价颇高,而言及后来的教育界,则多表忧思。从清末时期之新式学堂,到民国年间的大学建设,梁氏皆曾亲任其事,出于切身体会的思考,也因而更具价值。时务学堂聘梁启超为教习,乃因其新学造诣与变法立场,契合于湖南士绅讲求实学、开通风气的诉求;梁氏则将在湘事业,视为贯彻康派方针的良机。时务学堂育才良多,得力于维新时代的学风所成,梁氏等人对“立志”诸义的强调,也切中当下教育的某些偏弊。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学习思想对学习的目的、内容、方法及所需的内外条件都进行了系统深刻的论述,形成了一套被世人标榜的体系,对当今大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启发.梁启超学习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包括政治经济因素以及西学的影响,并受到其生活背景、受教育过程特别是家学的影响、从教经历中经验的积累.梁启超学习思想从其产生根源到内容,都使教育者及受教育者受益匪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其学习思想宝藏有待我们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的公债思想极为丰富,本文所论述的公债思想特指他的内债思想。作者借助现代财政学、公债经济学的理论,阐述了梁启超有关公债思想的若干见解,包括公债的性质、公债发行的条件、举借公债的原则、公债的利用等七个方面内容,并对它们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对近代心力说做过巨大的贡献。他早年宣扬心力说 ,深刻地批判了封建思想意识 ,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近代心力说热潮退去后 ,梁启超的论著中关于心力的论述闪耀着思想的光芒。他从近代的片面强调心的作用转向对心物关系的确认 ,把心与物对应起来 ,承认二者相互作用。因此 ,他认为心受到物的限制 ,其作用是有限的 ,消除了早期心力说把心力的作用看作无限的片面和偏激 ,使心力说趋向全面和客观。  相似文献   

17.
1920年前后,梁启超对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这两个欧洲近现代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的性质做出区分,在批评后者将西方的现代发展引向歧途的同时,他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及实践方向作为中国现代发展以及新文化建设的重要借镜,这与以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话语对于文艺复兴的启蒙主义化的理解分歧明显。梁启超将清代视做"中国之文艺复兴时代",这同样与更为强调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的一致性的胡适形成差异。以文艺复兴为参照,梁启超既从清学的发展中确认了依靠自力走向现代的中国自我,也指出其片面强调理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梁启超所著《李鸿章》一书,归纳分析梁启超对李鸿章的看法。梁认为李鸿章是"真将将之才"的兵家,是"为时势所造"的洋务"英雄",是"应龙入井"的外交家;认为把晚清近四十年来之失政"皆归于李之一人",将"怨毒集于李之一身"是不公道的。梁与李"政治上为公敌",然能以公平之心为史,所述凿凿,所论淳淳,为今天评价李鸿章提供了一个值得认真审视的视野。  相似文献   

19.
梁实秋的散文具有简洁典雅之美,简洁就是经过选择删芟以后的完美状态,典雅则是吸收中国传统诗文精华文白杂糅的一种艺术韵味,梁实秋散文简洁典雅的理论基石是"割爱"。梁实秋的散文还具有纯正幽默之美,纯正体现在伦理理性的诚挚性,幽默则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气质,体现为悲天悯人的胸怀,一种善良的温情,并具有"反语"的修辞特色。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把趣味看成生活的根芽和基本内容,从中反映了梁启超审美理想主义的人生观和社会理想。在他的趣味论思想中,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底,并借鉴和运用了西方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更有着自己独到的体悟,对我们产生了深刻的启示和影响。他所谓的趣味,主要是指一种积极的、快乐的、有生意的情怀和充满活力与灵性的审美感受,具有丰满、充盈和富有生机等特点。它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他对人生、对生命的肯定,表现出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生命意识。它以敏锐的感觉器官为基础,需要诱发机缘,表现为内在情感和外在环境的契合,体现超越功利的“无所为”与责任心的统一,并具体论述了获得趣味的三种途径和因势利导的趣味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