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篇佳作不仅是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更主要的是字里行间跳动着作者的真情。目前,学生作文大多内容贫乏,语言枯燥,其中有章法技巧方面的原因,但关键是缺少感情投入.所写往往是老师强行规定或自己硬凑虚构,因而呆板乏味。古人云:“情者文之经”,“为情而造文”,那么,如何引发和培养中学生作文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的作文达到有血有肉、有情有感呢?笔者在作文教学中作了一些肤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传统作文教学长期存在学生怕写、教师怕改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有: 1、学生作文读者少。主体写作、评改意识差。除极个别典型之作外,学生精雕细琢的作文向来只有老师一个读者,教师凭借个人意志掌握着评改的生杀大权。学生普遍产生“为改而写”的错觉.把作文当作被动的负担交卸,因而缺少自评自改的能力和主体意识,只重分数不重评改,评改的效用得不到发挥。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学改革中,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传统的“学生写作文,老师改作文”的方式,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从而处于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地位,而堆积如山的作文本又成为语文老师特有的沉重负担。辛辛苦苦改完作文发下去,结果呢?学生只看看等级、分数,并不仔细研究老师为什么这样修改。教师的批改成了无效劳力,徒劳而无功。对学生而言,也易养成做事不认真,敷衍塞责的习惯和不肯动脑思考,不愿动手修改的依赖心理,严重地制约了学生作文水平的大面积提高,致使作文教学陷入困境。常言道:“文章不厌百回改”、“善作不如善改”,叶圣陶先生指出“养成自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把作文交给作文的人改,把修改作文的钥匙交给学生,才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环节,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下面我就针对学生改文谈谈在实际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4.
反思传统的作文教学,我们总是认为,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是因为学生平时缺少观察,于是便授以学生各种观察方法与技巧。诸如观察的顺序,观察的重点把握,抓住特点观察等等,并且设计出种种观察活动,认为这样便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了,但往往是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5.
如何把握作文评改这一重要环节,使其“有针对性的,从正面给学生作文以启发”,这始终是语文老师不容回避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培养学生个性是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目前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往往无视学生的个性,老师们忙于传授布置,学生疲于接纳应付。学生写出的文章缺少灵气,即使偶有一些佳作,有时也免不了给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感觉。  相似文献   

7.
闫书玲 《新天地》2011,(7):33-33
许多老师由于缺少童心,竞把孩子们想象十分活跃的语句当作病句处理,这样做不仅不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还扼杀了一颗颗刚出土的创新嫩芽。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成功,渴望老师和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8.
一、评讲要肯定成绩 众所周知,传统的作文评讲存在着两大弊端:一是评讲方法单一,教师选一篇或几篇优秀作文一读到底,学生枯燥地坐着听。这种方法的实施,认真的学生还能听到一些,不认真的学生则是这只耳朵听,那只耳朵出。二是老师的评讲面面俱到,惟恐漏掉哪一个环节而贻误了学生。因而,老师列举了本次作文的一大堆优点、一连串毛病,一一向学生通报。这种做法,  相似文献   

9.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传统的作文教学评价是教师唱主角,对学生作文的优缺点进行评析,评语密密麻麻,但忽视了学生这一主体,因而,作文评价是单一的,静止的,诊断式的,高耗低效的。“新课程标准”倡导评价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主体的参与,这就要求我们调动好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评价真正成为  相似文献   

10.
我执教语文二十余个春秋了,教学实践中,目睹一些学生上作文课兴趣索然,写作时搜索枯肠难以下笔,平时个个伶牙俐齿,一到作文却反应迟钝。笔者认为,主要症结在于学生平时缺少素材的积累。因此,作文教学要从积累素材抓起。  相似文献   

11.
学生的习作素材从何而来?每位语文老师可能都有不同的答案。我的答案是,努力让学生“演奏”好这样三部曲:从小留心身边的生活,关心国家的大事,洞察世界的风云,如此简单而已。因为这三部曲为学生的观察和写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演奏”好这三部曲,学生才能更好地取材构思,起草加工,这是学生积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具体谈一谈怎样“演奏”好这三部曲。  相似文献   

12.
兴趣,是学生创新作文的最好老师。在提倡个性化作文的今天,如何让学生写好个性化作文——即创新作文,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十分重要。如何培养作文兴趣呢?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说明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阶段.指导好学生的作文,关系到学生的整个语文素养。许多老师虽然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但是.在新课改的浪潮中,他们有的不知所措。有的“涛声依旧”.有的“冒险前行”……作文教学依然是高耗低效,变成了老师费心、学生烦心、家长忧心的难事。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使作文教学走出困境呢?我认为要端正以下几种关系.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看出,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老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老师怕教作文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可能是怕批改。一则批改量大,任务重,二则老师认真批了,学生看一下了事。老师感觉费劲不小,可是付出远远小于收获。这一直是很多语文老师的一个困惑。笔者以为,如果老师在评改技巧上下点功夫,也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三个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反映,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可是就这一标准为什么竟让我们的大部分学生头痛,宁愿操练多它几倍的语文基础知识题.也不想习作呢?反思我们老师走过的习作教学之路,作文指导要么以教师为主,从内容到语言一一喂给学生。束缚太多。学生作文千篇一律,没有灵性,没有个性,没有真实性;要么放任自流,无任何指导,学生无从下手,以至口咬笔头,冥思苦想,挤牙膏一样挤出来那么可怜的一小块,这怎么会语句通顺。  相似文献   

16.
对中学生的作文,究竟要不要精批细改,这是语文教育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对此许多有识之士早已提出明确的主张。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专家吕叔湘先生就有精辟的见解。他在谈到作文批改时说:“学生、家长要求精批细改,这种要求不切实际。”“这个办法是无效劳动,应该得改。”为什么呢?首先,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难以承受精批细改的沉重负担。老师一天24小时,和别人一样,当中要有睡觉、吃饭、休息的时间,还有做家务的时间,剩下来还有多少时间?却要求他每星期作文百余本都要精批细改,老师哪里去找这些时间呢?尽管有的老师天天开夜车,也仍然是批不细,改不精。  相似文献   

17.
一说到作文教学,不禁使人想起学生咬笔杆,老师皱眉头的场面.这是由于过去师生被禁锢在课堂和课文这个小小的时空之中所造成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这种单一的作文教学方式已使学生厌倦,枯燥乏味,造成学生害怕作文.甚至谈“作文”色变,作文教学效果极差。即使学生掌握了老师给的知识点,可从大语文的观点来看,学生的语文能力、思维拓展性以及创造力并没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一极,作文教学始终是老师和学生的牵挂,学生视作文为畏途,老师也视作文教学为鸡肋,双方虽付出了相当精力,但收效甚微。纵观目前的作文教学,老师不可谓费时不多,备课、指导、批改等几乎占据了语文教学过程的半壁,但有效产出不可谓已很高。  相似文献   

19.
批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老师最头疼的就是作丈的批改了,往往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得到“学生写,老师改,写完改完一边甩”这样的结果。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改进作文的评改方法已势在必行。在这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本校作文课题研究,尝试运用新的理念对作文评改方式进行改革,努力探索出了一条既能减轻老师负担,又能提高学生作丈水平的路子,那就是变“教师改”为“学生改”。  相似文献   

20.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总感觉学生首先面对的就是缺少素材的问题。细细思量,相当一部分学生匆匆来往于学校和家庭之间,重复着二点一线式的生活方式,也难怪不知道写什么了。其实“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教学,函待打开大门,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