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侯方域作为“复社四公子”之一,在明末清初的士林中颇具影响力和号召力.但因参加顺治八年(1651年)乡试一事,侯方域在人格与道德上遭到世人质疑和批判.另外,又因为《桃花扇》中的戏剧形象深入人心,后人对他的认识亦多有争议,而这种对其为人的偏见甚至还延及了对其诗文的客观评价.通过解析侯方域的诗文作品,对其从归隐到应试的心路历程进行全面观照,从而尽可能地还原易代士人的生存状况与心灵困境.  相似文献   

2.
明月熙 《学术论坛》2012,35(4):103-106
由于孔尚任的《桃花扇》太过于脍炙人口,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亦因此剧而成为传诵千古的爱情佳话,对于侯、李一见钟情之后便坚贞不移、矢志不渝,已成为读者的共识。然而事实上,侯方域在诗文中关于与李香君情事的记述很少,也并不悱恻动人。《桃花扇》戏剧角色的深入人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对于侯方域、李香君情事的正确认知,人们往往将戏剧人物与历史人物混为一体,并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评判侯方域的道德品质,造成对其本人的先入为主的曲解。而侯、李情事的真相如何,后续又有怎样发展,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结识究竟是惺惺相惜的性情相投,还是因年少风流,在金陵的一段秦淮故梦罢了,这是辨析历史真实和戏剧情节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影梅庵忆语》是晚明江南名士冒襄追忆宠妾名妓董小宛的著名作品,作品详细记录了二人在江苏如皋水绘园内的日常生活,尤其是饮食生活,其重蔬食、主清淡、尚本味、崇养生的饮食思想和艺术化的烹饪饮食活动,成为晚明江南文人士大夫日常饮食生活的范本与时尚。  相似文献   

4.
侯方域是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散文家。他与清初的散文家魏禧、汪琬齐名,号称“国初三家”。在这三家中,侯方域的成就更为突出。 明末清初,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都异常复杂、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跟侯方域的思想、经历和创作关系更为密切。侯方域的祖父侯执蒲,是万历年间的进士,授御史,天启初年擢太常卿。魏忠贤窃政,有人指执蒲为东林倔强老者,致仕归。侯方域的父亲侯恂,万历进士,曾任御史、兵部侍郎。温体仁当政,图谋起用魏忠贤旧党,侯恂受到温体仁的排斥,下狱论死。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围攻开封时,明朝政府因他对大将左良玉有恩,用为督师。不久,朝议中变,又下狱。李自成破京  相似文献   

5.
侯方域为明清之际文坛上的风云人物,一生交游广阔。综观其生平,其交游历程即其文学创作不断发展的历程。在当时的中州文人群体中,侯方域堪称典型。梳理他的交游活动与文学创作,对呈现清初中州文坛的构成与风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桃花扇》和《哈姆雷特》两部剧中的主人公侯方域和哈姆雷特都具有忧郁的性格特征。二者的忧郁既具有不屈的斗争色彩,又具有软弱、动摇的人性弱点。他们斗争意志强烈,内心却又十分脆弱,在突然的变乱面前显得软弱无力、动摇妥协。二者忧郁的差异首先是外在表现形式的不同,侯方域是入道,而哈姆雷特则是装疯;其次是精神本质的不同,侯方域的忧郁充满历史的破败感和民族的兴亡感,而哈姆雷特的忧郁则是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7.
刘勇刚 《学术论坛》2005,(1):119-122
明末士大夫不顾名节,集体堕落,与王学末流"无善无恶"说的泛滥关系至密。东林清流士大夫对邪党的斗争,疾恶太甚,酿成了急变,促成了阉党势力的膨胀。清流士大夫一味"打落水狗",缺乏统一战线意识,他们清操有余而机变不足,导致了政治斗争的彻底失败。明末党争的无序毒化了政治。  相似文献   

8.
孔尚任的《桃花扇》以侯方域、李香君双双入道作为结局,这是此剧引起争议的问题之一。有的说,这个结局掩盖了侯方域入清后应河南乡试而有亏气节的事实,有的认为是真实反映了明末清初许多人避世隐居的历史现象,有的说这是宣扬四大皆空,看破红尘的消极思想,有的则认为是倡导人们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态度。人们较多的从作品对历史事实的直接映照或者从单纯的思想倾向去进行或褒或贬的评价,他们的观点都自有其道理在,不能简单论断其正谬。这里只想从另外的角度谈谈自己对此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代表的清初散文家以规模宏大、出入唐宋的散文扫清了明末文坛的纤佻。“以小说为古文辞”是侯方域散文的价值所在 ;他的斥责权贵和抒写怀抱之作为其散文精华 ;他主张“讲唐宋以来之矩” ,是唐顺之、归有光唐宋派散文的有力继承者 ,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以方苞、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散文 ,为清代散文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0.
鲁统彦 《东岳论丛》2001,22(1):128-132
《世说新语》内容丰富 ,反映了从汉末到东晋三百年间文人名士的言行、风貌 ,是魏晋士大夫阶级思想、生活的真实记录 ,是魏晋名士生活的形象画卷。《世说新语》具有写真人真事的实录性 ,所载人物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 ,所载事迹也是根据有关史迹和旧闻纂集、提炼而成的 ,在某些方面 ,它补充了正史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刘春玲 《阴山学刊》2010,(5):32-36,55
晚明绚丽多彩的舞台上涌现出一批庄妍雅靓、修然出群的名妓,她们虽身陷风尘,但不甘沉沦,在与士人的交往中,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于晚明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清幽淡雅的审美意趣,身性高洁的独特品质,以及精湛超绝的文艺才情和忠贞大义的民族气节等鲜明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的半个世纪是影响中西文化交流最终命运的关键时期。与明末儒士群体地批判天主教文化相比,清初杨光先在批判天主教文化时,则是孤军奋战;在辟教内容上,除了情绪化地批判与指责外,重复明末儒士而并无新的内容则是杨氏辟教的一个重要特点。正是这种情绪化的批判,直接影响到了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命运,使得清初的儒士在对西方文化进行评价时很少能心平气和,进而局限了清初儒士开眼看世界的视野。  相似文献   

13.
马艳 《晋阳学刊》2007,(3):108-112
明前期传奇是元杂剧和明清传奇两个戏曲高峰之间不可忽视的过渡环节,其创作总体成就不高,思想倾向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为主,艺术方面则追求典雅骈俪,这种创作倾向可概括为“以时文为南曲”。明前期传奇是朱元璋推行全面复古政策、恢复中原传统文化的产物,也是《琵琶记》及其影响下“剧以载道”观空前加强的产物,并且极大地影响了明清传奇的创作。  相似文献   

14.
张静 《晋阳学刊》2007,(1):36-39
诗文集序作为一种文体不仅体现序作者对诗文的评价,而且反映其所处时代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学术风范等时代特征。元代遗山集序体现了北方士人的文化意识及民族意识;明代集序反映明人狭隘的正统观和文学评论中的史学意识;清人序言则折射出清代的思想政治背景及学术风气。  相似文献   

15.
郭素红 《兰州学刊》2006,(10):25-27
在明代经学诠释理学、心学化的学术氛围下,杨慎倡导汉学,强调考据训诂,以实证的研究排斥理学的思辨,又对传统经典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解释。他对于经学的诠释,改变了宋明儒者不明训诂、空论义理的学风,开创了明末清初新的经学研究风气。  相似文献   

16.
李灿朝 《云梦学刊》2009,30(6):96-99
王思任性喜游历,其描山摹水的游记小品不仅以细致工丽见长,而且以纵横奇宕取胜,别出心裁,不落窠臼,有着独特的审美体验。谐谑幽默,妙趣横生,更是王思任小品的鲜明特色,这种谐谑风格的形成,既源于作者的文艺思想与诙谐个性,也是尚谑的社会风气与文化现象在文学上的映照,体现了晚明文人娱世乐生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7.
"清言"是明人小品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是小品中的精华,它展现了晚明文人创作心态的封闭性和交往性,处世哲学的娱乐性和严肃性,同时在文体特征上也有杂糅性和独立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明代诗学以格调说为中心,对中国诗歌的美学结构和风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成就是巨大的。为理清格调说的理论内含,必须对其理论来源进行研究。本文对明代前期——格调说的形成期理论的衍变进行了分析,汰去旧说对《唐诗品汇》的误解,着重论述《唐音》的音律正变理论对于格调说的导引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八股文是一种相当僵化的文体,自明代开始,对八股文的批评几乎无时或息,但它为什么能够长期沿用达五百多年之久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这种文体用于科举考试体现了统治者巩固体制、维护道统的需要;二是用这种特殊文体试士,对选拔人才有一定作用;三是长期形成的八股文化学术体系,对这种取士制度起到了极大的支撑作用,并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20.
小品为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休闲文体,到了明代中后期,受到解放思潮的影响,小品文艺非常发达.张岱是当时小品文创作的代表人物.其小品中记载了明季文人的许多生活情趣,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明季文人的休闲生活,对今天的休闲文化不啻是一笔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