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茅盾在中华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划分的国民党统治区文艺活动的四个时期,几乎与他自身的经历相重合。茅盾在抗日战争中摸索文艺思想,找到了自我问题意识发展的归宿,即将中国共产党的方向定为目标的经历,这成为中国共产党认知的国民党统治区的文艺活动的范例。换言之,茅盾根据自身的逻辑形成的文艺思想的变化,与中国共产党追求的"自我改造"相一致。可以说,从中日战争爆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期的茅盾的文艺思想,正是"改造"与"坚持"之间角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 ,是中国比较文学由复兴走向空前繁荣的时期 ,在世纪之交中国比较文学处于承前启后的历史时期 ,以学术史的形式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学术成果做一系统的展示和评述 ,是极为必要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二十年》作为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学术史性质的著作 ,分十八个专题评述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学术成就 ,认为在学术史写作时应把正确认识和处理三个关系作为写作的基本原则。第一是学术成果与学术活动、学术性身份之间的关系 ,把学术成果作为评价一个人学术贡献的基本依据 ,第二是正确认识学术成果的质量与数量的关系 ,第三是正确处理学术成果的两种基本形式———论著与论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建国后毛泽东游移于“革命”与“生产”之间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49年建国到1976年去世,毛泽东一直游移于"革命"与"生产"之间.其深层原因就在于,建国以后,在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上,"革命"的逻辑与"生产"的逻辑发生了严重的冲突.由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所决定,革命的逻辑需要限制和消灭资本主义;由中国经济的落后状况所决定,生产的逻辑需要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历史昭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4.
1927-1949年,毛泽东提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取向,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一时期,国民党坚持以封建文化和法西斯思想建国的文化取向,因其与社会发展方向背道而驰而遭到失败.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体观念的历史演进,经历了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10月至1957年6月,"人民主体观"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第二阶段,1956年6月至1978年底,"阶级主体观"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第三阶段,1978年12月至今,"公民主体观"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主体观,显现出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与社会之关系演变的观念线索。对于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体观念的历史演进进行系统的梳理,揭示此一观念赖以产生与演变的现实基础,抽绎隐含其中的规律性基因,探寻中国社会从阶级分析与对抗走向社会整合与融合的时代脉搏,对于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与处理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而密切党与社会的联系,巩固执政基础,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无疑富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胡绳晚年论建国后党史的分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分期,是以1976年粉碎"四人帮"的胜利,还是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为划分历史时期的座标,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在学术界,胡绳先生第一个提出并论证了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座标的原由和意义,并把这一观点运用到了中共党史的编写中去。在此基础上,胡绳先生还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和之后两大时期,各作了具体的阶段细分。胡绳先生关于建国后党史分期的观点,对研究和解决建国后党史上的许多问题有重大突破意义。  相似文献   

7.
建国60年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对全体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建国之初、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不同时期的中国农民思想状况,制订出相应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其实践经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8.
中央与地方关系是国家生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它直接影响到民族团结、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建国前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处理这一关系进行了积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回溯这一历史并总结其经验,有利于当今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开始,就一直在探索领导体制的科学建构。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中国共产党逐步确立了一元化的领导体制;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沿袭继承了一元化领导体制,后因左倾思想的影响,这一体制得到了强化,文革中,则是极度集权的领导体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领导体制的科学构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使得整个领导体制呈现法制化、制度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从建国后到“文革”前夕,农村高利贷现象屡禁不止。为促进农村社会稳定,规范正常的金融秩序。中国共产党综合运用经济替代、政治教育、行政取缔等手段对其进行了打击。但从治理的效果看,并不理想。系统分析、总结中国共产党在此时期对农村高利贷活动治理的历史经验,对规范当今农村金融秩序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回顾与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是一种普遍现象.我国从建国之初便开始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不断摸索和创新,先后经历了平衡布局、非均衡发展、非均衡协调发展三个发展战略时期.2006年,"十一五"规划中又提出了主体功能区的战略思想.我国改革开放历经32周年之际,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回顾与评述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卷入中国现代史甚深的梁漱溟一生关心"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中国的"社会问题"在他那里被认为是"政治问题",他因不能坐视现实而"舍佛入儒",开展乡村建设运动,并以"建国"为宗旨。根据对古代中国文化、社会结构的研究以及对现代中国政治困境的把握,他对自己认同的道路非常自信,这使他一度不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建国之路。重新理解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并将之与中国共产党的乡村建设理论进行比较,认识其特点与局限,对当下中国的乡村建设仍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真正意义上的执政实践应是从苏区时期开始的。尽管当时中国共产党还不是执政党,但已经在中央根据地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并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中央、省、县三级苏维埃政权机构,且在民主法制、管理社会、发展经济和党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执政探索与实践,积累了许多治国安邦的宝贵经验,为建国后的全面执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延安时期反"客里空"的理论与实践,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新闻观和坚定不移的人民立场;建国后的头7年,新闻事业承续延安时期的传统,其主流是实事求是的,党和党的报刊对"客里空"十分警惕;1957年至1976年这20年的新闻则把"客里空"表现到极致,在这一阶段,"客里空"成了一种政治需要,一种整人的手段,一种愚民的宣传;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客里空"幽灵依旧在徘徊,但在这个历史阶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实事求是的,党对新闻的要求也是实事求是的,"客里空"在大的气候方面,没有大行其道、肆无忌惮、横行霸道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曹汉 《中华魂》2008,(6):45-46
中国共产党章程上说:"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  相似文献   

16.
城乡关系是一个国家基本的政治经济关系。中国共产党对城乡关系的认识与政策经历了四次转变:第一次,建国前后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工商业,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城市偏向政策;第二次,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城市工业发展受阻,工作重点被迫转向农村发展乡村工业;第三次,改革开放时期借鉴农村改革经验推进城市企业改革,探求城乡互动发展之路;第四次,新世纪走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之路。回顾和梳理我们党对城乡关系的认识与政策,有助于我们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制定了一整套独立自主的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对于夺取全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建国以后,我们党又持续地把这一法宝运用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来。在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问题上,一九五六年四月,毛泽东  相似文献   

18.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提出的建国纲领。其“新”质的规定,既是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无数次选择和扬弃的结果,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纲领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在中共建国探索史上,“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探索和追求是关键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曾有两次明确提出了文化纲领一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二是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文化纲领都坚持了文化形态的三原则,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但反映的却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代、不同时期和不同地位的文化建设任务.两者之间既有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又有特质与内涵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高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品德高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抗战、建国乃至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出了重大贡献,而当时的德育教育工作起了重要作用。回顾该时期高校德育教育的内容及特点,对当今搞好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