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吉姆老爷》中的吉姆是一个帝国主义话语操纵下的文本人物。帝国主义话语为他编织了自我理想。吉姆在“帕特那”跳船事件中的表现充分说明了这种理想的脆弱性。帝国叙事者又借助话语的力量为他创造了一个文本境界,在那里他的帝国主义想象变成了“现实”。但是,小说中有意识的文本性又让读者体会到叙事背后的欲望与强权,从而对文本的虚构性产生警惕。从这个意义上讲,康拉德在参与建构帝国文化和殖民文化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了批判,对帝国的未来建设者所受的文化教育表现出深刻的怀疑和忧虑。  相似文献   

2.
《吉姆爷》是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最受推崇的一部作品,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杰出的现代主义小说。小说中运用叙事技巧烘托、渲染主题思想,并把叙事技巧的创作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着重从两个方面探讨《吉姆爷》的叙事技巧艺术,一是多重叙述角度,主要包括全知全能叙述者的角度;马落的人性化判断叙述;白人次要叙述者与土人叙述者并存。二是时间移位叙事技巧,《吉姆爷》中多次使用时间上的跳跃来实现展开主题事件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吉姆爷》是康拉德最受推崇的小说之一。通过具体分析贯穿小说的一条线即"暗线"——"孤独"在文本的作用,指出康拉德成功地运用这条线,从侧面揭示了《吉姆爷》主题,使整部小说的含义更含蓄、更丰富的同时,从而缩短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增加了小说阐释或解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吉姆爷》围绕“帕特纳号沉船事件”和“布朗事件”展开,主人公对事件的阐释判断和叙述者们对事件多元的伦理判断,与读者对“确定性”的本能追求形成了充满张力与活力的辩证关系。康拉德通过多种叙述声音使读者审美预期受阻的同时也使其更积极地与文本进行双向对话,在推动小说叙事进程的同时,丰富了小说的艺术形式,实现小说在叙事形式、叙事伦理和审美意蕴上的交融和暗合。同时,从人物的阐释判断、叙述者的伦理判断以及读者的审美判断三方面对《吉姆爷》的叙事判断进行论述,也为詹姆斯·费伦的叙事判断理论提供了一种更清晰的阐释路径。  相似文献   

5.
从渊源学的角度研究康拉德的《吉姆爷》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第一个层面是人物形象:康拉德在创作《吉姆爷》之前就阅读过美国作家斯蒂芬·克莱恩的《红色英勇勋章》,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吉姆和弗莱明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通过考证,两者之间存在着事实联系。第二个层面是语言艺术:康拉德是莫泊桑的忠实崇拜者,通过《吉姆爷》与《一生》的比较,可见莫泊桑对康拉德小说语言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三个层面是哲学思想: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的哲学观点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吉姆这一形象。  相似文献   

6.
小说《吉姆爷》叙事手法新颖,最突出的体现在三个方面:叙事干预的强烈的感情倾向,叙述和评论、抒情等非叙事因素交错;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相当不吻合,大量的回忆使得回忆中的内容与回忆时候的内容、回忆中不同时间段的内容混杂;殖民叙事,体现在对白人地位的理想化和救世主形象的刻画和对有色人种的野蛮落后等负面形象的过度强化。  相似文献   

7.
《吉姆爷》是约瑟夫.康拉德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小说主人公成为吉姆爷前后的不凡经历。小说叙事声音的第一次转变成功颠覆读者对全知叙事的信任并唤醒读者的反思意识。这一叙事技巧既映现出小说家对知识和文学创作的态度,也暴露出文学表现主义产生并成长的特殊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8.
<吉姆老爷>中的吉姆是一个帝国主义话语操纵下的文本人物.帝国主义话语为他编织了自我理想.吉姆在"帕特那"跳船事件中的表现充分说明了这种理想的脆弱性.帝国叙事者又借助话语的力量为他创造了一个文本境界,在那里他的帝国主义想象变成了"现实".但是,小说中有意识的文本性又让读者体会到叙事背后的欲望与强权,从而对文本的虚构性产生警惕.从这个意义上讲,康拉德在参与建构帝国文化和殖民文化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了批判,对帝国的未来建设者所受的文化教育表现出深刻的怀疑和忧虑.  相似文献   

9.
《吉姆老爷》的后殖民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拉德的《吉姆老爷》编造在亚洲重建殖民主义秩序的白色神话 ,乃是 1 9世纪英国小说帝国叙事的重要文化档案。不过 ,由于康拉德只是一个来自欧洲边缘的帝国雇员 ,所以他的小说在宣扬帝国意识的同时又伴随着一种破坏性的解构  相似文献   

10.
《烟草路》成书于优生学运动在美国发展的高潮时期,以优生学的视角观察美国南方贫穷白人佃农的生活,将“白垃圾”的畸形、弱智和堕落等问题都归因于其劣等的遗传因素,其中的医学话语不仅掩饰了南方贫困佃农遭受的经济剥削和他者化的不平等待遇,还粉饰了帝国统治中的地域差异、文化压迫和强制绝育等问题。小说使优生学成为帝国话语的一部分,巩固了帝国的意识形态及统治。  相似文献   

11.
康拉德的代表作《吉姆爷》被誉为 2 0世纪英国文学首部杰出的现代主义作品 ,在风格上悖离了传统的叙事形式 ,在技巧上革新了英国小说 ,对后世作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从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角度分析该作品的叙述时间、叙述语态和叙述语式 ,探寻其叙事形式的二项对立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一个文本的社会和政治意义不只是由它产生时的意识形态所决定的,而是随着新的批评话语的产生不断地得到解释。斯蒂文森的小说《金银岛》是全世界流传最广的海盗探险小说之一,人们常常从美学、冒险精神、浪漫主义等角度出发去欣赏它。然而当我们用后殖民的理论来重读经典小说《金银岛》时,不难发现该文本中也充斥着殖民主义的话语和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帝国霸权主义的气息。对它的重新解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中的文学内涵。  相似文献   

13.
叶永胜 《东方论坛》2011,(6):83-86,101
小说《在悬崖上》以一个婚外恋故事进行政治隐喻,表现了知识分子摆脱小资情趣回到主流意识形态立场,以情感叙事的形式完成政治规训。小说主题虽然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但在微观叙述层面却以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表达了知识分子个人主义话语的艰难突围。  相似文献   

14.
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和由之改编的电影《暖》具有不同的语境:小说《白狗秋千架》在新时期革故鼎新中接续五四启蒙文化主题,完成书写中心和边缘位置的互换,既突破了一元化书写的禁锢,又成为新意识形态的表征;电影《暖》建基在改革开放的场域中,简化了原著主题,注入新的意识形态意涵。在意义生产领域,小说《白狗秋千架》的背景为山东高密东北乡,天气、物候和动植物成为莫言故事产生的要素,凸显生命力的顽强;而改编的电影故事发生在江西婺源(古徽州),北方的生硬被南方阴柔所替代,与爱情起伏、生活阴郁情调和哀而不伤的风格相契合。小说善于留白,没有给出乡村未来的发展走向,而改编的电影则以温情为底调,凸显乡土爱情的守护精神,坚定对乡土未来的信心,反驳现代社会的偏执。梳理电影与小说生产的不同语境、文化、场域和意象,可以发掘20世纪80年代和新世纪两个时段权力话语的位移,勾勒小说和电影在乡土社会变迁中不同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5.
《吉姆爷》是康拉德杰出的心灵探索小说。它以弃船逃生的水手重建生命尊严的故事,揭示了在自然欲求与文化欲求的双重矛盾中,人类生存的困境与崇高性。其悲剧力量、崇高感来自自我超越的内在文化规定与对意义世界的执拗追求。寻找生命的意义之家使吉姆的故事超出大众文化读本,具有普遍的人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红旗谱》在“阶级斗争”和“生活内容”两套话语之间,贯穿着一种底线伦理的价值逻辑和日常生活本位的叙事原则。这种逻辑和原则既表现在对反抗斗争的缘起、方式和具体情形的揭示方面,也表现在对革命者人生选择与日常状态、反面人物性格特征与行为逻辑、乡土社会“正统观念”与驯服心理的表现方面。以此为中介,小说的意识形态话语就落到历史实处,获得了广阔的生活视野和深远的文化底蕴,内在地化解了文化特殊性;当意识形态话语的观念逻辑与现实世界的生活日常性逻辑不相吻合时,又有效地避免了叙事意念化、主观化的审美弊端。《红旗谱》中的革命文化意蕴建构,由此显示出坚实的史诗品格和充分的审美普适性。  相似文献   

17.
康拉德的《吉姆爷》从人物塑造和叙事策略两方面体现了对宏大叙事的解构:作品戏拟性的人物刻画消解了“大写的人”的理想主义信念;在叙事策略上,《吉姆爷》通过打破线性叙述时间,塑造词穷的叙述者和转换视角等方法,进一步颠覆了关于意义先验在场和理性至上等宏大叙事假定。  相似文献   

18.
以英国小说家康拉德中篇小说<吉姆爷>中吉姆爷两次"失去尊严"的边缘情境为切入点,分析吉姆爷悲剧的"替罪羊"原型,并试图探究其"原罪"的哲学内涵和吉姆赎罪的荒诞性.  相似文献   

19.
完全按照内聚焦型视角叙述作品的《蝴蝶梦》展示给我们的是一段贵族白马王子与灰姑娘的爱情故事。作者选择这种叙事视角一方面是为了表达一种"人是平等的"命题,寄寓一种"纯粹是灵魂呼应灵魂的爱情"理想,另一方面,因了"爱情障碍"的设置和排解,使叙述者"完全被戏剧化"了。由此看来,达夫妮·杜穆里埃将叙事视角定位在內聚焦型上,使整部小说成了主人公的戏剧独白,这样把叙事话语、非叙事话语融入人物话语之中,把感知视角和认知视角紧密结合起来,使小说语言独具特色,其小说叙事方式上的革新意义凸现。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工具理性的规约下,大学叙事随着文化语境的变迁而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无论是反映30年代学潮运动的《青春之歌》,还是描写50年代大学校园生活的《大学春秋》,"十七年"大学叙事都贯穿着共同的成长主题,即青年知识分子只有让个体生命的成长与民族国家的宏大事业结合起来,才有值得赞美的青春。在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下,"十七年"大学叙事中的爱情话语也不可避免地背负了过多的规定和约束,从而缺乏文学自身更多意义生长的空间和可能。在关于大学的想像中,虽然《青春之歌》不如《大学春秋》那样具有"切肤"的质感和生动的体验,但是二者都同样交织着"政治的北大"与"学术的北大"两种不同的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