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越南农村土地法律制度中赋予农民永久土地使用权及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自由流转的经验与教训,其对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期限无限顺延所引发的人地不均矛盾,是关系农村社会和谐与安定的重大问题。只有赋予农民永久的土地使用权,才能解决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土地制度的缺陷日渐明显。同时,农业的规模效益与经济的市场化也要求进行土地制度创新。但东北地区还存在土地转出动力不足,政府在土地制度创新中主导性不足等问题。建议重构农村土地产权关系,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实现土地经营权流转。  相似文献   

3.
试论当前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纳  安果 《学术交流》2003,(12):73-75
农地制度的外部环境已随着中国经济近20年改革和发展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大去年8月通过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允许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这一举措是根据变化了的环境而对现行农地制度进行必要修正,具有多方面的意义:这种修正是对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巩固和完善,有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利于农民增收和增强我国农业的竞争力以应对加入WTO的挑战,同时还有利于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及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释放制度能量: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改革发展30年间取得重大突破,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关键是赋予农民土地用益物权.当前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产权主体缺位和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探索农地流转新模式迫在眉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农地制度改革,既要注重研究农地所有制又要充分关注农地产权,按照效率原则对农地产权进行合理界定,通过完善农地产权交易市场、打破地区壁垒等途径,促进农地资产合理流动,实现农地资源优化配.  相似文献   

5.
农村建设用地入市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实现集体经济组织的利益最大化,农村建设用地往往以非法方式进入土地市场,从而形成了土地隐形市场。为了规范土地市场,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在进行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试点。农村建设用地进入土地市场进行市场化配置是必然趋势。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应完善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土地征用制度。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6,(2):54-57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生产关系也在发生相应的改变。农村土地组织形式有了新的变化,农村土地流转也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本文从农村生产组织的变革入手,分析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转变。并以山西省L县为具体案例,着重分析该县土地流转现状以及当前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问题。最终总结出土地流转模式转变的现状及促进土地流转,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9,(10):56-60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先后经历了土地改革、合作社和人民公社以及改革开放后的联产承包、农地流转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土地确权与分置等阶段。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历次变革表明,国家农村土地制度设计与变革必须充分尊重和平衡农民的意愿,必须尊重"公平"与"均衡"原则,妥善处理和平衡各阶级、阶层、集团之间动态的利益较量与博弈。在中国新时代,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的多方位、多层次变革以及土地所有权制度如何设计与变革将是焦点和难点,并要切实加强当前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制度设计与变革政策的解释与宣传。  相似文献   

8.
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城乡土地市场的协调发展.运用法经济学理论,对城镇和农村土地市场的协调发展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城乡土地市场的协调发展必须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和征地制度改革为前提和基础,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前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度框架下的农地经营存在一系列问题,国家应该加强对农村土地的干预和宏观调控,而"国家农村土地银行"是对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的一种可能的尝试。结合已有的国内"土地银行"的讨论,本文对"国家农村土地银行"的运行模式进行了新的设计。"国家农村土地银行"不仅可以促进农地有序流转,避免农地实质私有化,使农民获得稳定的收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而且也可以通过国家直接经营和休耕性储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土地安全。但是土地银行的发展将会面临许多挑战,还需采取更多的配套措施和试验才能保障"国家农村土地银行"的运行。  相似文献   

10.
徐美银 《创新》2016,(3):116-128
农村土地主要具有生产价值、财产价值、转让价值,农户家庭根据自身禀赋对土地价值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偏好,这会对其土地转出意愿产生影响。对生产价值、财产价值偏好强度较高的农户家庭,土地转出意愿较弱;转让价值提高会增强农户的土地转出意愿。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提高,会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提高农民土地转出意愿。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满足农户的土地财产价值要求、提高土地转让价值、提高非农收入所占比重、改革现有的农业生产补贴制度、提高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程度,来增强农户家庭土地转出意愿,促进农村土地顺利流转。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性增长将取决于农村改革的成败,而农村改革的关键在于土地制度的创新,本文试图探讨农村土地流转下的土地金融制度的演进与发展,从土地金融的角度来考察"三农问题"并就完善与创新我国现有农村金融资本市场,提出自己的若干见解。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5,(4):37-43
户籍制度的长期存在,它阻碍了社会正常发展,是一项不合理、不公平的制度,主要是对农民的轻视和限制;造成了社会等级的存在,影响社会公正;无代价向农业提出积累以发展工业、限制农民进程;导致社会成员的不平,农民成了"二等公民",其身份永远低于城市居民;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中国社会资源配置与发展实行先城市后农村,先工业后农业,先市民后农民,以城市和市民为中心,以牺牲农村来发展城市,导致农村长期落后于城市等。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三个方面:土地产权不清晰(农民只有承包权,没有转让和出租权);土地使用权有期限;土地流转缺乏市场机制。现有的土地制度,农民的家庭承包权不仅缺乏明晰性和排它性,而且缺乏安全性,同时又限制了土地的流动、农民的流动,阻碍了合作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城镇化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快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才能促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3.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环节,但是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动极不活跃。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机会的短缺、农业比较收益的下降、分散且不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缺失以及农地使用权市场的不完善制约了农地使用权的流转。促使农地使用权流转顺畅发展的根本要减少农民,并进行相关的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14.
王克强  刘红梅 《社会》2001,(10):46-47
2000年9月 ,黄菊同志在市农村党委、市农委调研时提出了探索上海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的重要思想。黄菊同志指出 ,“土地是21世纪郊区发展中很重要的资源 ,有资源就可以变资金 ,有资金才能搞发展、搞建设。”2001年2月 ,在上海市农村工作会议上 ,市政府进一步提出了深化农村改革 ,激活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问题。冯国勤副市长在讲话中指出 ,在今后五年内 ,上海将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激活农村土地市场 ,利用级差地租 ,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 ,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笔者认为 ,上海市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机…  相似文献   

15.
王兆林 《创新》2012,6(1):76-79,127,128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在产权制度、流转制度、财产制度等环节暴露出很多问题。创新农村土地制度,释放农村土地生产力,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途径,坚持与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模式是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不同类型的土地流转对农村中老年劳动力的就业有着根本不同的影响.在农户间自发的土地流转模式下,土地流转基于村庄中的互惠关系展开,得益于此,农村中老年劳动力的耕地规模得以扩大,并实现了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和家计生活的改善;在以资本为主导的大规模土地流转模式下,土地向资本集中,土地流转的互惠机制瓦解,农村中老年劳动力不仅退出了村庄中的土地流转市场,也逐渐退出了农业生产劳动,从而在整体上处于“半失业”状态,家计生活陷入贫困.因此,土地流转的制度设计必须考虑到农村中老年劳动力的利益,选择真正适合中国农村实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土地流转模式.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9,(4):42-48
立足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顶层制度体系设计要求,中国农村不同地区在具体操作层面探索出了不同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典型实践,这不仅为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不断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提供了重要经验借鉴,而且为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试点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发挥了重要先行先试的创新探索功能。基于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福建省沙县、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等地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典型试点案例,文章深入分析了各试点地区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实施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并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8.
村庄实践中的土地秩序和土地利益主体农民的土地认知,是农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基础.回顾农村土地秩序的变迁历史,在田野经验基础上梳理土地承包秩序、 流转秩序和征用秩序的实践样态,发现不同的土地秩序对应相异的产权需求,农民的土地认知和土地权属观念既受传统的多元地权配置的影响,又受城乡二元体制、 地方知识体系、 村庄阶层分化、 家庭生命周期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当前农地制度改革的平稳过渡,既需借鉴历史实践中的制度遗产,又需结合城镇化进程中村社结构与基础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论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制度是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基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土地制度改革,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我国农村、农民和农业经济发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然而,进入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呈逐年递减趋势: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1997年为4.6%,1998年为4.3%,1999年为3.8%,2000年仅为2.1%;农业增长乏力,拖了我国工业化后腿;农村现代化步伐减慢,城乡差距拉大.所有这些表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传统土地制度创新带来的报酬递增效应已经消失,"三农"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进行土地制度的再次重大改革.本文通过对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剖析,提出实施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在宪政框架下构建解决农村土地纠纷的长效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白呈明 《唐都学刊》2005,21(6):71-73
中国农村是当今社会矛盾和冲突最为集中和突出的地方,而农村土地纠纷则是农村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农村土地纠纷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土地制度本身的问题。我们在构建解决农村土地纠纷机制时,不能仅限于对土地制度本身的改革与完善,这个机制必须能够容纳和消解土地制度以外的东西。概括地讲,就是要在宪政的框架下,在民主政治和现代法治的基础上,构建解决农村土地纠纷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