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以虚构为前提的文学理论语境中,"纪实文学"这个概念的突围而出,标志着文学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口述实录文学使百姓获得了话语权,历史题材纪实文学向权威的历史文本发出质疑和挑战,纪实小说则在争议中不断发展壮大:当代文坛事实上已形成了纪实文学与虚构文学双峰并峙的格局。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文学的整体化转型和多元化嬗变中,纪实文学也出现了个人化、日常化、世俗化的叙事倾向,从某种程度上对主流话语和宏大叙事长期忽略、回避甚至遮蔽的社会历史与现实生活真貌,给予个人独到的观照和认识,提升了纪实文学的审美价值。但纪实文学的主体精神与内在品格却依然在坚持知识分子良知写作的作家中得以保持和坚守,彰显出他们维护正义、关怀民众、积极干预社会公共利害关系的人文精神。处于传媒时代的纪实文学,其创作、传播以及接受方式必然再次经历“信息科技”革命的冲击与推动,“影视纪实文学”、“网络纪实文学”以时空表现的最大灵活性、便利性和视听合一的独特效果,形成纪实文学新的审美形态,开拓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困扰纪实文学发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实文学在新时期迅速崛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由于多种原因,也给纪实文学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困扰。如文体特征的矛盾与作家的两难选择;过分追求新闻性与功利性,导致文学品位失落;失真、媚俗,缺乏艺术个性和史传意识;难于把握纪实文学的“虚构”度;纪实文学作家常被官司所困扰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必将促进纪实文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文学展示了令人亦喜亦忧的轨迹。随着纯文学的衰落与俗文学的崛起、虚构文学的式微与非虚构文学(或称纪实文学)的繁荣,文坛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存座标和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开阔了眼界,为当代文坛带来了活力。“高、大、全”时代的禁区、“为政治服务”的文学观念被打破,“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在更广阔的领域里、更深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理论界对纪实文学已有所研究,但是,其研究还是肤浅的、片面的,至今没有人从当下读者最喜爱,社会影响最大,以《知音》、《家庭》和《华西都市报》、《南方周末》等为代表的"特稿"身上发现纪实文学的累累硕果,没有人把史记学与当代纪实文学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也没有人从当代文学体裁分类角度探寻纪实文学的价值,更没有人将纪实类文学提高到与虚构类文学(即"纯文学")同宗同源、平起平坐的地位,从而得出在21世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纪实文学取代虚构文学、中国文坛将全面进入纪实文学时代的科学论断.  相似文献   

6.
文学观,体现了作家自身对文学认知的基本观念,深刻影响其创作审美价值的取向。由于文学观的不同,两类“右派”叙事作品在艺术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两类右派叙事作品文学观的比较,其实质仍然反映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而虚构是建立文学与现实联系的唯一手段。正是由于作家从小说的虚构本质出发,在充分想象的空间里对人的存在境遇给予热切的关注,才使作品达到了较高的艺术真实。由虚构到真实,这是艺术文本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7.
关于纪实文学的思考欧阳明名为“纪实文学”的叙事作品自80年代以来日见繁多。现在的各种文学期刊或综合性杂志、报纸副刊鲜有拒发“纪实文学”作品者,不少大众传媒已经把“纪实文学”视为自己贴近现实、贴近读者乃至占有市场发行份额的重要环节。然而,与“纪实文学”...  相似文献   

8.
贾丽萍 《东方论坛》2008,4(2):50-55
在现实主义文学“真实性”原则的支配下,中国作家的虚构意识相对淡薄,小说的艺术品性未得到充分重视。在小说创作中,“虚构”与“真实”呈现为二元对立的悖论关系:不真实的被看作是虚构的,真实的则不是虚构的。小说由虚构抵达真实的美学特征并没有得到正确认识。从强调小说的反映功能到注重小说的虚构品性,是现代小说艺术自身发展的必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小说突显三大特征:虚构、叙事、真实的生命创造。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及的纪实文学,包括通常意义上的报告文学和纪实小说(含非虚构小说、口述实录小说,报告小说等),二者形成当代纪实文学热潮。尽管同属纪实文学的范畴,其间还是有较大区别的。报告文学要求作者严格遵守现实生活中人或事的具体细节真实进行创作;而纪实小说则可以在大原则真实的基础上,融入作者一定的艺术创造和艺术想象。 当代纪实文学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新时期文学的初期,即以《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为代表的一批作品,然而它的主要成就取得则是在八十年代中期以来,这是当代纪实文学的高涨期。一方面是除报告文学以外的其它纪实文学样式相继涌现;另一方面是以1988年“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为标志,报告文学无论在内容形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纪实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形成的时间,尤其是作为一般文学热潮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初始的纪实文学 ,大多采用报道、集录、研讨的方式叙事 ,从学科兼融的叙事策略上看无可指责 ,但因缺少情感体验削弱了作品的艺术质感 ,是无奈的叙事选择。“亲历叙事”重视切身体验和场景描写 ,强化了作品的文学性。口述实录是最为新鲜奇特的叙事方式 ,作者在叙事中自我放逐 ,将自己置于受话人的地位 ,却又是整体构思的把握者。替百性立传和“集束”式结构 ,也是口述实录叙事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1.
作为引领抗战时期文学潮流的“非虚构”书写,在展现中国革命与抗战思想文化的价值体系、精神指向及时代情绪诸方面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文学内部而言,战时“非虚构”书写以多样的文体类别、情感方式及表达技巧,拓宽了文学真实反映社会生活和革命的表现领域,进一步发挥了其国家/民族叙事的功能。从文学外部而言,“非虚构”书写打破了文学本身最关键的以虚构为核心的“文学”的界限,拉近了文学与民众生活的距离,形成了一套极富大众化特质的民族形式,其文学史价值也正体现在这一书写潮流与现实及历史的密切联系之中,表征着文学所具有的强烈的“现代性”时代特征。战时“非虚构”书写的思想精神资源并没有随着时代发展而成为被封存的历史,它于文学自身的价值观念、生产机制、审美标准、文本形式等方面的一系列深层变化及创造性实践,都具有鲜明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资治通鉴》在叙事、写人方面具有鲜明的文学特征:运用多种叙述手法,以情节演绎历史;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为主,结合运用限知视角叙事;“遥体人情,悬想事势”,叙事中融入合理的想象、虚构成分;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塑造出初具性格的历史人物形象。《资治通鉴》的这些文学表现手法是明清历史演义小说的艺术源泉。  相似文献   

13.
西方生命虚构叙事是一种以历史人物的生命因子为叙事驱策,通过虚构化策略再现历史人物人生的创作体裁,马洛与莎士比亚作为“作者之争”的主角经常出现在近期的 西方传记研究和生命虚构创作中。达甘在《马洛与莎士比亚秘史》中将学术元素与侦探元素交融在一起,以生命虚构文本而非学术论著的形式再现《哈姆雷特》的创作过程,藉此 创设一种另类的“共谋理论”,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后现代语境下西方生命虚构叙事的学术化、另类化和不自然叙事化的创作新趋势。  相似文献   

14.
人们之所以在对林语堂的评价上产生分歧,林语堂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无地位,首先是观念问题,其次是评价标准与学术视野问题。实际上,林语堂是继梁启超之后,致力于融汇中西文化,将中国传记文学推向现代化的标志性人物,在中国传记文学史上起了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他不仅开了以散文形式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先路,而且也开了现代长篇纪实散文创作的先声。因此,单就纪实文学创作而言,林语堂就为中国文学作出了杰出贡献,在文学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而如果联系小说等虚构文学创作,我们则更须重新评价林语堂的历史地位与文学成就。“林语堂现象”启示我们:在现当代文学史“重写”中,除了要更新以虚构为中心的传统观念与拓展海外华文文学的学科领域外,还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确立科学的史识、史观与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5.
"历史"和"叙事"在后现代语境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现当代批评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从概念上看,历史是虚构,历史是方法,历史是当下,历史是建构。从叙事过程上看,历史叙事是情节编织和符号系统。从历史与文学的关系上看,历史与文学都是一种语言虚构,历史叙事对文学创作、文学效应对历史叙事具有双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叙事传统中 ,历史文本是孕育叙事文学的具体母体。形成这种叙事传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便是历史叙事中虚构、想象语境的营造 ,使历史文本具有了的文学素质 ,沟通了历史与文学 ,为今后小说创作的艺术虚构打下了初基。这种语境的营造与中国历史叙事的政治教化功能、史官的功能、先秦时期的神话历史化现象都密切相关 ,同时与史家惯用的以再造性想象描绘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表现方法分不开  相似文献   

17.
当代纪实文学文体概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纪实文学是一切非虚构文学的总称 ,包括纪实小说。当代纪实文学体裁有的是对传统文体的继承 ,如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和纪实散文 ;有的是新的文体创造 ,如当代纪实、历史题材纪实 ;纪实小说比较特殊 ,它是一种尚有争议的文体尝试  相似文献   

18.
小说叙事以虚构为特征,科幻小说叙事是指对科幻意象的虚构。运用西方小说叙事学的理论方法解读中国当代计算机网络题材科幻小说作品,可以分析其科幻叙事与小说叙事互相实现的方式,进而探讨其文学品格。  相似文献   

19.
与西方叙事传统不同,中国古代叙事能力在对历史文本的编纂中逐步提高,历史文本为文学叙事提供了文类特征及叙事模式,成为其孕育的母体。从发生学角度探讨历史叙事对文学叙事的影响机理主要在于:神话的特性及其发展流向、历史叙事范型的形成、历史叙事虚构语境的营造以及"史贵于文"价值观念的确立。  相似文献   

20.
拉斐尔前派诗歌的“虚构死亡”叙事是其“现世死亡”的叙事变异,也是“死亡恐惧意识”到“死亡不惧意识”转化的表征。空间叙事视阈下,以叙事空间天堂或天国、地狱或冥府、墓地或家园等为“虚构死亡”的文本叙述层,解读拉斐尔前派诗歌的来世复活与生死轮回哲学观,死亡的不惧意识和不朽思想,分析诗人超然物外的“出世”境界,论证诗人在精神层面对死亡的独特认知,发掘虚构死亡意识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