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醒世姻缘传》(以下简称《醒》)是一部全面、细致地反映明清时期山东方言特点的百回长篇白话世情小说.它的语言中蕴含了丰富的语料,如:谐音材料;诗、词、曲、口语俗谣等韵语材料和以不同字形同时出现在《醒》书中的别字异文材料等。本文通过这些语音材料来探析《醒》所反映出来的声调现象。从《醒》的语料中归纳出来的调类现象,大体反映出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入派四声等特点,调值方面体现出阴平与上声、平声与去声相混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前文论述了《尔雅》郭注反切上字,所反映的魏晋时期汉语语音在声母方面,重唇轻唇混切、舌头舌上混切,以及章组归端、庄组归精、娘日归泥诸特点,使我们明显地看出它们所保存的上古音痕迹。这些语音,既不全象周秦音,也不全象离之不远的中古《切韵》音,而是一个切切实实地由上古向中古发展的过渡音,因而是一份研究汉语语音史重要参考资料。下面就《尔雅》郭注的反切下字,探讨它所反映的魏晋  相似文献   

3.
史炤《资治通鉴释文》(简称《释文》)是一本作于南宋时期的音义著作,其中大量音切集中反映了宋代的语音特点。考察《资治通鉴释文》音切特征之大貌,可烛照宋代语音特点。南宋语音处于上承北宋、下启元代语音变化的阶段,反映着中古音系向近代语音系统的过渡与转变,这一阶段的音变现象研究属于语音演变转型期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 说到《切韵》,人们历来对它的认识往往只限于把它看作是一部代表中古音系的韵书,而其中的训诂材料却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实际上,《切韵》一书的成就不仅在于它反映了中古音韵系统,还表现在它反映了中古时期训诂专著的发展情况。《切韵》产生的时代是古人在语义和语音研究上取得突出成就的隋唐时期,它的出现可以说是对魏晋到隋唐时期训诂和音韵研究工作所取得成就的总结。《切韵·残卷三》的诂训材料《切韵》为隋代陆法言所著,原书已散佚,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本子是唐代长  相似文献   

5.
按照王力先生的观点,汉语史共分四个时期,公元四世纪至十二世纪为中古时期。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由陈彭年等人重修的《广韵》,则基本上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语音系统。梁代自公元502年武帝始,至557年敬帝止,其间56年自在中古期内。因此其诗歌用韵与《广韵》音系基本一致;但因《广韵》反映的是历时800年的语音现象,短短几十年的梁代在时间上只占这一历史时期的十四分之一,故其诗歌用韵与《广韵》音系又稍有出入。本文试图通过以下两种比较,对梁诗用韵与《广韵》音系具体有何出入,作些探讨:一、《广韵》韵部的同用、独用与梁诗用韵的比较:二、《广韵》中部分多音字与以其为韵脚的梁诗韵字的比较。所据材料即丁福保辑录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中的“全梁诗”。  相似文献   

6.
《洛阳伽蓝记》中反映魏晋南北朝时代特色的新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阳伽蓝记》是研究南北朝时期汉语词汇系统的最重要的语料之一。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反映魏晋南北朝时代特色的新词。新词多半通过从书面语到书面语的形式产生。本文从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角度对新词的特点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史炤《资治通鉴释文》三十卷是一本作于南宋时期的音义著作,其中大量的音切集中反映了宋代的语音特点,其中的方言现象反映着客家方言定型早期的特征,既保留唐时旧音,同时又含有近、现代客家方言的音韵特点.  相似文献   

8.
我校历史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编撰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九、十期合刊,已经作为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出版,其篇幅比第八期增加了一倍多,为180余页,近30万字,收录论文18篇。这批论文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这一历史时期的部分史料进行了研究、考证、辑校和补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的侧面揭示了该历史时期的部分史实;本期还有几篇文章反映了该研究室近年来在新兴的敦煌吐鲁番学方面的某些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9.
《世说新语》代表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特征,其中的存在类兼语句尤其是“有”字兼语句能揭示这时期语言的有关特色,体现兼语句的句法、语义、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10.
文章穷尽性考察了《三拍》中近体诗用韵的情况,并参考了古体诗、词及假借材料,立足于共时与历时两个维度,比证《中原音韵》及《五方元音》,认为其用韵材料反映实际语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明末通语语音,其二是作者所操方言的语音,试图展示《三拍》作为一部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对北方官话研究的重要参考价值及其对《三拍》方言层次探讨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忠"、"孝"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不仅是史学家编著史传的一个重要内容,还涉及到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占据统治地位,故而这一时期史家在有关"忠"、"孝"的评论上,一方面继承并淡化汉代"忠"的观念,另一方面极力提倡家族间的"孝",逐渐形成以孝为首的名教观念。这些史论中所包含的史家忠孝观虽未超出儒家之范围,却反映出浓厚的门阀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2.
胡三省为《资治通鉴》所作的《资治通鉴音注》是一部注释性著作,其中的注音材料反映的是宋末元初文学语言的语音特点,与传统文学语言的特点一脉相承。这些注音材料对于研究宋末元初汉语语音的变化特点及其演变规律有着重要的价值。此项材料江灏先生于1982年曾研究过,笔者通过研究并与江灏先生的结论比较后发现,在声母的数量、韵部的归并以及声调的调类、音系性质、研究方法等问题上存在着一些差异,兹就这些问题与江灏先生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13.
汉唐《论语》《孟子》学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汉代是《论语》、《孟子》学的发轫期,有关的注解之作已经涌现。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语》学成果颇为丰富,但《孟子》却较少研究。同时,受时代学风影响,《论语》学的发展呈现出玄化或佛化的特点。唐代《论语》学的成就并不高,但是《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却不断提高,初步出现了所谓“孟子升格运动”。汉唐时期的《论语》《孟子》学的发展为宋代《四书》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修的《胶州志》中,"方言"及"方音"两节保存了许多直音、讹音、变音材料。笔者辅之以民国时期山东其它县志中的方言注音语料,分析并总结这些材料所反映170年前胶州的语音特点,并将其与现代北京话、胶东话作比较,以探讨胶州方言一百多年来的语音变化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词源研究成果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中《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南方草木状》虽为农学杂著,然它们对其中的词语的得名之由作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其词源探讨表现在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吕坤的《交泰韵》(1603)是反映明代中原河洛一带语音的著作。过去对此书的研究,大多较注重它对传统反切的改良,对于它所反映的语音系统研究则较少。笔者试着对《交泰韵》作了全面分析。限于篇幅这里只讨论与题目有关的声母问题。  相似文献   

17.
受事话题句是能够反映汉语特点的一种重要句式,其在中古佛典中的分布情况跟本土传世文献差异较大。从我们所考察的东汉时期的安世高译经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贤愚经》、《杂宝藏经》、《百喻经》来看,东汉至魏晋南北朝,佛典中的受事话题句在类型用例、受事、述语和主语的结构构成等方面均发生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由光杆动词充当述语的受事话题句类型使用频率呈下降趋势;两个时期的受事话题虽然都由体词性和谓词性两种成分构成,但这两种成分在不同时期的用例比例有差异;在体词性受事中名词性偏正结构是优势结构,谓词性受事也都以复杂结构为主;在述语的构成方面,其前附和后附两种成分均呈递升趋势;历时层面上充当主语的成分在结构上变化不大,都是以简单形式为主,但充当主语的成分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声、韵、调三个方面入手,详细分析了《皇极经世书声音倡和图》中反映的北宋汴洛方音现象,共有三类十二种,指出与同时期的其他韵图相比,《皇极经世书声音倡和图》真实地反映了北宋时期汴洛地区的实际语音,在宋音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一统”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夏,笔者在为王戎笙、陈祖武二位先生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中华文明》一书撰写《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一章时,曾谈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正统观念与大一统思想,但因篇幅有限,未能详论。嗣后,总觉得这一问题是魏晋南北朝史的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因此,又补充一些材料,撰写成本文。失当之处,欢迎同行们赐教。  相似文献   

20.
《庄子》与中国小说起源的关系密切,"小说"和"小言"等小说概念出自《庄子》,概括中国古典小说审美精神的"志怪"一词出自《庄子》,《庄子》寓言中含有《山海经》"奇说"式的小说内容,这些使《庄子》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重要源头。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小说》、《志怪》为名的第一批小说专著,是《庄子》对中国小说起源深远影响的必然结果。从出土的先秦小说可看到《庄子》小说内容的历史背景,也显现出《庄子》的独特之处,它是中国小说的理论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