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詠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这段话是曾皙谈志向时说的。在这段话里,“浴乎沂,风乎舞雩”二语,究竟作何解释,其中的“浴”、“风”二辞,更是关键所在。古今学者,对此众说纷纭,人言人殊。约而言之,不外下列四种看法。今特加以  相似文献   

2.
《论语·先进》曾点言志“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平沂,风乎舞雩,詠而归。”人们知道,江南三月,莺飞草长,三月鲁南,却正是春寒料峭。正如《四书稗疏》所说“暮春三月,正寒食风雨之候,北方冰冻初释,安能就水中而裸戏?”因此,近二千年来,时有对“浴乎沂”发疑而另武别解之论。王充《论衡·明雩篇》说:“暮者,晚也。舂,谓四月也。春服既成,谓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乐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之从水中出也。风乎舞雩,风,歌也。詠而馈,詠,歌;馈,祭也。歌詠而祭也。说《论》之家以为浴者,浴沂水中也;风,  相似文献   

3.
1 《管子·法法》篇是研究法的实行的专章,篇首即云:“法不法则令不行。令而不行则令不法也”。是说行法首先要法的内容合理。什么样的法才是“法法”?管子提出了:“因天地之道”的立法根本原则。在他那里,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充斥于宇宙万物之中,无穷无尽,无所不在。他说:“道者,成人之生也,非在人也”。(《管子·君臣上》,下引《管子》只注篇名)“道也者,通乎无上,详乎无穷,运乎诸生”。(《宙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武侠小说”? 《史记·太史公自序》云:“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这就是“侠”。侠多凭武技主持公道,故《韩非子·五巍》云:“侠以武犯禁”。“小说”一词按《汉书·艺文志》所云,即“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合而言之:民间流传的,描写凭武艺行侠仗义的叙事文学作品,即为“武侠小说”。  相似文献   

5.
代词乎?介词乎?兼词乎?──“动·之·名”结构中的“之”字之词性辨析康 我所说的“动·之·名”结构中的“之”字,是指下面这四组例句中在字下加点部分的“之”字而言的。我们知道.“之”字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位于动词之后作宾语是其主要语法功能。但在“动·之·名...  相似文献   

6.
由浙江省古典文学研究会与义乌市文联联合发起的“骆宾王学术研讨会”于今年四月在义乌举行,参加会议的有省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30余人。骆宾王是初唐浙江义乌人,文学史上号称“初唐四杰”之一。这次研讨会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骆宾王的生平与诗歌成就,交流了研究成果,可说集建国以来研究骆宾王之大成。一、与会者一致肯定我校副校长骆祥发教授与杨柳先生合著的《骆宾王评传》,以及骆祥发教授的《骆宾王  相似文献   

7.
〔原文〕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相似文献   

8.
屈原在《天问》里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日月安属,列星安敶?”蒋骥的解释:是“问:日有中道,月有九行;谁为附属乎?列星有躔度分野,动定之不齐,又谁为排列乎?”实即是问太阳、月球和许多恒星在太空里是怎样排列的?就是说,天体的结构是怎样的?屈原牢愁抑郁,彷徨山泽,对于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僪佹,疑莫能明,呵而问之,以渫愤懑,是文学的抒情。但对于屈原所提的问题,我们仍不妨从科学角度来  相似文献   

9.
“V于(平)O”结构是指动词V(包括作动词用的名词、形容词)与其受事O之间加有“于”(包括“於”)“乎”的句法格式.按汉语常见的组合方式,V、O可以直接组合,相对而言,“V于(乎)O”结构较为少见.本文想比较系统地考察一下这种结构在历史上的使用情况,并对“于”“乎”的性质和作用加以探讨.不当之处,还望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0.
<正> 有心为善,赏乎罚乎? 蒲松龄花很大力气写出一位侠义得很的田七郎。他很孝顺母亲,听母亲的话。他不随便接受别人的礼物;妻子医病、斋葬花了武公子送来的“购虎皮”钱,他千方百计猎虎来补偿。因为同人争猎豹、殴死人命而入狱,被武公子用重金营救出狱后,武公子被人陷害,田七郎舍身杀掉武公子的仇人,替恩人报了仇。从艺术上考虑,这篇小说自有它可取之处。它采的是烘云托月法,以热衬冷;极力写富贵人家武公子想同田七郎交好,而“衣皂犊鼻,多白补缀”的穷猎户田七郎却极力想摆脱他。人物语言也有特色。  相似文献   

11.
孟称舜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戏曲家,但他的生平事迹已难详考。他入清以后的著述亦散佚殆尽。当今的研究者经过悉心搜讨,发现了孟氏的诗文若干篇。最近,我翻阅清人周亮工的《尺牍新钞三集》,见其中收有孟称舜《答人言谤书》一文,并有“子若子塞,浙江会稽人”的注释。此文迄今尚未被人提及,故迻录于下,供研究者参考。承示云:“韩子曰:‘道高而谤至。’今子谤言日闻,意子道高所至欤!”呜呼!足下之言,其谀我耶?抑讥我耶?不佞无退之之才,而同其阨,命坐磨蝎,动与谤俱。退之云:“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斯言若不以得谤为恨,而以得谤为喜。夫人之谤我者,将以毁我之名也;谤至而名随,则其谤我也,不滋以益我乎?顾舜但有其谤耳,  相似文献   

12.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梁国桥玄,南阳何顒异焉。玄谓太祖:‘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裴松之注云:“(太祖)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已有70多年.研究它的文章难于统计。可是对“狂人”的争论似乎还未终结。评论界众说纷纭的看法,使中学教师无所适从。笔者所见,觉得有说几句的必要。在繁杂的观点中,以下几种较有代表:第一,狂人是一个清醒的反封建战士,狂人并不狂,狂是“反语”,是“化妆”,第二,狂人是真狂,但不是一般的疯子.而是战士被折磨导致发狂。发了狂还在不息战斗的勇猛战士;第三,狂人既不是“清醒的反封建的战士”.也不是发了狂仍在不息战斗的“时代先觉”,他“完全是普普通通的狂人。”《狂人日记》所呈现的深刻思想不是狂人的思想.而是作者自己的思想。“狂人”只不过是作者的借体而已;第四,狂人是一个觉醒者.叛逆者,但并非清醒的战士.是一个病狂者,又不是完全普通的疯子,并非现实中不存在的象征性人物,而是作者遵循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从生活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一个五四时期思想觉醒然而又在精神上负有重伤的先进知识分子的悲剧性形象。这些说法使读者产生疑惑:“狂人”是真狂吗?或是假狂吗?或是一个悲剧形象?  相似文献   

14.
释“圣”     
一古代统治者把智、仁、圣、义、忠、和叫作人的“六德”,视为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而“六德”之中,“仁”是最重要的为人之道,而“圣”则是做人的最高标准。子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回答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尧、舜这两位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是孔子  相似文献   

15.
“其是之谓乎?”属古汉语的宾语前置句。一般的古汉语宾语前置句,译为现代汉语时,把谓语、宾语的次序顾过来就行了。如:臣实不才,又谁敢怒?(《左传·成公三年》)——臣(我)确实是没有才能,又敢怨谁呢?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不忘记以前的事,就能(象老师一样)成为后来做事的借鉴和教训。可是,有些宾语前置的古汉语句子如果像上面那样照直地翻译过来,就讲不通。如本文开头的“其是之谓乎?”照直地译为现代汉语就是“它说的就是这个(颖考叔……)”。我们联系这个句子的上文来看,它说的是“这个”吗?…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传统的语言学家在研究同源词(即同族词)的语音和语义关系时,提出了“音近义通”的说法,尤其是在清代乾嘉时期,王念孙、段玉裁、郝懿行等人,研究更为精深,阐发更加详明。如王念孙说:“窃以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又说:“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段玉裁也说:“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郝懿行也说道:“凡声同、声近、声转之字,其义多存乎声。”对于他们的贡献,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中有很高的评价,他说:“文字既是代表有声语言的,同音的字就有同义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杰出建设者和传播者。他大约从“而立”之年以后,便开始了教学生涯。在教育园地里,他滋兰树蕙,辛勤耕耘了四十余年,可谓成绩卓著,桃李满墙。 孔子生前,人们很敬重他。叔孙武叔欲“毁孔子”,子贡就劝他不要干这样的蠢事,说:“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仪地一个边防官更称颂孔子为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上对“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一句话的解释分歧颇多,问题主要集中在“攻”的意义是“攻击”还是“攻治”,“也已”的“已”是动词还是语气词.本文从句法分析的角度说明:“攻乎”的“攻”只能理解为“攻击”而不能理解为“攻治”;“斯害也已”的“斯”是一个代词,复指前一分句;“已”是语气词而不是动词,“也已”是语气词连用.  相似文献   

19.
《墨子·耕柱》中有一段文字,记述墨子同楚国鲁阳文君的对话,墨子问:“今有人于此,牛羊刍豢,雍人但割而和之,食之不可胜食也;见人之作饼,则还然窃之,曰:‘舍余食。’不知甘肥(“甘肥”原作“日月”,张纯一从曹本改)安不足乎?其有窃疾乎?”接下鲁阳文君答:“有窃疾也。”这里的“安”字,《墨子集解》的撰者认为  相似文献   

20.
骆宾王简谱     
骆宾王,字观光,婺州义乌人。骆宾王的字、号,新旧《唐书》本传均无明载。《义乌县志》卷十四《志节》条称:“骆宾王,字观光。”《骆氏宗谱》也一再说“骆宾王,字观光”。按《周易·观·六四》有“观国之光,以利宾于王”,骆家世代书香,其父、祖为其命名时,取义于《周易》,完全可能,谨录此。婺州,秦汉时属会稽郡,隋平陈,置婺州,现为浙江省金华地区。义乌,秦时称乌伤县,唐武德七年(624),更名义乌,一直沿称至今。父名履元,官青州博昌今。骆宾王的父名,史籍及骆宾王自己的诗文中均无记载。《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