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柞伯簋铭文所记西周大射礼的规模及参礼职官的分工与礼书相合,但其所记射仪与礼书有较大差异。铭文中,南宮和师■父分别担任射礼中司射与司马的角色;多士为参与竞射的诸侯、卿士;小子、小臣仅为参与礼事的服务人员。王诰的对象是小子和小臣,"■"应读为"毖",释为"慎诫"。  相似文献   

2.
吴镇烽新著《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中收录了一件贤鼎,据形制、纹饰等因素考量,当为西周早期后段康昭时器。铭文涉及西周大射之事,虽记载与其他器铭不合,但并非伪铭。其所记当是由周王亲自主持并参与的大规模军事演习。这是彼时军事战争频仍的现实反映,也是早期射礼起源于军事训练的鲜明例证。而透过贤鼎大射之事来简拔军事将领,也与射礼具备"择士"的政治目的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以记录朝鲜时代英祖十九年大射礼筹备、施行过程的《大射礼仪轨》为中心,采用文献资料法,在介绍大射礼在朝鲜半岛传播及与施行情况的同时,对英祖十九年大射礼的历史背景、礼器用具、仪轨构成等进行展析,力图再现朝鲜时代大射礼的基本样相,为大射礼的发展与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参考。  相似文献   

4.
《四库全书》由经史子集四部组成,经史子三部并不缺乏礼制礼学文献。《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总序》指明,集部含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五等。我们通过研究可知,礼学文献在这五等类之中并不罕见,然其篇幅未必如其他三部之大。  相似文献   

5.
翟鸿燊 《社区》2011,(32):13-13
射箭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调整好自己。 有一次我到山东讲课,正逢当地举办一次“射礼”活动,《礼记》的射礼从根本上赋予自古以来作为狩猎、争斗技术的弓射以灵魂。  相似文献   

6.
礼器是西周统治在举行礼典时的礼仪器具,是礼制的物质形象载体和化象征。礼乐制度的历史变革外在体现为礼器的变化。礼器体制的沿革蕴含着丰富的礼制内涵。从西周到春秋战阂,是礼乐体制从建立、成熟到衰退、崩溃的整个历史时段。“器以藏礼”,“礼”内涵的变化即礼器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大射礼是秦汉之前规格最高的古代射礼,以择士为目的、以容体仪节合于礼乐为标准、以太学为举行场所是其基本特征。秦汉以后,大射礼的这些特征渐为消亡,并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属性。在对历代大射礼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还原了秦汉之后大射礼属性嬗变的历史脉络。研究结果表明,大射礼在秦汉之后与宾射、燕射逐渐融合,虽有“大射”之名,但其本质属性已消失殆尽,更多地呈现出尙武或欢娱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期“礼不下庶人”的情况在秦汉以后逐渐发生改变,原本施行于贵族阶层的冠婚丧祭诸礼日渐下移,到唐后期尤其是宋元时期基本实现了“礼下庶人”阶层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古礼中的丧礼也得到了复兴。礼制在宋元时期发生转折的重要原因是士族阶层的衰落,以及士大夫复兴宗法制度和匡正世风的需要。司马光、朱熹、吕祖谦均试图在不违背古礼精神的前提下,对先秦丧礼礼制进行简化,以适应社会士庶礼仪文化的需要。相较而言,《朱子家礼》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对后世影响最大。北宋吕大钧等撰修的《乡仪》和元代郑泳撰修的《郑氏家仪》,则是民间依据古礼撰修家礼文献的杰出代表,在社会上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宫少华 《南都学坛》1999,19(2):28-29
西周的大学有两种,一称辟雍,一称泮宫。《礼记·王制》中有“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可见辟雍是天子办的大学,泮宫则是诸侯办的大学。同为大学而名份不同,反映了西周等级制的森严。西周大学的基本功能是教育,其中包括道德教化、技能训练和基础知识传授。西周大学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三德六艺。《周礼·地官·师氏》载:“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恶逆。”可见道德教育为其教育主导思想。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指周礼,由周公制定…  相似文献   

10.
现存西周青铜器铭文中的周人之"德"经历了一个从天到王再到臣的"下移"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有层级、以"礼"为外在形式的下移过程,为"德"内化为修身的功夫提供了契机。究其原因,"德"之下移既是基于西周确立、稳固政权的需要,也是区分贵族、庶民的政治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上古汉语中词义的演变往往表现在文字上的假借和分化,西周金文动词字与词的关系可分为三种:假借关系、同源关系和异体关系。对西周金文动词用字中孳乳和分化现象的考索,既是对西周语言中字与词关系梳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上古汉语动词词义演变脉络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2.
上古汉语中词义的演变往往表现在文字上的假借和分化,西周金文动词字与词的关系可分为三种:假借关系、同源关系和异体关系。对西周金文动词用字中孳乳和分化现象的考索,既是对西周语言中字与词关系梳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上古汉语动词词义演变脉络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3.
聘问礼在五礼之中属宾礼,是周代贵族之间重要的邦交礼仪。聘问礼的进行是伴随着礼物互赠的,称之为"礼赠"。"礼赠"是西周贵族之间交聘往来的一种情感表达与身份标识,其在礼仪交往中体现的等级性、对等性、象征性、敬让等特征恰恰是西周礼制的本义之表达。"礼赠"对于周礼的维系与西周贵族统治秩序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现着周人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4.
周代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妇女的地位总体来说低于男子。这主要由她们在社会和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所决定,同时也反映在一些礼仪仪式中。在婚礼中周代的妇女在婚姻自主权、人格、财产等方面基本没有主动权。在丧祭仪式中女子往往处于配祭和从属的地位,所服丧服男女也有严格的等级区别,服丧期限也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5.
西周金文处于汉字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时期。西周铜器铭文中图形文字向方块字体转变,偏旁部首增加并趋于成熟,汉字形体结构日益完善,形声结构迅速增长。对西周金文构形特征的考察能够深入了解文字发展变化的过程,从而有助于探求汉字的发展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西周青铜器是礼乐制度的产物,因此它的形制、纹饰乃至排列组合都昭示着既定的礼乐制度,所谓"器以藏礼"指的就是青铜器能从各方面展示出礼乐规范的重要功能,"铸鼎象物"无疑就是"铸鼎显礼""铸器以显礼"。天子铸器以沟通天地、承接天命,而公侯大夫铸器无疑也是通过祭祀向祖先祈福,以保佑后世子孙,其背后的意义同样也起着展示权力、规范秩序的重要功能。青铜器是西周制礼作乐的载体,青铜制度往往就是礼乐制度,青铜观念往往就代表着礼乐观念。  相似文献   

17.
武王在位时初步营建过成周城,具体位置在今汉魏故城一带;成王之世重新营建成周城,在今瀍河两岸。金文资料表明:成周城是西周时期的另一都城,西周时期在成周设有宗庙,成周城是西周时期的另一政治中心。  相似文献   

18.
构建金文历谱以推求古史年代的方法,在目前对上古历法不能考明的情况下还不可行。夏商周断代工程依据少量铜器断代所建立的推定西周王年的支点多不可靠,为构建金文历谱所预设的西周历法要点也仍有待证明。工程列为标志性成果之一的共和以下历谱,由于不知共和原不单独纪年,可能问题最多,而由此上推共和以前年代亦必致多误。  相似文献   

19.
西周金文是西周时期的同时材料,内容丰富且真实可靠。其词汇研究是构建上古汉语词汇必不可少的。西周军事动词由大部分殷商时期的词和一小部分西周产生的新词组成。词的来源主要有继承、借用字形、借用一部分旧有成分和完全创造新词。  相似文献   

20.
金文书法,在整个书法艺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以金文为代表的西周书法被后世奉为大篆的典范。《大盂鼎铭》、《散氏盘铭》和《虢季子白盘铭》是西周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正确认识和理解西周金文的笔法、结字和章法是学好大篆书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