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美学创立以来,中外美学家一直试图给美下一个定义,由于美本身的不确定性,没有一种概念能够解释人类的全部审美话动,因此对美的本质的注释成为美学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从千差万异的审美活动中,从人的生命本体的角度阐释了美的定义,认为美是生命本体的现实性合理超越,美感就是这种对生命本体的超越感。尽管人的生命本体千差万别,但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当一事物合理地超越了它的现实性,美就产生了。  相似文献   

2.
生命的超越——从“复归于婴儿”到“死而不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因有限而具有悲剧色彩。突破生命的有限性,实现生命的超越,便是生命之"梦"。在老子看来,生命超越之路就是"复归于婴儿"。"婴儿"是生命的初始形态,也是生命永恒的象征。由于"复归于婴儿"的方法"常德不离"、"专气致柔"在经验世界和理论层面均面临无法克服的困难,老子只得从"复归于婴儿"转向"死而不亡者寿",由从"生"的角度追求生命的超越,转向从"死"的角度寻求生命的超越,从而使生命超越本身蕴涵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3.
劳伦斯对灵魂与肉体、物欲与信仰、生命本能与机械文明等二元对立生命观念和生命悖论的深切体验和尖锐批判,给艺术和人生带来强烈震撼和启迪。深入解析劳伦斯对生命一阵论的深切体验和批判,深入体察劳伦斯以生命之火的力量撞击片面生命观念和生命悖论的电闪雷呜,以及他以生命之火化解生命悖论,在点亮生命之火的过程中彰显人生真谛和生命意义的艺术思想,会使人们发现一个超越“无意识”解读模式的劳伦斯,发现一个超越片面生命观念的艺术和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4.
在生命美学之前,以实践美学为代表的美学误区在于,忽视了人与世界之间事实上还存在的第三个维度:人与意义的维度。实践美学的核心是"本质",生命美学的取向却是"意义"。由此,生命美学走向超越维度与终极关怀,并在此基础上重构了美学。  相似文献   

5.
生命教育理念的前提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命教育何谓"、"生命教育何为"、"生命教育何在"构成了生命教育理念的三大前提,对三大前提的论证不仅有利于生命教育理论的厘清,更有利于生命教育实践的操作。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是面向生命、提升生命的教育,在目的指向上是面向超越的教育,在基本路向上是面向幸福的教育。生命教育应遵循生命的内在规律,在自在与自为、适应与超越以及真善美的辩证统一中唤醒生命、弘扬生命、发展生命。  相似文献   

6.
《庄子》的生命哲学在先秦诸子之中尤为独树一帜、别开生面,它从生命本体的境域出发,在对人类的实际存在进行哲学性反思的过程里体悟到了生命个体的本真存在,进而力图为生命个体的现实存在构建起一个极具超越性的精神世界。在《庄子》的生命哲学中,"生的桎梏"与"死的超越"之间的紧张、冲突是生命个体的现世性存在里具有根本性的矛盾,这种无法克服的根本矛盾最终导致《庄子》生命哲学产生出深刻的内在性困境。在此精神的困境之中,《庄子》的生命哲学既显明的表现出对于"生"的解脱性厌弃,又突出地彰显出对于"死"的超越性追求,这两种相互冲突、同时并存的精神内涵在生命个体的存在中被凝结成了一个充满矛盾性的整体。  相似文献   

7.
工业文明的非理性发展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进而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深刻的人文危机,那就是人的自然本性受到摧残与异化,生命失去自由,从而导致了人自身生存状态的不完美。劳伦斯深刻洞察到自然与文明、人类与文明和人类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追寻回归自然、复归人的生命自然本性的理想成为了他小说创作中所关注的重心之一。他的追寻彰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和深切的人文关怀精神,这正是劳伦斯的小说给现代人的生活的一个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生命"是沈从文创作与思想的核心范畴。他所说的"生命"一方面是指主体在"浑然一体"状态中感受到的"透明烛照"、空灵自由的生命状态。另一方面又指主体在这种状态获得的对于宇宙、人生意义的觉悟,最后还指主体追求"爱"、"美"、"神"等高级精神需要的超越性本能,即沈从文所说的"乡下人"本性。根据"乡下人"本性的实现程度,"生命"区分为完全生命形式和不完全生命形式两种。沈从文认为,不完全的生命形式是滋生社会黑暗腐败的心理基础,只有铲除这种不健康的生命形式重新激发生命对"超越"的追求,社会政治问题才最终得以解决。沈从文的"生命观"是一种建立新道德、新价值的尝试。他欲建立起一套顺应人的健康本性的,而非从人自身之外的权威演绎出来的新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9.
人学意义上的生命观是对人的生命最根本、最一般的认识,是关于人的生命本质、生命过程、生命意义、生命归宿及其关系等系列问题的总的思考和概括。马克思主义生命观认为,人的生命表现为自然现象基础上的社会性本质,生命价值体现为奉献社会和完善自我的有机统一,在生命过程中,它主张乐观奋斗的人生态度。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不仅重视生命本身及过程的意义,而且关注生命结束、死亡以后的价值。马克思主义的生命观与西方其他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生命思想有本质的区别。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从而构建现阶段科学的生命观,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休闲的一般性质、特征的考察及将其置于审美的范畴进行考察,发现休闲与美存在着同构对应关系,因而休闲是一种美。从根本上说,休闲是人的理想生存状态和对生命价值的审美超越,所以又可以进一步说,休闲是关于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蕴的美的形态。从生命美学的角度研究休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无数个体的生命构成人类社会生活的历史和现实,生命问题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生命哲学重视把个体的生命状态和社会历史进程结合起来考察,从对生命的揭示而推及到对整个世界的揭示。以生命哲学阐释文学首先是对文本中生命状态的感性体验,其次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的理性反思和判断,从对个体生命的审视来实践对生命缺陷的深深忧虑和对人类精神出路的苦苦探究。生命哲学的文本阐释坚定地秉持人类的理性精神,以理性精神之崇光照耀、泅度在现实生存中深受煎熬的人们,给他们指出超越的道路并赋予其抗争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生命控制感是将"自我超越的生命意义"与"自我控制感"相结合的新控制感。本文基于国外相关控制理论,包括Frankl的意义治疗理论、Rothraum和Weisz的控制目标分类理论、Shapiro和Astin的控制模式整合理论,融合中国文化中儒家、道家、佛家对于自我超越的感悟,探讨了生命控制感的丰富内涵。目前生命控制感的研究刚刚起步,概念研究的深入、研究变量的拓宽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劳伦斯的整个文学创作过程,也是他对生命哲学的探索过程。《白孔雀》,揭示了理性与直觉、肉体与精神、自然与文明的对立关系;《儿子与情人》,继续了性爱题材的生命哲学探索;《虹》与《恋爱中的女人》,则集中展示了劳伦斯的以“血的意识”为标志的生命哲学探索;《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是他探索生命哲学的“天鹅之歌”,倾注他毕生对人类命运的艺术思考,达到了他探索生命哲学的顶峰。  相似文献   

14.
九叶诗派是我国一个具有很强代表性的诗歌流派,其对诗歌艺术价值的坚守和对生命意志的探询及其超越作出了富于智性的沉思,表现出智性与感性相交织的思维方法和审美特征。九叶诗派坚持诗歌是艺术,是生命意志的表达的精神立场。这正显示了九叶诗派的伟大,显示了他们对生命意志的坚守和超越。  相似文献   

15.
九叶诗派是我国一个具有很强代表性的诗歌流派,其对诗歌艺术价值的坚守和对生命意志的探询及其超越作出了富于智性的沉思,表现出智性与感性相交织的思维方法和审美特征。九叶诗派坚持诗歌是艺术,是生命意志的表达的精神立场。这正显示了九叶诗派的伟大,显示了他们对生命意志的坚守和超越。  相似文献   

16.
D.H劳伦斯中后期小说《羽蛇》通过大量使用神话和宗教象征,包蕴了深刻的宇宙哲理,涵盖了劳伦斯的生命哲学思想。小说体现了始终贯穿他一生的二元论思想,即人类和宇宙是一体的,而宇宙正是那个巨大的生命体,人类只是它的一部分,人类生活最伟大的意义和最高欢乐就是和宇宙生命结合在一起。《羽蛇》中墨西哥古老的宗教和文化充当了作者复活人类生命力的救世主,通过泯灭意识回归生命本源,充满了原始宗教和文化的神秘色彩。这说明劳伦斯对生命、生命之源的探索才是其作品潜在的深层主题,也是他哲学思想的根基和核心。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奇异的存在。他以深远的忧患意识提出了生命存在状态这样一个人类共同的命题,并在此过程中表现出一种超越于一定历史与社会群体的超然意识。对美和爱的终极关怀,对人类远景的深情凝眸,使沈从文及其作品有着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诗歌是人类生命存在的符号形式之一。它构成璀灿斑斓、富有神奇艺术魅力而超越时空的人文景观。文章主要从呈示人类生存状态、体验个体生存心理、思考人生命运价值三个层面,来观照中国古代诗歌对人类生存、生命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庄子独特的生命意识从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开始,以生命存在时间受限、生命存在过程饱经磨难等现象为出发点,目光始终聚集在生命存在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束缚;其思考的中心便是如何超越生命体所面对的艰难困境:如何在不可理喻而又令人绝望的乱世远祸全身,如何在几近丧失自我的隐遁中实现自身价值,如何在俗世的喧嚣中最大限度地升华自己,最终进入一种自在逍遥的境界。庄子以一个智者的敏锐体察与细致关照,详尽而深刻地对这一系列问题作了全面的思考,其探求也便在此基础上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20.
在探讨人之生命本真的问题时,必须联系到人之“生”与“死”两个方面,所以,虽然每个人之人生都显现为生命在时间长河中一维性的流逝,但却内含三重性:一是生理性血缘生命;二是人际性社会生命;三是精神性超越生命,此之谓生命本真。人们只有真正意识到并自觉地从生命的三重性出发安排人生,才能引伸出正确的生命意识,拥有合理的生活态度,减少人生中的痛苦而获得幸福与快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