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木里藏族服饰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木里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抓住西部开发机遇,根据木里藏族服饰文化特征,挖掘其文化内涵设计开发参观观赏型、了解领略型、参与体验型、旅游纪念品等旅游产品,壮大旅游经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达钵"活动内容涉足于木里蒙古族婚丧嫁娶、祭祀庆典等现实和精神生活的多个层面,是木里蒙古族文化现象的典型代表。其具有不同于民间散在性、自发性精神信仰活动的完整规范、涉足面广、年代久远、蕴含人文价值的特点。其传承手段落后,人文价值、经济价值尚未被政府、学者、民众充分重视,传承面临困境。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增加保护性投入,形成较好的政府民众双向互动机制等,有助于木里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发挥其在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中的有效价值,是其得以保护传承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藏族图案是藏族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并经世代传承的文明成果,是藏民族千百年来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形成的传统的非物质文化。其内涵丰富多彩,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表现形式更是多种多样,是藏族人民审美观念、审美理想、民族气质的再现。  相似文献   

4.
藏族妇女服饰作为藏族文化的组成部分,鲜明而直观地显示了其服饰文化的独特个性与民族特征。藏族妇女服饰的流变传承,往往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史紧密相连,体现着民族的集体智慧,蕴含着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5.
藏羌碉房:华夏文明传承的特别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羌(本文对藏族和羌族的简称)碉房与中国所有建筑一样,凝聚了华夏民族最高的文化创造;碉房民居是藏羌民族最大众化的一种建筑,它的内涵体现着整个华夏民居的共同理念;碉房建筑结构部分的梁架、斗栱等技术运用,均体现着唐代以来的内地建筑遗风,传承着丰富而久远的华夏文明。  相似文献   

6.
与藏族英雄史诗《岭·格萨尔》有着密切关系的史诗《昌·格萨尔》(又称《冲·格萨尔》)是流传在我国四川木里藏族和云南宁蒗等地普米族中、用木里藏语和普米语讲述的《格萨尔》史诗的名字。在喀拉昆仑山西部克什米尔的吉尔吉特地区,也流传着当地布鲁索人(BuRuso)用布鲁夏斯吉语(BuRusHAski,又译为“祝夏语”。本文以下称“祝夏语”)讲述的《昌·格萨尔》。 《昌·格萨尔》于1935年首次在奥斯陆公诸于世,这虽比1716年在北京刻版印行的《岭·格萨尔》蒙文刻版七章本要晚二百多年,但在藏文史籍中提到“昌·格萨尔”这  相似文献   

7.
木里藏族自治县处于川西北藏区的西南缘,隶属于凉山彝族自治州。旧属盐源县木里安抚司(后为木里宣慰使司)的辖地。“木里幅员广袤,亦四川西南之边隘,地势高峻,山脉纵横,河流环绕,诚一险塞之区也”,“山川障蔽,颇称阴阻。因此木里又“夙以奥区之名”,外界称之为“木里王国”。 全县总面积12000平方公里,总人口为十万余人,以藏族为主体,包括彝、汉、纳西、苗、壮、回、布依等十多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互相交往,休戚与共,逐渐  相似文献   

8.
藏族天文历算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藏区建立学校教育体系之前,藏族天文历算的主要传承机构是藏传佛教寺院中的时轮学院,即"丁科尔扎仓",该学院在继承和发展藏族天文历算、培养历算人才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拉卜楞寺和塔尔寺的时轮学院历史久远,堪称藏族科技教育史上的奇葩。以历史文献和实地调研相结合,概述藏族天文历算在寺院教育中的传承历史、现状以及原因等,旨在了解这一传统文化在寺院教育中的传承情况。  相似文献   

9.
藏戏与藏族的民间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戏作为藏族人民创造的艺术明珠,虽然散发着浓郁的藏传佛教气息,但苯教信仰在藏戏的构思结构、人物情节中得以充分表现,藏戏与藏族的民间信仰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四川甘孜州的康巴藏族文化是藏民族文化几大子系之一 ,康巴藏族作家仁真旺杰是 80年代崛起的作家 ,他在诗歌、小说、藏族民间文学研究等方面辛勤耕耘 ,而在散文创作领域的成就最为突出。正是出于对自己所生活的区域人生和种族文化的自豪 ,仁真旺杰尽情地颂扬着藏族文化传承的精英和种族人生。本文通过作家个例研究 ,思考了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在创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丰富的彝族民间口头传统在各种婚丧礼仪过程中以真实的、活灵活现的状态存在,它们在这些场合里获得了极强的生命力,并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笔者选择了安宁河流域的一个平坝彝族村子——冕宁县回龙乡"舒诺村",对他们的哭嫁歌进行调查研究,试图从中分析平坝彝族口头传统的传承及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沙琼村僜人文化生态旅游的具体规划设计实践,探讨"以僜人文化为依托的生态旅游景点"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体系,以中国古代"天地人合一"与现代社会的"回归自然"、"回归传统"为基本理念,注重僜人文化传统,保护传统形态,维护和改善整体环境,引入新文化内容,进而对沙琼村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今后西藏林芝地区民族生态旅游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循化县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边界,同时也是甘青两省边界。从宗教文化方面而言,其处于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和汉儒文化的边界。在这样一个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中,其族群关系呈现出多样性特点。本文旨在讨论循化县撒拉、藏、回、汉族的经济文化类型,同时探索循化各族群众经济上形成的互利互惠关系;正是不同的经济生产和交往方式奠定了本地区互助合作的族群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西藏自治区尼木县吞巴乡为考察对象,分别探讨了其文化遗产的构成、价值及保护和开发的问题。认为吞巴文化遗产由村落文化空间、历史名人吞弥.桑布扎、口头传统、藏香水磨长廊、手工制作藏香传统手工艺技能、望果节等构成,具有独特的民族、地域特色和经济价值。随着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遗产及不断改善当地群众生活的需要,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性的旅游开发,建立健全由法律、行政、经济、传承培训等构成的保障机制,制定集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于一体的复合型规划,是达成对其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途径及前提。  相似文献   

15.
在改革开放的特区,继承革命优良传统,发扬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革命传统思想道德文化,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十分必要。这些革命优良传统与特区的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不断发扬光大、发展和深化,构成了特区道德文化和深圳精神的重要思想来源,成为特区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16.
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有其深刻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从国际背案看,会议召开是保障西藏安全甚至国家安全的需要和有力开展国际反分裂斗争的需要。从国内背景看,会议召开是西藏顺利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成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定新形势下的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缩小西藏和内地发展差距的需要,也是中共中央治藏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7.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是从国外引进并在中国逐步实践的.西藏,有着雪域高原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这也一直是西藏吸引中外游客的根本魅力所在.青藏铁路通车后,催生了西藏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由于西藏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旅游景区承载力较为有限.目前西藏又希望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基于这些原因,西藏只有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既可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又能促进旅游产业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至今无明显进展。其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受传统影响深刻,文化传统的某些成分妨碍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中国缺少一种用技术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要的文化传统。其次,中国有浓厚的官本位传统,这一传统强化和维护了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传统有着很强的惯性,传统的改造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作为刘赞廷所编纂的西藏地区首批县志之一,《恩达县图志》自编纂成稿以来,多次被整理与刊印。其记录了乾隆十一年至民国元年恩达县的自然与社会面貌,尽管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但其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资料,所记内容较为客观真实,民族地域特色鲜明,表现手法独特,体现了编纂者以民为本的修志观,在方志目录学、历史文献学以及藏学研究中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妇女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传统观念对女性教育不够重视、女性接受教育的层次较低等问题。要通过加强完善基础教育,提供更多妇女再教育的平台,创造更优的教育环境,增强教育者的社会性别意识等措施,大力推进西藏妇女高等教育,进一步提高西藏的人口素质,更好地促进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