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系统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汉江中下游湖泊-流域地区综合开发与整治对策(1)以流域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系统为载体,构筑可持续发展基本平台.(2)树立湖泊-流域地区综合治理理念.(3)借鉴国外湖泊-流域地区综合开发与整治经验教训,高起点开发利用和治理汉江中下游湖泊-流域地区.(4)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上马为契机,运用工程措施综合开发和整治汉江中下游湖泊-流域地区.(5)以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制度为保障,营造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湖北汉江流域的农业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1年和1935年的两次特大水灾,使汉江中下游地区的农村经济遭受空前破坏。为扭转农业日趋萧条的局面,在国内工商界和农业院校的推动下,南京国民政府和湖北地方政府在汉江流域修复水利设施、推广优良品种、建立合作组织、整顿田赋积弊,这一系列农业改良措施,使处于困境中的汉江流域农村经济得到短暂的恢复,为全民族抗战准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从投入主体、投入分担机制、投入管理机制和投入增长机制四个方面对目前我国有关农村水利建设投入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归类、总结和评述。从研究视角看,未来的研究可以从区域差异化的视角展开,通过比较分析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从研究方法看,就实证研究的范畴而言,在财政投入方面,对中央、省级和地方政府的农村水利财政分担比例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从研究内容看,目前有关农村水利建设投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分析和政策建议上,对于一些具体问题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1935年,汉江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汉江中下游地区田舍为墟,人畜漂没,灾情之严重,较之1931年长江全流域大水有过之而无不及,湖北社会经济亦因此而再遭重创.在当年全国被灾县市、被灾面积、灾民人数、财产损失的各项统计中,湖北均名列首位;而在湖北52个被灾县市中,损失最为惨重者,又大多出自汉江流域,其创重巨深可见一斑.大水过后,汉江治理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拨出巨款,对汉江沿岸重要堤防加以修复,著名的钟祥遥堤始得兴建.工商界人士亦在赈灾及灾后重建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汉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汉(江)济渭(河)工程的水源地,汉江水源地的生态环境现状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汉济渭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为充分掌握汉江水源地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和绿色产业发展状况,以及汉江水源地人民对水源地生态保护的对策建议,本课题组就汉江水源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生态环境保护建议与对策进行了调研和访谈,为该区生态补偿及其实践提供实践依据,增强其生态保护的针对性、有效性,有助于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提升水源地的自我生态建设能力.  相似文献   

6.
以陕西宝鸡为中心并密布于渭水中下游的炎帝部族,先是在向渭水南北两岸发展.与有蟜裔族成为关中的主要部族;后向南向东迁徙·形成汉江、长江流域和黄河中下游都有其族足迹的兴盛局面。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湖北发生的两次特大水灾引起了国民政府的反思.灾后,政府通过修复堤防,完善水利机构,颁布水利法规等一系列措施来加强湖北水利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其经验是政府始终把水利建设看作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其考虑较为全面;动员地方民众,把社会力量纳入政府统一规划,体现出现代政府的先进性,而政府自身施政条件的不足则削弱了其水利建设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利用非期望SBM模型测度2009—2018年黄河中下游地区能源生态效率,研究其时空演变特征,并重点考察技术创新对能源生态效率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其一,黄河中下游地区2009—2018年能源生态效率呈周期性波动变化,技术创新能力呈先减后增的U型趋势,二者基尼系数始终呈"前低后高"分布;其二,能源生态效率空间集聚特征显著,主要发生在低高(L—H)和低低(L—L)象限,热点区域分布于河南省南部,冷点区域主要位于山西省;其三,技术创新、外商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对黄河中下游地区能源生态效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技术创新表现为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他因素影响不显著,技术创新对分区域能源生态效率及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明显.  相似文献   

9.
地方大学引领区域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地方大学是区域文化中心,引领区域文化发展是地方大学的历史使命.地方大学应该在加强大学自身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实现区域文化的内生转化,发挥大学的外向辐射作用,从体制内和体制外分别承担起引领区域文化发展、促进区域文化创新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0.
水利是农业之命脉 ,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施政先务 ,亦是受到河东山西地方官府与广大民众历来重视的农业基本建设。然而 ,有元一代全国水利建设的研究成果却为数甚少 ,山西地区水利建设的有关问题未见专论 ,无所借鉴。为此 ,本文试对这一时期山西地区水利建设的社会背景、自然条件、开渠溉田、水利管理及其主要特点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陕南会馆大多产生于清代中晚期,具有随地形河流走向布局和延伸的显特点。陕南会馆在当时起到了联乡宜、办善举、祭祀神灵、协商商贸和维护自身利益等作用,对近代陕南区域城镇的建筑、经济、人口和区域化等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重点探讨了清代洮河流域水利利用及工程建设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清代前中期与后期在水利工程建设规模、数量、灌田面积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别。前中期因政局因素更多表现为大规模与政府主导性,成果较辉煌;后期因政局动乱与民族问题而表现为兴建工程少、泉水灌溉等小规模水利设施兴起、原有水渠部分淤塞等。同时对清代本区的水利利用工具水车与水磨使用情况进行了探讨,认为水利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政府的重视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3.
宋至清闽粤赣边的交通及其经济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江在古代曾经是闽粤赣边区的经济动脉。本文对宋代至晚清这一段时间里,以韩江流域为中心的闽粤赣边区的交通情况、经济联系与分工、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以及贸易中心的南移的历史作了描述,并讨论其发展趋势。以期为这一地域经济区的重建,提供一种历史的参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长江中游和四川盆地史前城址群的筑城年代、建城选址、城址形制、城垣壕沟、建筑技术等方面的论述,并结合两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交流情况,从而探讨两地区史前城址的渊源问题。这对研究两地区文化的传播和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而使其农田水利问题异常突出,本文从水利纠纷视角入手对晚清时期湖北的农田水利政策及其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认为晚清时期湖北水利纠纷不能有效得到解决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这直接影响到当时中国的水利工程和水利建设,影响到中国的农业生产,而官督民修这种传统水利兴修工程方式也不是最好的方式。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考察,发现其中的问题,提出一些关于水利建设方面的建议,这对于当今中国的水利建设或许有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清代到民国年间滹沱河上游各县的部分村落,为利用滹沱河及其支流水源,以村际合作为主要方式,共同投资、投工,开挖了部分渠道,为使灌溉过程中能够体现公平公正,他们相互协商,并依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较为全面的用水规则。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人为等原因,不免发生诸多纠纷,甚至发生械斗,诉诸官方,严重影响了村落之间的关系和地方秩序。导致用水纷争不断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源,与水资源公共特性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改革我国现行行业协会管理体制是理顺政会关系、营造行业协会健康的发展环境的必要条件。本文以政会关系理顺为行业协会管理体制改革起因,从法律角度介绍了我国行业协会管理体制的形成过程,然后结合中国实践分析了我国行业协会管理体制在操作层面存在的弊端,并以比较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地方在行业协会管理体制三种典型的模式创新。最后,笔者研究了我国行业协会管理体制的未来趋势,为未来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8.
木排是我国南方山区的传统水路运输工具,清江放排是湖北清江流域部分民众将自山林砍伐的木材扎成木排向下游放送的木材运输方式,是已经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采用"口述历史"的田野调查方法,对清江放排过程中的禁忌、神灵崇拜和行排祭祀等信仰文化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前正在修建中的大理-丽江铁路中下段沿线大理市和鹤庆县,自古就有"文献名邦"之称.两地作为南诏、大理两大古代地方民族政权历时500余年的腹心地带,从资源挖掘和保护的角度切入,探讨大丽铁路中下段沿线地方民族古籍文献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相关问题,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