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典型形象塑造关系着现实主义文学的生命,因此,一切中外现实主义作家、理论家莫不重视典型问题。然而,对于典型的理解和阐释又不尽相同。从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师承关系的柳青和陈忠实的创作来看,在典型问题的理解和表现上就存在着明显差异。柳青崇尚用"理想化"手法塑造能体现"时代特征"、具有教育意义的"英雄形象";陈忠实尽管受柳青的影响,但并不主张塑造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而是突破那种主要根据人物的阶级属性来塑造形象的模式,充分描写和揭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努力塑造复杂、多样的艺术形象,显示了持久的生命力。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塑造更符合现实主义典型塑造的艺术标准,从而实现了对柳青的从模仿到超越。  相似文献   

2.
19世纪英国典型的社会问题就是女性问题,特别是她们的婚姻问题,婚姻是女性价值的一种体现。这个时期的文学潮流是以批判现实主义为主导,批判现实主义揭示了金钱对人性的负面影响。这个时期最具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除了狄更斯.同时还出现了大批杰出的女性作家,她们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恋爱和婚姻的理解和看法。最主要的两位女性作家是《傲慢与偏见》的作者简·奥斯丁和《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丽·勃朗特,这两部经典巨著都是通过主人公的爱情和婚姻,毫不留情的揭露和抨击了现存社会的不公平、腐败和痛苦,以此来讽刺资产阶级丑恶的一面。本文旨在通过《傲慢与偏见》和《呼啸山庄》这两部作品来分析这两位作家婚姻观的相同与不同。  相似文献   

3.
审视近二十年来的中国小说创作,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艺术典型的弱化和缺失.具体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弱化与小说公共空间的萎缩;人物塑造的平面化与价值维度的消解;读者接受史与文学讲授的隐性断裂.重提艺术典型,并非又绕回到传统现实主义的典型话语中去,要作家去恪守创作陈规,而是着眼于当下文学中写人不足的倾向,通过对中国小说近二十年来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整体现照,探讨由艺术典型的弱化与缺失所引发的一因多果的问题,诸如与此相关的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衰退、文学阅读的式微、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浮泛化等相关现象,强调重视这一问题对中国文学未来的发展所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柳青的《创业史》是十七年时期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收获,在读书界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作品表现了柳青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凸显了底层群众的生存风貌和奋斗精神;尤其是塑造了一位从底层社会奋斗出来的具有公德意识的主人公,他愿意在生存斗争中抛弃旧我,创造新我,为底层群众的生活负责,成为探索新的生活方式的勇士.这对今天的底层写作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以来,外国文学史教材作家作品遴选主要有两大趋势:一是作家作品 经典地位的确立不再完全取决于其社会意义和思想价值,文学自身的规律不断受到重视,即 从政治标准转向了艺术标准;二是不再奉现实主义原则为圭臬,现代主义作品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6.
七月派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创造性实践,他们坚持"思想力和艺术力的统一",认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力量来自于作家"突入"生活的程度和"搏击"生活的力度.七月派作家坚守和实践的是胡风的主体性现实主义文学观,他们的艺术思维轴心在于作家主观一方,这种客观与主观、思想与艺术的新型协调关系,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现实主义审美方式,铸就了独特和卓越的流派风格,也决定了七月派在现代文学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和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莱蒙托夫是十九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逝世已经140周年了。但是他的代表作品长篇小说《当代英雄》却以其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和高度的艺术技巧至今仍具有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皮却林是这部作品的主人公。在如何分析和评价这个艺术典型的问题上,确曾存在着针锋相对的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他是“极端个人主义者”。必须“揭露他行为的卑鄙,玩弄女性的骗术,自我分析的虚伪性”。(《论毕乔林形象的个人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8.
在瞿秋白的译作中,所占比重最大、选择资料最全面、涉及面最广泛的是高尔基的作品。对于1930年前后的中国左翼文坛而言,高尔基及其作品的典范性对中国革命作家和革命文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作为一个文学家,高尔基的精神和作品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文学本身:高尔基成为无产阶级作家的理想化身,其作品被视为现实主义文学的最佳范本。从范本译介、思想解读、文论阐释三个方面,瞿秋白介绍了高尔基的艺术成就与艺术思想,阐发了革命作家的典型特征,探讨了普罗现实主义文学观,强化了普罗现实主义文学是适合中国左翼文学的发展范式,为中国左翼文学的理论建设和创作提供了最完备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路遥继承了从赵树理到柳青的文学传统,对现实主义研究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分析路遥现实主义的美感来源,归纳出路遥现实主义具有的三大审美价值:通过构建真实的"现实生活"确立小说的审美之基,提高农民审美话语在当代审美结构中的地位,塑造肯定农村劳动的审美文化。除此之外,路遥现实主义审美精神还包含了他对劳动的审美矛盾心理,我们据此讨论了当代审美共同体的构建问题。最后展望了如何继承和发展路遥的现实主义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0.
陆文夫小说的当代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为文学的当代性就是文学反映当代生活的同义语,自然属于皮相之见。然而,我们也很难设想:作家的创造离开了对于当代生活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矛盾的思考与概括,还有何当代性可言。当代性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对生活的艺术综合和深度把握的基础之上。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陆文夫的作品体现了鲜明的当代性,在于作家能够站到时  相似文献   

11.
何为“柳青经验”,我以为从文学创作的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来观照,要点有三。一是文学与革命的结合,二是文学与生活的结合,三是人物塑造上的独特的典型化方法。三点集其根本,互为鼎立,构成独特的“柳青经验”。文学与革命的结合是“柳青经验”之魂。作家首先成其为具有高度党性原则的“革命人”。然后才能作出为之服务的“革命人”。鲁迅先生对此是极为重视的,他认为:“革命文学家,至少是必须和革命共同着生命,或深切地感受着革命的脉搏。”他强调了“至少”,那么至多呢,在我看来就是倾身倾力于革命了。的确,纵观柳青四十二年的创作,其作品量并不很多,然而他却极孚众望,读者群诵,其秘诀就在于“至少”以达到至多。  相似文献   

12.
文学观,体现了作家自身对文学认知的基本观念,深刻影响其创作审美价值的取向。由于文学观的不同,两类“右派”叙事作品在艺术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两类右派叙事作品文学观的比较,其实质仍然反映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而虚构是建立文学与现实联系的唯一手段。正是由于作家从小说的虚构本质出发,在充分想象的空间里对人的存在境遇给予热切的关注,才使作品达到了较高的艺术真实。由虚构到真实,这是艺术文本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安东尼·特罗洛普是19世纪英国最多产最具影响力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代表作《首相》揭示了社会、两性和家庭等多重主题.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发现:一方面,男权文化使女主人公格兰科拉太太不得不将自我追求与这一特定文化之间的矛盾内化,并逐渐产生越来越多精神上的压抑与矛盾;另一方面,受到当时涪大的女权运动影响,格兰科拉太太身上也体现出强烈的独立精神和人格特征,特罗洛普赋予这个人物以两重性.同时,通过描述生活在父权社会中的格兰科拉太太从妥协到反抗、再从反抗到离场的人生旅程,为我们解读19世纪女性和社会关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从中我们可以感知作家对女性生存境遇的同情,这也正是作品的可贵之处.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三四年,在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确定为苏联文学的创作方法.从此之后,围绕着这个问题,就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例如,西方某些人就扬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斯大林制定的模式,认为这种纯属个别人物主观臆造的东西,同文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是格格不入的;在苏联,也有人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叫做"斯大林的公式".其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既不是斯大林制定的模式,也不是其他个别人物的主观臆造.和文学史上任何一种创作方法一样,它也是适应一定的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劳伦斯作为处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交叉点上的作家,无论对艺术、人生、社会的理解都有不少独到之处.解读劳伦斯作品中的男性主题,对于鉴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写人是叙事文学创作的核心,人物是叙事作家成就的标志。本文选取叙事文本中特殊人物类型———与其创作者性别相异的人物为研究对象,剖析叙事文本中异性人物的特殊审美品格,以期探索文学创作活动中作家心理世界的奥秘。补偿心理与情感显现作为叙事文本的重要人物,众多的与作家同性别者可被确定为作家的自传性人物或包含作家深刻的理性思考印记的人物,这一方面源于作家对于现实与人性深切的自我体验,另一方面源于作家独特审美力与表现力的艺术延伸,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家大都是文学世界的“同性恋者”。但也有一些“异性恋”的文学事…  相似文献   

17.
杰克·伦敦作品中的兽性意识和超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自然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是美国进步文学的杰出代表,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崇拜超人,且自称为超人。其作品塑造了一系列的超人形象,充满着为生活而斗争的超人思想,小说《海狼》里的主人公赖生是他的作品中写得比较完美的超人式的人物。本文通过对《海狼》及其有关作品的分析,揭示了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超人思想和强烈的兽性意识,并分析了它们产生的背景及思想渊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作品蕴含的传统和现代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戏剧长演不衰,除其较高的社会价值之外,还在于独具的艺术特质。表现在:物像的象征性,即运用象征这种古老的表现手法反映社会,揭示人物心理;风格的怪诞性,即运用善恶同体、反位颠倒等方法揭示社会,形成怪诞现实主义戏剧;心灵的内化性,即探求人的深层心理,形成心理现实主义戏剧。这些艺术特质的获得,是艺术创作规律作用的结果,直接受现代主义文学影响。  相似文献   

19.
借助杰姆逊.弗雷德里克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框架,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分别看作市场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跨国资本主义在文学上的相应表现,分析各个时期各种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分析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展现了真实的社会,现代主义文学揭示了人物内心的隐秘,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为既解构又建构。  相似文献   

20.
安文江“文革”题材作品真诚地解剖历史,解剖自我,把心交给读者,得到社会的肯定与支持,实现了真诚与理解的双向交流。他的创作真诚来自现实主义文学观念、艺术勇气、使命意识以及对读者“期待视野”的重视。他的这类作品有鲜明的自我色彩,但还有待在多侧面、多层次、多线条展示事件、人物上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