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吐蕃节度使考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吐蕃为了对唐与周边部族作战,将其本部的军事部落联盟组织与唐代的节度使制度相结合,在唐蕃冲突地区设置了五道节度大使,专事该地区的军事、民政及对唐及周边部族的外交等事务.吐蕃五道节度大使的前后名称及其内部建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先后改为"吐蕃东境五道节度使"、"吐蕃东鄙五道节度使",下设五"道"节度使,诸"道"节度使下,又设若干小节度使.该制度为吐蕃在唐蕃冲突中取得优势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唐德宗即位初期,唐朝依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德宗为腾出手来处理国内战乱创伤和对付骄横不臣的藩镇,对吐蕃采取了以和为贵的政策,主动修好唐蕃关系。然而,在唐朝平定泾原兵变过程中,吐蕃借口唐廷没有兑现诺言,于贞元二年重新挑起战争。贞元三年,吐蕃在平凉会盟中又截杀唐朝与盟人员,这标志着德宗和蕃政策的彻底破产,吐蕃开始大举进攻唐之腹地关陇地区。在此背景下,唐廷采纳宰相李泌的策略,不仅采取正确的抵抗方式和与御边措施,而且还利用西南战场来牵制吐蕃力量。经多年惨淡经营,京都防御体系进一步完善,致使吐蕃不能像先前一样动辄长驱直入,直接威胁长安了。  相似文献   

3.
军事占领区制是吐蕃王朝向外扩张过程中形成的一项重要制度,它为吐蕃在与周边势力的冲突中取得优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相关史料,针对唐代吐蕃东道节度使建制的几个问题进行了细部考察,重新考量了东道节度使的设置时间,并指出故洪节度使应属于吐蕃南道节度使管辖而非东道,以及东道节度使的辖区理应不包括吐蕃北道的范围,所谓吐蕃"五道节度使"仍由五道构成,不可省之为三道。  相似文献   

4.
有唐一代,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前期实行以政治控制为主的都护府、都督府体制,后期转变成为以军事控制为主的军城节度使体制。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朝廷势力的下降以及边疆形势的变化:吐蕃崛起、后突厥政权的建立、东北各族的反抗,使得边疆地区的驻军大增,节度使体制建立起来,都护府、都督府以及羁縻府州都被纳入到节度使的体制当中。  相似文献   

5.
榆林窟第25窟壁画完成于吐蕃统治河陇时期,该壁画藏文题记中的shangshevi实际是汉文“尚书”的音译,是指总制河陇地区的吐蕃东道节度使。该壁画藏文题记提到的曹姓(dzevu)开窟人在吐蕃统治时期不可能担任僧政一职。  相似文献   

6.
公元794年,南诏北击吐蕃并夺取滇西北铁桥地区,吐蕃势力由此退到金沙江以北.铁桥之战使原迁徙到滇西北地区的吐蕃移民北移,战后南诏又采取强制手段将一些民族部落迁出、迁入滇西北地区,使这一地区民族分布出现了重大变化.与滇西北一样,在唐代,整个藏彝走廊南端的民族迁徙活动的主要原因是唐、吐蕃、南诏长期的政治、军事角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敦煌汉藏文文献及其他藏文文献,讨论了“mdo gams”(朵甘思)和“中节度”的关系以及雅莫塘节度使和河州节度使的关系问题。本文认为,吐蕃在军事占领区设置了“五道”,其中的“中道”即朵甘思道(mdogams kyI khams);雅莫塘节度使即河州节度使,并据此最终认为,吐蕃极盛时期的疆域仅由吐蕃本土和“bdeblon khams chenpo”两部分构成,“mdok hams”地区乃“bdeblon khams chen po”五道之一的“中道”(dbus kyI khams chen po)。  相似文献   

8.
唐代的原州“通衢”关陇,与其西边的“七关”构筑成一个有效的军事防御系统。安史之乱后。原州城沦陷于吐蕃并遭到废弃。代宗、德宗、宪宗朝宰相元载、杨炎以及泾原节度使王潜数次提出重筑原州城的建议,但均因唐廷态度消极而最终未果。原州城的数次“建废”争议,实质上反映了唐廷在安史之乱以后奉行的保守性消极边疆防御策略,轻视城防、堡垒性作战等传统边防策略,以及“安内”优先于“攘外”的主导性战略思维。  相似文献   

9.
明后期至清前期,渭北水利就"引泾"还是"拒泾"有长期争议。由于郑白渠引泾水利辉煌悠久的历史,"引泾"主张在明后期占据主流;自袁化中"拒泾论"提出后,逐渐获得认可,并最终在清乾隆二年朝廷作出"断泾疏泉"裁定。虽然争议中不乏地方利益的博弈,但裁定更多是环境、技术、制度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几本有影响的中国古代史教材和专著,把唐德宗建中时期在长安附近由泾原士兵发动的一次军士事变,称为“泾原兵变”、“泾原镇兵哗变”或“(讠华)变”。更早一些的教材,有的还把它当作藩镇斗争的表现。这次事变,不属于藩镇斗争之列,是不言自明的,因为泾原之师并非“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而又不服从唐朝政府调遣的、独霸一方的势力,所以说不上是什么藩镇斗争。作为一次兵变看待,亦非事件的实质。本文拟就此问题略抒管见,请同仁赐教。 安史乱后,唐王朝力量逐渐衰落,那些“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的方镇,纷纷割据。先是成德、魏博、卢龙的“河朔三镇”专横跋扈,不用唐王朝法令,“官爵、甲兵、租赋、刑杀皆自专之”,继而其他地方的藩镇,也起而效尤,他们根据各自的利害得失,或者联合反抗唐王室,或者彼此拚-斗不休。在藩镇割据、兵连祸结的情况下,人民的苦难加深了,阶级矛盾更加尖锐起来,德宗时期泾原军士发动的事变,就是在这一形势下发生的。  相似文献   

11.
章仇兼琼,唐中期任剑南节度使,在四川八年,政绩较著。他较好地处理了与吐蕃、南诏的关系,他大力兴建水利,他与知识分子关系也不错,后世蜀人很怀念他。但正史却不为之立传。本文扒梳有关史料对其生平事迹略加考述以为补阙。  相似文献   

12.
吐蕃与西夏党项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关系,其远祖同属于羌族,唐时,吐蕃浸盛,威逼党项族内迁,唐未,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战争,人民逃离,土地荒芜,牧场废弃,吐蕃王朝逐渐瓦解;居于河陇地区的吐蕃部落“部族衰散”,“自仪(甘肃华亭县)、渭(甘肃平凉县)、泾(甘肃泾川县北)、原(甘肃镇原县)、环(陕西环县)、庆(甘肃庆阳县)及镇戎(宁夏固原)、秦州(甘肃天水)暨于灵(宁夏灵武县西南)、夏(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皆有之”,被吐蕃长期征服和奴役的党项族慢慢得以复苏。宋初,经一百多年的休养生息,散居在河湟地区的吐蕃诸部,逐渐形成了以确厮囉为首的吐蕃政权。河湟地区作为宋与西夏之间的要冲,西夏得河湟,则宋处于辽、西夏、吐蕃的三面包围之中;宋得确氏,则从两方“胁制河西”。而确厮囉政权从一开始就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宋,成为西夏南下的一大障碍。本文仅就北宋时期西蕃与西夏的关系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公元七五一年和七五四年,即唐玄宗天宝十载和十三载,李唐王朝曾两次出兵云南,讨伐洱海地区的南诏阁罗凤政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西洱河战争。 唐王朝在西洱河战争中被南诏打败,损兵二十万,初唐百余年间对云南的惨淡经营付之东流。由于南诏叛唐而附吐蕃,唐朝以云南牵制吐蕃的战略被打破了。战后不久,安史之乱起,唐朝边军调入内地,南诏和吐蕃乘机攻唐,河西、陇右大片土地被吐蕃占领,大渡河以南地(唐巂州、南宁州和姚州三都督府,相当于今云南全省及四川的西昌、凉山地区)全为南诏所据。  相似文献   

14.
从王铎死因看晚唐藩镇之祸及落第士人的心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和四年 ,新任义昌节度使王铎在赴任途中 ,被魏博节度使乐彦祯之子从训劫杀。这一事件是唐王朝在面临崩溃之际 ,中央政府与藩镇之间 ,以及朝中权贵与广大寒门士子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文章试图从王铎死因入手 ,对晚唐的藩镇之祸及广大落第士人的心态进行简要的剖析 ,以此证明这一事件在晚唐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公元793年(唐贞元九年),南诏异牟寻三道遣使入唐,其后南诏与唐、吐蕃关系出现历史性的重大变化。汉文史志《新唐书》、《云南志》等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虽有记载,其材料也极有价值,但明显存在一些舛误,所记三道遣使中的几个基本问题的内容也相互抵牾。分析相关史志所记及三方当时的情况与关系,可见:向唐中央政府及唐德宗提出背蕃归唐的要求与条件,是南诏三道遣使的重要目的之一;此次重大行动时间的确定,则与南诏、唐、吐蕃三方情况的变化及关系互动有关。  相似文献   

16.
唐蕃在洱海地区的争夺与越析诏的兴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越析诏诏主及主要居住者为磨些人(今纳西族的先民)。磨些部落7世纪中期进入今云南宾川一带,652年后建立越析诏。建诏之后的一段时间中,越析诏能处理好与唐蕃两大力量的关系,在唐蕃争夺洱海地区的复杂多变形势下生存发展。之后,随着吐蕃势力在洱海地区的深入,越析诏与唐王朝关系出现变化,与吐蕃关系则较为密切。失去唐王朝的信任与支持后,越析诏被善于利用唐蕃矛盾并得到唐王朝支持的南诏于8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吞并。  相似文献   

17.
唐王朝与吐蕃的关系,自初唐吐蕃兴起,其势力发展至松(四川松潘)、茂(四川茂县)边境,双方处于时和时战状态。从开元末起,战争频起,特别经过天宝年间洱海区域战争后,南诏臣属于吐蕃,攻占了嶲州。吐蕃却屡攻陇右,乃至黎、雅(四川雅  相似文献   

18.
《新五代史·李仁福传》云: “李仁福,不知其世家。当唐僖宗时,有拓跋思敬者,为夏州偏将,后以破黄巢功,赐姓李氏拜夏州节度使。” 《旧五代史·李仁福传》云: “李仁福,世为夏州牙将,本拓跋氏之族也。唐乾符中,有拓跋思恭,为夏州节度使,广明之乱,唐僖宗在蜀,诏以思恭为京城西北收复都统,预破黄巢有功,僖宗赐姓,故仁福亦以李为氏”。 二史所载,同一人一事,然欧史作“拓跋思敬”,薛史作“拓跋思恭”,这是什么原  相似文献   

19.
达赖和班禅     
达赖和班禅是17世纪以后,由中国历届中央政府所册封的藏传佛教领袖。除十四世达赖外,历辈达赖和班禅,对于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都做出了杰出贡献。 一、历辈达赖和班禅,都经过中央政府册封而确立 公元7世纪,佛教由唐王朝和尼泊尔传入西藏(时称吐蕃),到10世纪末,佛教战胜本教,取得了独尊的地位,但已具有浓厚的西藏地方特点和民族特点,形成了喇嘛教,即藏传佛教。  相似文献   

20.
藩镇节度使——唐军事变革的产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学者从政治、经济、阶级、兵役制度等多个角度对唐藩镇节度使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而从唐军事战备变革的角度来看,藩镇节度使则是军事进攻战略向军事防御战略变革的产物。藩镇节度使掌握地方兵权,是出于对游牧民族骑兵飘忽不定地袭扰进行战略防御的需要;藩镇节度使掌握地方财政大权,是减轻中央财政压力,解决边防驻军后勤供应的需要;藩镇节度使拥有地方行政权,是更有效地执行军事防御战略任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