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黄色墙纸>中的主人公"我"与<一小时故事>中的主人公马拉德太太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她们都是她们所处时代的产物;她们都是男权文化中受压抑的女性,但她们的觉醒都是无意识的觉醒,她们的反叛也是无意识的反叛;她们都走向了相同的结局--终于自由了.  相似文献   

2.
用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解读19世纪末美国女权主义作家夏洛蒂·泊金斯·吉尔曼的《黄色墙纸》,探讨白人中产阶级的女权主义者在反抗父权制社会和消解父权制美学的同时建构白人文化帝国的过程.揭示《黄色墙纸》的后殖民女性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3.
用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解读19世纪末美国女权主义作家夏洛蒂.泊金斯.吉尔曼的《黄色墙纸,》探讨白人中产阶级的女权主义者在反抗父权制社会和消解父权制美学的同时建构白人文化帝国的过程。揭示《黄色墙纸》的后殖民女性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4.
夏洛特·吉尔曼的《黄色墙纸》作为女性批评家重新挖掘的早期女权主义文本,一直以来在文本的意识形态价值和意义上存在着诸多争议。从叙事心理学角度探讨《黄色墙纸》中形成性别刻板形象的原因是性别角色期待的不同,而自我叙事的策略对女主人公疯癫的意识形态意义解读具有更切实的价值,填补了女权主义解读方式的空白。  相似文献   

5.
《丹尼尔·德隆达》是乔治.艾略特的最后一部小说,其以格温多琳为代表的女性人物的成功塑造得到了评论界的一致称赞。艾略特通过真实的描述,阐述了初步具有女性意识的现代女性在主观精神世界里是如何经过痛苦的自我解剖,逐步完成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从女性主义与心理学两个角度,对小说中主要女性人物身上所具有的群体双重象征意义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得出她们在女性自我身份和完整人格方面的追寻至今仍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从而解释了《丹尼尔》为何具有跨越时代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黄色墙纸》中,叙事者“我”对约翰、詹妮与黄色墙纸背后的女人(们)的态度的演变,深藏着其对父权社会制度所持观念的改变。基于这种改变,叙事者“我”的女性意识不断觉醒,并试图打破男权统治,以最终获得疯癫式的自由。  相似文献   

7.
在明治末年、大正初期的日本社会,活跃着一批不畏世俗、勇于抗争的女性,她们创建女性团体——"青鞜社",发行女性文学杂志《青鞜》,用笔书写自己的心理欲求,表达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反抗精神,奠定了日本第一波女性解放运动的基础。她们的文学作品尽管不够成熟,但与同时代的男性作品不同,多表现女性的不满与抗争,是了解日本近代社会、研究日本近代文学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英国黑人移民女作家扎迪·史密斯在其作品中一直关注女性移民的生存境况。《白牙》是史密斯关注第三世界女性移民的典型范例。少数族裔女性移民的民族、肤色、出生地和宗教信仰增加了她们在白人主流社会建构种族身份和民族身份的困难程度。从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视角研究《白牙》,探讨第三世界少数族裔女性移民在西方主流社会的文化身份重建主题,揭示史密斯对多元文化和谐社会的提倡。  相似文献   

9.
在<红楼梦>和<红字>这两部世界经典名著中,作者分别塑造出了具有自主意识和叛逆精神的女性形象,她们坚强的个性、独立自我的精神使她们有勇气与男权社会对抗,捍卫自己的爱情,赞美了她们的女性自觉意识和争取自我权利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王莉 《南都学坛》2013,33(3):66-67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描绘出了一个缤纷动人的女性世界,这些女性多才、情、色兼备,既具有超凡能力、拥有自己的意志,又保持着独立人格。蒲松龄尊重、欣赏女性,对她们身为女人的不幸给予了无限的同情和怜惜,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女性面临的诸多问题持同情、体谅、关心之情;二是在爱情小说中持"男女平等"的爱情观;三是女性广泛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有的居于主导地位。体现了一位进步思想者对封建时代女性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文学史中,冰心与张爱玲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是"淑女"和"俗女"的对照,虽泾渭分明,却都基于作者自身的人生体验和对世间百态的洞察。她们殊途同归,奠定了现代意义上女性写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先秦女性社会地位研究》一书,从“学术反思”的视域对先秦女性社会地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先秦女性社会地位是历史上形成的,是各种文化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部落社会到文明社会初期,正是这些文化要素促成了两性社会地位的逐步分化。进入文明成熟期后,男性主导的社会通过各种制度性文化规范巩固了两性社会地位的分化。在这些文化规范制约下,女性已经认同了男性社会所赋予她的性别角色。该项研究具有突出的问题意识,其结论及研究方法对当前性别社会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当代女性陶艺开始逐步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当代女性陶艺缘起于80年代的思想解放和90年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并具有自身独有的艺术表达视角。当代女性陶艺具有强烈的女性生命体验,注重身体的向内审视;注重从女性日常生活体验出发,倾诉传统父权社会下被压抑的女性感受;注重将生命之美与自身感受结合起来,在作品中表达出丰富细腻的情感。  相似文献   

14.
当前电视相亲节目分别从女审男的对视格局、女嘉宾主动大胆的表达、女性形象的多元化三个方面为我们打造了一幅新型的性别关系图景--"女性当道".然而,最终决定权的男性归属、女性言语中表现出的对男 性的依附、非常规形象女性相亲的低成功率却说明这依然是个"男权当道"的社会.究其实,一方面相亲节目偏重于娱乐性使其有意打造"女性当道...  相似文献   

15.
在屠格涅夫的笔下,塑造了大量具有坚定意志、执着追求爱情理想的女性形象和性格懦弱、意志薄弱的男性群像,形成了两个不对等的两性世界。这表明作者对男性社会整体上的失望,同时也是对那些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任务的贵族知识分子做出的最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女性要求解放的声音历来置于民族国家构建的语境之中,这是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一大特征,辛亥革命时期大量涌现的女性报刊记载了这一特征。潜藏在这一特征背后的,则是按照男性的观点来塑造新女性。在男权社会,女性声音是无法逃脱男性的影响的,而辛亥革命时期的男权社会,通过缔造"母性"和"救亡"两个神话来形塑当时的知识女性,亦影响着其时的女性解放思想以及女性报刊的集体发声。女性的声音自然地融入民族国家构建的话语之中,也带来了一个巨大意义,那就是为中国女性奠定了其作为"社会人"的意义。但女性报刊终究未能创立自己的公共话语空间,这也说明了女性解放道路的艰难。女性报刊要成为真正的"女性声音",知识女性就应该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用自己的话语模式发声。  相似文献   

17.
作为都市文化背景下的现代女性画家,要用女性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观察社会,思考自然世界;根据自身的学养和 审美情趣特性,融合中西绘画传统中适合于表现自身特点的部分,探索一条在意境上仍保持传统绘画的那种诗意般的境界;在 色彩和构图方面注重个人对生活的主观感受和画面构成关系。  相似文献   

18.
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以描写知识阶层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为主要内容,并塑造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理想女性形象。这些完美的佳人,不但容貌美丽,性情温柔贤淑,而且才智、胆识过人,对爱情和婚姻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可以说,佳人形象是封建社会后期女性美的高峰,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女性形象美学风貌的转型。  相似文献   

19.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女性人物默默实行以爱和同情为主题的生存美学,这是对男权社会所提倡的规训模式的挑战。小说中的女性人物逾越男权社会所制定的审美规范,在同情和爱中发现人生的"诗性美"。这种生存美学是一种自我实践的生活艺术,也是一种以自我道德和实践为核心的伦理学。具有包容性的"女人腔"试图消解和摧毁父权制度下以二元对立为中心的权利话语,同时体现了女性审美快感和自由,也体现了女性生存美学的要义。  相似文献   

20.
丁玲的创作,就是通过对女性心路的言说来书写自己的情感之路.不管是早期的"激情言说",还是后期的"默默倾诉",都是她的女性意识在社会挤压之下的情感流露.本文就是从丁玲女性情感的曲折发展对她文本中的女性化写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