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9 毫秒
1.
一词多义现象是语言研究的热点之一,隐喻和转喻是语义扩展的重方式。从认知角度看,隐喻思维和转喻思维也存在交叉,即转喻一隐喻连续统现象。在这一现象中,隐喻的关键在于相似性,转喻的特征在于相关性或临近性,转喻通常作为隐喻的基础存在。以词汇“花”为例进行认知思维分析,是探讨词汇语义衍生过程与认知思维的重切入口,也为探讨隐喻与转喻相互作用提供案例。  相似文献   

2.
杨瑜 《琼州学院学报》2012,19(1):106-107
"给力"通过语义隐喻、语义抽象和语义含混三个阶段,形成最终的泛化含义。  相似文献   

3.
胡伟 《北方论丛》2011,(6):58-63
"上"、"下"的语法化经历了语法演变(由动词虚化为补语)和语义演变(由趋向性演变为动相标记)。"上"、"下"语法化的动因包括:人类认知方式及规律;语法位置的变化;语义的泛化;语用推理;汉语双音化趋势与表意精确性的影响。语法化的机制包括:重新分析;类推机制;泛化机制;转喻和隐喻机制;主观化机制。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隐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隐喻的英语词汇教学:要重视基本词汇教学及其隐喻意义;借助隐喻深入讲解多义词,探究其语义关系;通过语境理解隐喻,把握词汇的精确含义。  相似文献   

5.
"还NP呢"的语义特征及语法意义都具有特殊性。"还NP呢"是一种语义丰富并具有特定语用价值的语法形式,能够表达对一定语境中NP所指对象的强烈评价,语气上相应表现为褒扬或贬抑。NP具有异感性和主观性,"还NP呢"具有表义不平衡性,这一结构也反映出隐喻与认知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林云柯 《理论界》2012,(8):124-125
象征社会属于神学阶段,人们凭借对形象的信仰理解世界;寓言社会属于道德伦理阶段,人们在诠释理念之下生存,但是又在试图寻找漏洞:规则既是规定性的又是解释性的;隐喻社会属于意识形态阶段,生存本身的可能性脱离意义被突出出来,只存在对死亡本身的畏惧。现代性社会本身是一个巨大的隐喻,寓言的内爆使得符号只能进行自我指涉。  相似文献   

7.
从语义角度看,“从”介引的事件角色,其语义范畴由空间域隐喻映射到时间、数量、状态、来源。依据等认知域;“从+X”对句中动词具有选择性,与其组配的动词只能是位移动词,不能是非位移动词;在“NP1+从+X+VP+NP2”句式中,“从+X”与NPI、NP2和VP的复杂语义关系是影响该句式理解的主要因素。从语用角度看,“从+X”具有话题功能、衔接功能、限定功能。  相似文献   

8.
《东岳论丛》2018,(4):134-141
雅各布森从失语症的研究中得出了隐喻与转喻的两极图式,这个超出语言符号本身的图式被拉康继承并建构到其能指链的运作方式之中。因为拉康改写索绪尔的符号算式之后需要重建意义产生的方式,转喻与隐喻问题就成为他整合语言学和精神分析的关键所在。在此过程中,拉康确立了转喻对隐喻的优先性,并重新阐释了弗洛伊德的"移置"和"凝缩"概念。转喻与隐喻理论为拉康的精神分析提供了基石,成为他解释一系列精神分析现象的有效工具。本文通过对转喻与隐喻问题的阐发,揭示了拉康理论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9.
黄华新  刘星 《浙江社会科学》2015,(4):110-114,159
混杂隐喻是备受争议的语言现象。本文基于现代汉语包含"人生"隐喻的语料,考察了混杂隐喻在现代汉语隐喻语言中存在的普遍性,并在接入语义学理论框架下,探讨喻体词汇概念所接入的认知模式在始源域层面和目标域层面的语义冲突和统一,阐释了混杂隐喻"混而不杂"的语义连贯机制,指出混杂隐喻的语义"混杂"仅表现在基本认知模式层面,次级认知模式间的统一是混杂隐喻获得语义连贯的核心机制。  相似文献   

10.
李铁秀 《北方论丛》2001,1(5):49-53
“阔”是鲁迅小说及杂文中经常使用,出现频率很高的属于鲁迅的“个人话语”,是被赋予独特而深刻的文化隐喻和价值象征内涵的语码符号,是对他“眼中所见”的从来如此”的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与“中国的人生”的历史文化“原型”的发见与概括。而“阔”正是建构阿Q性格系统的灵敏之眼,它主宰和决定着阿Q“革命”的原因及其性质,其典型意义在于呈现传统文化历史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型”。  相似文献   

11.
岳好平  匡蔷 《云梦学刊》2011,32(5):135-138
通感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认知客观世界的方式。运用动力意象图式理论,从认知角度分析通感隐喻意义构建过程中的后台认知操作,即通感隐喻意义的构建条件、构建方式及其意义构建的最终结果,可以论证在动力意象图式理论框架下通感隐喻意义解读的可行性,并能揭示通感隐喻背后"带镣而舞"的意象美。  相似文献   

12.
隐喻的意义构建体现了发话人的意图,具有较高的信息性,受到语境的直接影响和支配。在受话人寻求可接受性的推理过程中,隐喻被赋予了与语境相符、与上下文衔接、使语篇连贯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一种新兴的语言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隐喻和转喻及其对词义发展所起的作用.文首先介绍认知语言学理论下的隐喻和转喻及其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提出隐喻和转喻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重要方式,指出词语意义的发展以及义项之间的联系在很大程度是由隐喻、转喻使然,最后,探讨了隐喻、转喻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关于隐喻翻译方法,国外学者已经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Toury、Nida和Kraszewsk三人各自提出了对隐喻翻译的指导原则;国内学者结合国外学者的研究,根据汉语本身的特点,对汉语中隐喻现象的翻译提出自己的方法。汉语隐喻译成英语有以下三种方法:字面直译法、意义对等目标语隐喻寻求法和纯粹的解释性翻译法。  相似文献   

15.
玩笑的恰当使用有助于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形成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玩笑属间接言语,主要表达方式有反语、夸张、双关语、暗喻等。反语是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夸张是有意识的言过其实从而造成谐趣;双关则主要通过语义或语音上的双重性使人在心理上形成悬念并发生突转,达到幽默的效果;暗喻则是含蓄地将一事物同另一事物相比较,需要受话人自己去领会。在开玩笑时运用暗喻可以巧妙地将不协调的事物或概念联结在一起从而带来乖讹的喜剧感受。适当运用各类玩笑表达方式能充分发挥玩笑的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16.
人际语法隐喻作为语法隐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际意义在语气和情态方面的非一致式表达。语言形式不同,则其传达的语言意义也不尽相同。从语用学、社会学、语篇分析等多个维度综合考察人际语法隐喻非常规表达的语言学意义,挖掘其折射出的特殊人际意义,从而探求人际语法隐喻使用的语言学理据。  相似文献   

17.
当今西方修辞文化有关隐喻的一种最新理论主张,不再把隐喻单纯当作语言内部的一种修辞手段,而是把它和人类的认知过程相联系。通过对“相互作用理论”(interactiontheory)和“映射理论”(mappingtheory)的透彻理解,使我们明白隐喻是涉及几个不同领域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喻义联系。由于认知模型(cognitivemodels)的相似性致使不同语言的隐喻会呈现出相似性。然而认识范畴并非固定不变,不同的语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隐喻效果,可见认知模型最终又受文化模型(culturalmodels)的影响,从而使不同文化背景的隐喻产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认知隐喻视角下动物词汇联想意义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汇学习历来是语言学习的重点,词汇不仅有概念意义而且有联想意义。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类认知世界、特别是认识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从认知隐喻的角度探讨了英汉动物词汇联想意义的渊源,归纳总结出动物词汇联想意义主要是动物特性映射、文化背景映射的结果,反映出人类认知是在已有经验域基础上,通过隐喻思维联想范畴化,以新的视角认识事物的过程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取象完全一致,但喻意不尽相同甚至截然不同的"象同意异"现象与取象全然不同,喻意却大致相仿甚至完全一样的"象异意同"现象在先秦诗文中大量存在,成为先秦诗文比兴手法运用的一大特色,文中主要研究探讨形成这一现象的诸多原因、所取得的独特效果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