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逵在《送报伕》中通过第一人称叙述、时空交叉、对比手法等叙事形式来组织事件、塑造人物,传达自己的伦理思想,叙事成为作者向读者传达知识、情感、价值和信仰的一种独特而有力的工具。作品所秉持的并非纯粹的自由叙事伦理学,而是自由叙事伦理与人民伦理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叙事伦理学的角度观照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文本在现代自由伦理叙事中凸显了鲜明的女性生命意识。具体体现在:第一,女性个体生死意识体验及对生命存在意义的反思;第二,灵肉相契的生命感觉追求和爱欲诉说。小说文本对女性生命意识的自由自觉表达在现代女性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自由伦理叙事的范本  相似文献   

3.
柔石小说在左翼文学中具有特殊性。本文从现代叙事伦理的视角出发,指出柔石小说与其他左翼文学的重要区别在于叙事伦理策略的不同,进而分析柔石小说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特性,认为柔石小说叙事听从自我生命的本真感受,关注人的生命深处的呼唤,从而保全了个人话语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也使左翼文学显现出别一风景。  相似文献   

4.
霍桑短篇小说的宗教叙事伦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桑从萨勒姆巫术、圣经传说和新英格兰风物中获取叙事资源与创作题旨,围绕哥特式叙事形成充满悖论色彩的伦理辩难,以欧洲自由主义思想、清教伦理以及超验哲学等在其短篇作品中演绎出当时的基本道德现象,并蕴含着宗教的最终结论。  相似文献   

5.
肖洛霍夫小说中儿童零散化、细节化的叙事过程呈现出多种伦理面相。在以儿童为对象的直接叙事中,无论是孩子们赤子童心建构的自由世界还是孩子们存在的家的快乐世界,都是作者的乌托邦伦理叙事,以儿童这样一个不可靠叙事者的视点来叙述革命的正义与非正义,凸显革命语境之下对生命价值本身的尊重。在以儿童为符号的间接叙事中,作者注重的则是儿童功能化符号化的叙事意义,从儿童与成人的互动中,通过儿童符号的本真叙事表现对成人罪性的救赎,通过儿童符号的苦难叙事反映作者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对家庭伦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基督教伦理对弱者的怜悯。此外,成人在革命正义与象征人类希望的儿童之间的伦理困境中所做出的选择,也体现了肖洛霍夫对生命敬畏的伦理旨趣。  相似文献   

6.
《雪国列车》是一部有叙事伦理深度的科幻影片。该片通过对一个封闭空间中的反面乌托邦的精致设计,在看似寻常的革命叙事的框架下,巧妙传达了对科技与理性、规则与美德、权宜的正当性及其限度、生存与尊严的政治决断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7.
《醒世姻缘传》整部作品都采用果报故事的传统叙事模式,通过这样的表层叙事模式,传达出一个深层的伦理信条,即善恶必受报应。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和认知水平下,对促进人们修善积德,平衡社会心理,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刘震云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亲情伦理叙事、婚姻伦理叙事和门第伦理叙事是其所要着力呈现的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3个维度。上述伦理叙事皆呈现出非常规性的叙事特征。小说中的伦理叙事又暗含着具有作家主体性的叙事伦理,也就是说"无根的无奈与寻根坚守的追问"和"真实的存在与存在的庸俗"这对富有启示性的叙事伦理指向。  相似文献   

9.
叙事伦理无论作为批评方法还是研究范式仍然存在诸多误区,基础性误区在于概念的模糊。从概念谱系角度对叙事伦理所关联的核心概念叙事、伦理、叙事伦理展开梳理,可以为叙事伦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确切的概念体系以及必要的知识学背景。  相似文献   

10.
叙事伦理相对于理性伦理而言,指具体叙事过程文本内部形成的各种伦理关系,它既包括形式安排对作者、叙述人、人物和读者之间伦理关系的影响,也包括文本叙事溢出的不同于时代或作者本人理性伦理的个体伦理.鲁迅小说叙事结构和叙事人称安排充分体现了叙事形式所蕴涵的伦理意蕴,折射出叙述人以及隐含作者的个体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11.
当代小说从政治伦理、精英伦理再到个体伦理的叙事价值的迁移,形成内涵各异的小说话语范式:政治伦理规约下的人民伦理大叙事;精英伦理指向性的启蒙现代性叙事;以个体化、生活化和生命关怀为价值取向的小说叙事伦理。这些变化表明文学在不断地被边缘化、市场化的同时,对外部环境的关注和屈从,将会随着文学自律意识的复苏而逐渐消除,文学将重新疏通整理自身的叙事经纬,构建自身的叙事伦理维度。  相似文献   

12.
身体在叙事中的作用在过去的文论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今天已经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当女性主义的身体叙事被提出以后,当代华语影像文化与身体叙事便存在逻辑意义的关联,身体叙事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生活的主导叙事符号。华语影像中的身体叙事由最初的传统伦理背叛到现今的民族大义冲突,正显示了女性主义身体叙事在传达转型,而这种转型一方面是正好和后现代社会的消费政治相呼应,另一方面是由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逻辑趋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叙事伦理无论作为批评方法还是研究范式,正逐渐受到域内文艺理论界的重视,但在具体使用中却陷入种种误区,原因在于对叙事伦理的概念背景、内涵和批评方法缺少应有的梳理。叙事伦理自古就有,但作为文艺理论研究方法和范式而出现,则是西方结构主义之后伦理转向的结果。现代性的展开是伦理转向以及叙事伦理凸显的基本背景,这也决定了叙事伦理不同于传统伦理道德批评,它可区分为故事伦理和叙述伦理。叙事伦理是一种虚构伦理,遵循虚构世界的逻辑和价值原则,因而,虽受生活理性伦理的启发,但并非其刻板复制或反映,叙事伦理批评是现象学意识批评的本质直观。  相似文献   

14.
论当代河洛文学的性爱叙事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河洛文学的性爱叙事伦理缺乏现代性的个体自由伦理诉求。其性爱叙事不仅直接表现为男人对女人的生理欲望,而且总是被身体的社会学、政治学所覆盖,以福柯所言的“性征”出场,各种意识形态话语嫁接、叠加在性之上,以致最后掩盖其属己存在。当代河洛文学里的性爱没有单独的本体的价值领地,常常沦为生育、金钱、权力、暴力之下“沉重的肉身”。  相似文献   

15.
对于老舍小说创作的叙事伦理,无论是国家伦理、民间伦理还是个体伦理,都可以在满族意识的文化和心理的影响中找到解开问题症结的钥匙。具体表现在:满族意识的压抑性反弹造成了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叙事伦理,满族意识的平民化审视形成了"头朝下"的民间叙事伦理,满族意识的创伤性记忆凸显出关注命运的个体叙事伦理。  相似文献   

16.
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以现代性伦理的叙事为纬语,演绎着现代之后的个体偶在以身体之维去体认和追寻人生意义和生活幸福的可能性。身体面对人民民主伦理的空乏报以冷漠,面对人义论自由伦理感受着沉醉,虽然身体在神义论伦理中受伤地挣扎,却是现代个体真正承负起了生的抉择。  相似文献   

17.
性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典型的疾病意象之一,对性病的关注涉及对妓女生活的想象,而性别文化身份的差异在对妓女的叙事上体现为两种不同的身体叙事方式。男性主体的中心意识使文学创作更多地表现为人民伦理的宏大叙事,体现着“民族一国家”的“大意义”;女性的历史边缘处境使女性书写更多地呈现为自由伦理的私人叙事,作为一种“小意义”而存在着。对于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性病,宏大叙事侧重于把女性身体编织进政治、道德、历史的意义圈,强调女性身体的公共性;私人叙事强调性病之于女性的私人经验,呈现女性身体的私人性。  相似文献   

18.
叙事与伦理结合构成作为批评方法的叙事伦理,其知识合法性基础在于三个方面。首先,伦理是对人类生活应然状态的一种规定,而叙事,尤其是文学叙事(或称虚构叙事)是对生存的一种展示,加深我们对应然生活的理解,这是人类学基础;其次,叙事和伦理都是人的自我确立方式,这是叙事走向伦理的心理学基础;最后,“美是道德的象征”是叙事走向伦理的美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叙事伦理再认识:坚守社会道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我国,自刘小枫提出叙事伦理以降,就掀起一股叙事伦理研究热潮。对叙事伦理的态度有"同盟派"和"敌对派"之分。对叙事伦理的拥护和推广过分夸大了其作用,对叙事伦理的批判和补充有其合理性,但鲜有学者关注叙事伦理可能引发的负面社会影响。因此,在对个体生命感觉和生活尊重的同时,也要提防可能引发的社会道德危机。  相似文献   

20.
武侠电影是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电影类型,它通过独特的叙事策略和艺术手段,对中国传统的道德哲学、伦理观念、宗教信仰以及审美心理等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演绎和阐释,从它刻意营造的影像奇观里传达出的是它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