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玄同、刘半农的"双簧信",确实起到了推动文学革命向前发展的作用,但仅仅是引子。《新青年》同人共同演绎的一系列"双簧戏"的喧闹、新文学阵营在理论和创作上取得的丰硕成果,使林纾有些沉不住气。《国故》的创刊,又使林纾以为有了同盟军,从而促成了林纾的反击。于是,新旧思潮的激战真正开始,新文学思潮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初步扫除了阻碍新文学发展的障碍,加速了文学革命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罗书华 《社会科学》2012,(3):166-173
长期以来中国散文学都是以文道、义法为主流,这从根本上规定了散文学的发展方向,限制了审美论的发展。林纾虽然以古文的衣钵继承人自居,但并没有坚守"文道""义法"传统,而是以情性为散文之本,这就使他在散文审美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其中,"意境"、"情韵"与"神味"三说最具代表性,突出地体现了林纾散文学的诗性特质。它们的出现为散文学增添了一抹新的色彩,也为近现代散文学的发展打开了一条新的通道。散文学领域里提出"意境"、"情韵"、"神味"诸说,对于源于诗国的这些美学范畴,也是一种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快速烧开水     
双面打印小技巧打开文档,依次点击"文件→打印",在打开对话框中的"人工双面打印"(或称手动双面打印)选项前打上勾,点击"确定"后,打印机开始打印文件的奇数页,同时会弹出一个"请将送纸器中已打印好一面的纸取出并将其放回送纸器中,然后按下‘确定',继续打印"的提示框.按照提示,将纸取出翻面按顺序放回送纸器中,点击"确定".此时Word就会自动开始打印偶数页.在下载工具中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6,(7):102-106
黄庭坚晚年的诗风由早年的奇崛生硬变为平淡而山高水深。他是如何实现这种风格转变的,其创作思想的变革又是什么?至今未有合理的解读。事实上,北宋绍圣后,黄庭坚援书入诗,采用书法中"为画满纸"的方法创作。"为画满纸"意含"不齐之齐"、"意脉贯注"、"纵横有象"三法,此三法可纠正其绍圣前诗歌雕琢生硬、笔意断裂、迟钝腐陋等弊病。黄庭坚晚年诗歌的"为画满纸",矫正了白居易、李白、苏轼、张耒等诗歌章法结构率意单一的弊病。南宋后,杨万里、刘克庄、方回、元好问、赵孟瞓等晚年的诗歌创作,都延用了黄庭坚的"为画满纸"法,来纠正自身早年集古诗所致生硬雕琢之弊。  相似文献   

5.
翻译视域下的林纾现象——兼论林纾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时期的翻译家林纾开创了外国小说评介的先河,但其译作不尽完美,受到了鲁迅、刘半农等人的批评,钱锺书也撰文指出林纾的翻译是讹译的代表.正因为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后人对林纾的印象贬大于褒.使用"林纾现象"这一概念来描述林译作品所呈现的特征,可引导人们对林纾进行合理的认识、公正的评价及客观的研究.通过对概念的系统论证和对现象产生根源的探究,指出了运用"林纾现象"这一概念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双面打印小技巧打开文档,依次点击"文件→打印",在打开对话框中的"人工双面打印"(或称手动双面打印)选项前打上勾,点击"确定"后,打印机开始打印文件的奇数页,同时会弹出一个"请将送纸器中已打印好一面的纸取出并将其放回送纸器中,然后按下‘确定',继续打印"的提示框.按照提示,将纸取出翻面按顺序放回送纸器中,点击"确定".此时Word就会自动开始打印偶数页.在下载工具中  相似文献   

7.
高献红  白贵 《河北学刊》2007,27(5):217-220
作为耐人寻问的文化个案,林纾及其"林译小说"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刻影响。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林纾根据社会需要及读者接受能力对文本进行选择和改造密切相关。与此同时,在书馆报社的助推作用下"林译小说"获得了最大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8.
国有企业要实现科学发展,关键在人才,希望也在人才。对此,国有企业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完善机制措施,使企业各类人才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强化"优先开发人才资源"的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为人才搭建事业舞台"的理念,完善人才成长建设机制;强化"激活人才就是激活生产力"的理念,完善人才激励约束机制;强化"留住人才就是留住效益增长点"的理念,完善人才关怀服务机制。  相似文献   

9.
张书宁 《北方论丛》2022,(1):153-164
林纾译笔即林纾的翻译文笔,是林译小说译介方式与文学表达的文本显现。为达到译文与原文的信息对等,林纾在借鉴"言文合一"观念的基础上,有意在文言译文内添加大量的白话俗语。这种"文白相融"的语言策略不仅打破了古文笔法的诸多禁锢,同时也呈现出书面话语的近代变革之势;译介层面的双语转化夹杂着欧式语言的渗入,林纾译笔对于欧化词法和欧化句法的吸收,改变了文言原有的书写特性与语句框架,进而表现为"新"与"旧"的叙述叠合;新旧交融下的译介活动又催生了"注"与"评"等译笔补充形式。这类注评以副文本为表现,从而成为林纾针砭时弊、宣扬爱国保种之情的文本场域。林纾译笔既吸收古文之典雅,又融合今文之新奇,在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促进传统小说文笔的现代嬗变。  相似文献   

10.
《江海学刊》2012,(1):234-237
侯国林侯国林,1975年生,江苏如皋人,理学博士,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苏南旅游业低碳化转型的系统模式与绩效评价"(11CGL054)。气候变化是21世纪重大的政治、外交与环境发展问题,推动全球经济社会"低碳化"转型,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在人类活动中,旅游部门的全球气候变暖贡献率为5%~14%。当前,我国旅游业经营方式粗放,一些地方旅游业发展呈现奢侈化趋势,因  相似文献   

11.
王建疆的别现代主义美学逐渐引起了国内外哲学界和美学界的关注,应该是中国当代美学发展中一件有益的事情。别现代主义美学至少启发我们: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和创新应该从中国当代的社会实践出发,应该明确中国当代的社会实际状况是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并置和杂糅,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不能跟着西方美学亦步亦趋,邯郸学步,应该有自己的"主义"和新话语,应该能够与西方美学对话交流,并且自立于世界美学之林。别现代主义美学完全应该而且也只能是中国当代美学多元共存格局中的一元,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当然,别现代美学、别现代主义美学的内涵建设应该更加深入持久,需要进一步完善自身"主义""新话语""新体系"的建设,达到国外学者赞誉的"哲学四边形""哲学时刻"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林纾的声誉来自"林译小说",五四以来的毁誉也源于此。对于林纾,后来研究者需要摆脱五四遗留下来的道德义愤,以对传统的无差别心乃至敬畏心给予一种了解之同情。在中国文学史上,林纾在小说译著中不再使用笔名而用真名,打破了人们对于小说的鄙视,是一种开风气之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林纾自己也看重令其名利双收的小说译创。在林纾的心目中,小说与古文始终有着价值的高下之分,小说是"小道",古文才是"大道"。林译小说能够博得当时社会中上层知识阶层的青睐,不但在于林纾以古文家的身份介入小说化解了士林阶层阅读小说时伴生的道德焦虑,更在于林纾以古文的笔法和小说家的天赋共同造就的"林译小说"独有的品味和趣味。  相似文献   

13.
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为文学作品的阅读、传布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新渠道、新窗口(如果你足够时髦的话,还可以说是新界面).于是,过去写在纸上的小说,纷纷搬上了银幕、屏幕.这个"搬"的过程,有一个专门术语,叫"改编".  相似文献   

14.
正放在水里的纸鸭子会慢慢地互相靠近,然后"亲嘴"。这是不是很有趣呢?其实,这里面运用了磁场原理。让我们动手试一试吧!材料纸、剪刀、大头针、磁铁、软木片、脸盆、水。跟我一起做①用磁铁两极分别摩擦大头针的两端,使其磁化。②剪两只纸鸭子,在每只鸭子的嘴部都  相似文献   

15.
不断高企的原油价格和"油荒"使生物质能源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广西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区位优势和技术优势,完全能够发展成为中国生物质能源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广西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的经验和启示是:避免"与人争粮"和"与粮争地"、处理好"与林争地"问题、科学选择种植适宜的生物质能源原料作物品种、坚持成本一效益分析和市场主导、把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与缓解"三农"问题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曾哲 《江汉论坛》2007,(6):56-60
中国农村问题关乎民族的治乱兴衰.新农村建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战略部署和既定目标,绩效依然难以彰显,而半个多世纪以来形成的 "二元结构"制度即一纸户籍管理"条例"直接剥离了城乡居民均衡平等的发展权,遮蔽了广大农民的正当权利,阻却了城乡间公平正义、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科学管理和民主宪政的和谐之路.  相似文献   

17.
文言小说从短篇到长篇的运用在林纾手里得到完美的演绎,并掀起了文言小说繁荣的旋风。甚至可以说,林译小说及其创作代表了中国文言小说的高峰,因此,晚清民国以来的读书人几乎多多少少都读过林译小说或其创作,其中自然也包括"五四"运动的发起者们。然而,深受林纾文言小说影响的"五四"文化先驱们发起的白话运动却宣告了文言小说的终结。林纾作为古文的殿军也不得不黯然退出历史舞台,并且由于激烈的反抗而很长时间被认定为历史进步的阻碍者,林纾及其作品从此很长时间沦为历史的弃儿,但这更多地可能是"五四"运动发起者们的政治谋略。  相似文献   

18.
苏晓芳 《云梦学刊》2001,22(1):58-61
林白是一个有强烈的"边缘"自觉的女性作家.孤立地以某种女性特征来观照林白及林白的写作是远远不够的.林白的写作,是她作为一个"边缘人"的恐惧的文字传达.  相似文献   

19.
妻子喜欢出一些问题考我,并且乐此不疲。这天晚上,妻子拿出纸和笔,对我说:"现在,我们做个游戏,请你认真一点。在这纸上写下你难以割舍的十个人名……"我一听就笑了,记得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这样的游戏,现在妻子如法炮制来考我,小菜一碟。 我接过纸和笔,在纸上写下了难以割舍的十个人名,有我的亲人、朋友、同事等等。妻子对我说:"请你划掉这里面你认为最不重要的一个人。"划掉谁呢?想了想,划掉了一个同事的名字。  相似文献   

20.
林纾的楚辞读本见于《左孟庄骚精华录》,仅选屈原《九章》九首诗。其选《九章》,除了自小就喜诵读之外,还与其对屈原的感情共鸣有关。就林纾的《九章》评点文字来看,林纾的楚辞批评,与其所处的时代有关,反映其易代之际的文化心理,同时也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垒块"的产物。在具体的批评方面,林纾的评点,对屈赋中的"沓"的特点、意象的特征、章法结构的剖析,都表现出独特的批评眼光。作为一部教材选本,它对后人仍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