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赋诗与歌诵     
顾颉刚先生在《古史辨三·〈诗经〉在春秋战国间的地位》中说:赋诗就是歌唱入乐的诗,诵与歌意义本同,所谓“不歌而诵”,不过是汉人妄生分别的区解。他举例说: 但歌诵原是互文。先就动词方面看,……‘公使歌之遂诵之’……可见是同义的。再就名词方面看,《小雅·节南山》说“家父作诵”,《四月》说“君子作歌”,《大雅·崧高》和《烝民》说“吉甫作诵”,《桑柔》说“既作尔歌”,可见是同义的。但这些话都靠不住,俞平伯先生已商榷之。作为旧话重提,今为撮录其要,参以己意,辨之如下:  相似文献   

2.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和有效方法。读写结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读带写,二是以写促读。但是,人们往往只看到或只重视前一方面,忽略或轻视后一方面。提到“读写结合”,人们自然就要想到并引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类的名言,而这类名言说的只是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只是以读带写的一面。十二院校中文系编写的《中学语文教学法》在第二章第二部分“讲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相结合的原则”中,将讲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分为两个方面:1、“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加强写作方面的基本训练”;2、“以学生学过的一定数量的范文做为学习作文的依据,适当指导  相似文献   

3.
歌乐结合是中国古典文学在发展中形成的特色.“楚辞”就是楚人的歌辞,具有可歌性质.只因证明楚辞为乐歌的文献不足,人们误以为楚辞只能供念诵,而不可歌.本文从探讨“诵”字的音义和功用入手,着力辨析(1)读音为cóng的“诵”,用为动词,其确切意义是击节歌唱,学“诵”者必须严格从师,反复训练;(2)读音为yōng的“诵”,用为名词,是兼备歌词与曲调的一种文体,屈原作品的文体原本叫“诵”,从而确证楚辞是用于歌唱的歌词.  相似文献   

4.
一、对“读写结合”的再思考 在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中,“读写结合”可称得上是最老的课题之一了,然而谁又能否认这一课题至今仍有深入探讨与实践的必要呢?读与写应当结合,这做为教学原则和方法,已是毫无争议的事了。然而阅读教学通过什么途径,采用哪种方法,才能使读与写结合的更紧密、更科学、更有效果呢?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初步探讨和实践。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结晶,这已成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对“读写结合”规律性的共同认识。基于这种认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理所当然地就要从培养中学生写作能力的角度来研究与实践“读写结合“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在这几年的中  相似文献   

5.
四十年代初,受业于顾随先生门下,习唐宋诗,兼及词曲。先生讲诗主张“不立文字,见佛成性。”课上极少作文字、典故之诠释与考证,多凭朗读传神,当年听先生读李白的名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称得起是形、声、神三者之表达维妙维肖,先生朗读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勘称一绝,自先生谢世,遂成绝响。  相似文献   

6.
《草书歌行》是李白写的吗?苏轼最早提出李白《草书歌行》是伪作。他在《东坡题跋》(丛书集成本)卷二“诸集伪谬”条中说:“近见曾子固编太白集,自谓颇获遗亡,而有赠怀素草书歌及笑矣乎数首,皆贯休以下词格。”尔后,陆游《入蜀记》也记载:“或曰十咏及归来矣、笑矣  相似文献   

7.
从教十余载 ,我每回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总对文中所描绘的一幅活生生的传统私塾的教习情景印象颇深 :有学童“人声鼎沸”的朗读声 ,有老师“将头仰起、摇着 ,向后面拗过去 ,拗过去”的吟诵声……。现今的校园里琅琅的书声少了 ,而是“不听读书声琅琅 ,但见习题似海洋。”传统的私塾教习很注重诵读 ,不但学生读 ,老师也读 ,不但有朗读、背诵 ,还有吟诵 ,于是呈现的是一片师生摇头晃脑的热热闹闹的诵读场面。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自称 :“二十已来 ,昼课赋、夜课书 ,间又课读 ,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 ,手肘成胝。”可见其诵读之…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读写结合中的“写,”无论是写词句,写片断,还是写全篇,都具有开掘文本内涵,想象丰富情节,迁移语言表达的功能。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提出了“写作本位”的新读写理念,如何让学生写得有效,是我们语文教学中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如何正确处理读与写的关系,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从现行教材的编排体系看,按一定程序进行读写训练在课本中是有所反映的(如“思考和练习”、“单元练习”).而且,指导学生读文章从而体会作者写法,又用来指导学生写作,这个循环往返的过程就是教学.明确了教材特点和教学任务,紧紧依靠课本,充分挖掘课文内在的读写因素,视读为写的基础,用写促读的深入,是可以解决好读与写的关系的.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三步十二式”读写结合教学法.  相似文献   

10.
孔子认为自己的“道”是可以“一以贯之”的。并曾想把“一以贯之”的内容分别传授给子贡和曾子——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地位不容忽视,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但当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却常常将阅读与写作割裂开来,本文针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在探寻原因的同时提出建议,力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真正落实读写结合,使读写交融、读写共生,真正做到“以读促写”,从而全面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曾言:读与写甚有关系,读之得法,所知广博,眼光提高,大有助于写作练习。一语道破阅读之于写作的价值。在新课程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意识到阅读不仅仅在理解,更应引导学生加强语言训练。课堂小练笔、随文批注等形式不断见诸课堂,读写结合正成为锤炼学生语言,训练学生表达的重  相似文献   

13.
一、“一人倡,众人和”的产生《礼记·乐记》记载“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荀子·礼运篇》说:“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朱子类语》说:“清庙一倡三叹者,人多理会不得。注下分明说,一人倡之,三人和之。譬如今人挽歌之类。”这是最早关于“一人倡,众人和”演唱形式的文字记载。清庙是周代祀奉文王的家庙,《清庙》是《诗经周颌》的第一篇,是祭祀文王的“登歌之辞”。其歌唱特点是一人领唱,三人应和之钟鼓备而不用,弦瑟迟而浊,“肃和鸣,先祖是听。”《诗经、鲁颌、有瞽》)一倡众和的演唱方式不仅用于宇庙登歌,…  相似文献   

14.
上古文学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赋体源流问题,一向争鸣不已,众说纷纭。近年在争鸣中所论及的《诗经》与后世文体之赋间的源流关系问题,很自然地形成了讨论的主要方面。这些问题是:一,《诗》六义之“赋”及所谓的“不歌而诵”之“赋”,同后世文体之赋各有无源流关系?二、《诗经》之“赋”诗的体制,同后世文体之赋有何源流关系?三、附  相似文献   

15.
(一) “雄才大略”而“多欲”的汉武帝,不仅在“外攘夷狄”及“内修法度”两方面功盖千秋,且对一代文学的发展,亦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即乐府的采集,汉赋的兴盛及《史记》的成书。 班固云:“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汉武帝本人亦雅好辞章,《郊祀歌》十九章其十《天马》  相似文献   

16.
对于初中学生,既要考虑减轻他们的负担,又要使其较快提高英语水平。为此,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到了,较为适应一些生源并不理想班级的教学方法,即首抓“听说读写”中的“读”(“读”指“朗读”、“阅读”两部分),朗读到一定熟练程度达到背诵;阅读大量题材广泛的文章,逐渐提高速度,并将两者结合,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朗读,既能增进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理解,发展口语能力,又能促进思维向更宽处延伸,其重要性、必要性毋庸质疑。中国古代的语文教学都是通过吟、诵、咏、读,让学生直接去感悟语言的规律并学会运用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和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作为课堂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潜力,将读写有机结合,在读中探写,在写中求读,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加以指导和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那么,究竟如何在课堂中使读写“合璧”,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呢?以下是笔者在课堂教学这个阵地,充分利用教材,落实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古代先生教学生,不是以讲为主,而是以读为主。读是传统语文教学法的核心,其方法是“强化积累──领悟品味──贯通实践”。拿到一篇文章,首先安排学生熟读背诵,学生由于熟记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其中的词语、句式、谋篇、布局和修辞等,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种范例,即能出口成章。 古往今来,许多有成就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无不倾注了朗读──强记的心血。王勃九岁读《汉书》而作《指瑕》九卷;李白“五岁诵六甲,七岁观百家”而“斗酒诗百篇”;杜甫提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鲁迅…  相似文献   

20.
汉人辞赋并称、混称,以赋称辞。在汉人辞赋观念中,辞即是赋,赋即是辞,辞赋一体。汉人亦赋颂并称、混称,以颂称赋。能以颂称赋之颂则为诵,是赋之一体;赋、颂不能互代之颂则为美盛德之形容之颂,别为一种文体。汉人辞赋观念中判定赋体的核心标准就是不歌而诵。汉人是从文体的表达方式——配乐而歌或不歌而诵来判定辞赋,今人却以文体内容和形式的主要特征来判定辞赋,因此造成了汉人和今人辞赋观念的差异,也形成了今人对汉人辞赋观念的误解与困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