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近代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盘剥,天灾频仍,致使农村社会动荡不安,最终导致了大量的破产农民离村进城,成为近代历史上的城市"农民工".由于近代城市发展的有限性,根本无法吸收这些潮涌而至的农民,由此滋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是,农民进城极大地促进了近代城市化,冲击了封建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甘宁青地区农民离村现象严重,影响社会发展至巨。沉重的苛税是农民离村的首因;次则为马家军阀抓兵拉夫;此外天灾频繁、外货涌入和战祸频仍也是重要因素。斯时农民离村后的主要谋生方式是进入城市做工、住家、逃难和求学,部分转入它村继续垦荒,或转入土匪的行列。农民离村加剧了农村经济的破产,增添了城市生存压力,使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但离村者向故土回馈资金和技术,又通过创办杂志积极传播新思潮,对促生甘宁青社会向近代化进发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2 0世纪 2 0~ 30年代 ,江苏省的农民离村现象牵涉到了城乡社会的各个层面。本文以此为例 ,结合近代城市社会所出现的问题 ,重点阐述农民离村进城而引发的城市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欧洲,女性观念一直存在于古典文明和中世纪文明中。俄罗斯中世纪经历了七百多年漫长的发展过程,晚期深受欧洲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其女性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宗教、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处于从属、规制和斗争中,尤其在古罗斯和中世纪罗斯存在着“双教并存”和“双重文化”现象,因此对女性的观念也有着不同的阐释。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俄罗斯女性逐渐参与宗教生活和社会生活,社会对女性的观念和认识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其女性传统观念对当今俄罗斯文化的发展仍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5.
现当代文学视野中的"农民工"形象及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商品经济冲击下,中国近代以来造成的城乡二元对立、旧有的乡村自然经济和生活方式日益遭到瓦解,迫使农民离开土地和乡村到城市谋生,这种社会现象引起文学的关注.从五四到30年代,出现描写农民背井离乡到城市谋生的作品,这些作品从经济、社会动荡和民族与阶级压迫的角度探究农民离乡的原因,叙写他们的城市遭际和心路历程.抗战爆发使描写乡村破败和农民被迫进城的文学暂时中断.建国后的30年里,严格的户籍身份制度和社会管柬,堵塞了农民进城的道路.20世纪80年代后户籍制度的松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与社会的边缘与贫穷,使大批农民以民工的身份大量涌入城市谋生,他们是城市生活方式和文明的追求者、城市建设和社会需要的劳动力,又是城市的底层和牺牲者.当下文学对作为城市外来者的农民工进行了大规模的描写,形成了独特的人物形象系列,成为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6.
以农民失去土地前后思想道德观念变化为研究基点,分别从农民失地前现代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农民的影响、农民失地进入城市后融入新型人际关系带来观念变化的角度,探究了农民在失地前后的心理变化,表现为内心排斥城市文明、伦理道德的逐渐蜕化、封建愚昧的陋俗显现;分析了现实社会、政府层面的原因.提出了政府要通过健全机制解决失地农民群体心理适应问题,社区等民间社团要以安置小区为平台,开展文化类活动,加快失地农民尽快融入城市步伐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民离村是民国时期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由于灾荒饥谨层出不穷、兵灾匪祸连年不断,加以人口与自然资源比例失调、土地兼并严重、失业现象广泛存在,成千上万的灾民与难民被迫离开农村。农民离村有的进入边疆地区,有的涌入城市,但更多的变成了无业游民。民国政府为了缓解农民离村造成的社会压力,主要采取了救济灾民、救济难民、安揖游民贫民以及移民垦殖等社会性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8.
伴随改革开放的前进步伐,我国社会各领域的竞争机制在逐步形成.它对调节经济和社会生活诸方面发生了并将在整个初级阶段继续发生巨大的影响.不适应新形势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将受到它越来越大的冲击,适应新形势需要的事物将应运而生.新的竞争意识将在人们的头脑中逐步树立.  相似文献   

9.
文章结合2002年全国居民生育意愿调查及河南省农村居民数据分析结果,应用2009年末豫西农村田野调查中的质性访谈材料,研究中原地区深山村、丘陵村和平原村这三类农村中青年农民的生育观念。研究发现,受外出务工经历的深刻影响,青年农民的生育观念徘徊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界。在城市务工时,受城市现代生活氛围熏陶,生育观念偏重考虑自身个体和小家庭的发展;在农村家乡时,重新受到传统生活环境的浸润和村落家庭生活竞争观念的熏陶,生育观念回归传统。  相似文献   

10.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青年农民工更容易陷入失业困境,他们返乡后在工作、收入和生活方面遭遇大的困境.通过对典型地区调查数据分析,在全面描述青年农民工返乡前在城市生活和社会融入状况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他们返乡前后心理上社会融入状况的评价.发现他们融入农村生活成本更低,但却非常向往城市生活、工作并获得市民身份.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促进社会权利公平享有等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村民委员会直选的角度对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农民政治参与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农民自主意识和民主、平等观念逐渐增强而产生的政治要求。农民政治参与主要受制度、社会、农民自身素质三方面因素的制约。在现代化进程中应从参与渠道、社会环境、农民自身素质三方面入手来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和水平。  相似文献   

12.
“迁村并居”有利于改革落后的农村结构和管理体制,节约土地,集中资源,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城镇化进程,对农民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影响.生活成本上升,“熟人社会”被打破,农民对新的生活方式不适应;社区规模变大、功能增多、成员构成复杂,管理难度加大;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土地背后的巨大利益或追求政绩工程,行政力量干预过度带来诸多“后遗症”.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依据本地客观现实,关注农民实际利益诉求,按照内在规律开展迁村并居工作;充分考虑农民长远生计,更多地关注、解决迁村并居后农民面临的新问题,培训农民提高其素质和能力,扩大其就业渠道,创建新的社区文化与城市接轨,帮助农民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完善社区政策法规,加强社区管理,扩大社区服务功能,保障农民方便生产、方便生活和居住.  相似文献   

13.
观念是现实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不言而喻,人们的观念必然要随着时代的变革和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大变革的时代,将使旧的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新的观念不断萌发,也从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蓬勃开展、它不仅有力地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猛地向前发展,而且,也带来了传统观念的变革。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农民形象文化心理的变化和演进,是根植于中国现实的变革并随着现代文明对中国农村生活的冲击而逐渐加深、加快的。在中国现代作家们以现代意识审视现代文明冲击下的中国农村时,发现苦难深重的中国农民,特别是妇女,不再安于那被污辱、被损害的现状,而开始了“现代人”意识的朦胧觉醒和对新生活的茫然追求。这种追求突出表现为农村妇女在婚姻观念上的转变;这种追求实质上是“人”的价值的发现;这种追求也只有随着中国社会革命的深入才能逐渐明朗并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5.
返乡农民工从经济、社会、精神和治理等四个层面对村庄社会产生剧烈的影响和冲击。他们正在挣脱村庄社会的束缚,以现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引领村庄,形成"在地市民化"的局面,最终致使村落共同体走向瓦解。"在地市民化"意味着农民在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等各方面都与城市市民趋同。这是一种不同于一般城市化和市民化的状态,是没有城市化的市民化。返乡农民工的"在地市民化"状态,呼唤国家和社会各界从生产生活条件、福利保障待遇、思想精神文化等各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  相似文献   

16.
农民市民化是指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借助于工业化的推动,农民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并逐渐变为市民的一种过程。城乡一体化是农民市民化的前奏,农民市民化是城乡一体化的目标。由于城市化总体水平和质量不高、历史上形成且现在仍旧具有羁绊作用的制度、不公平的城市劳动力市场、较高的城市生活成本、城乡隔阂的社会观念和农民自身的素质缺陷等制约因素,致使我国农民市民化面临许多困难。因此,要培育和发展农民市民化的有效载体,改革落后制度,建立劳动力市场机制,完善组织管理,统一观念认知,增强农民综合素质,积极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土地征用作为工业化的必要环节对农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具体考察这种影响,以湖南省C县H村为调查点并以Q村为对照组进行实地调研.研究表明,土地征用使村民在生产方式、家庭收入、消费结构、子女教育和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正是村民生活方式城市化、现代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得原有的土地储备无法满足高涨的空间扩张需求,“城郊”改造成为了城市建设最重要的土地来源。土地的征收使大量的城郊农民被动地从农村进入城市,其原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并由此催生了“失地农民”群体的出现。“土地的城市化”并未必然产生预期的“农民市民化”,新的“二元”结构真实地存在于城市社会之中,并衍生出诸多问题。文章通过对兰州市城郊失地农民生活方式的研究,试图描述出其被城市化改变的人生,关注其生存状况,进而对当前的社会政策进行反思,引导失地农民生活方式的再造,使其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19.
穆斯林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等都与城市生活方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穆斯林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他们的职业类别、经济收入、工作情况、居住情况等经济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迅速适应谋生方式、收入等方面的变化,这是他们适应并融入城市生活的基础。了解穆斯林流动人口城市经济生活现状,引导和帮助其解决融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探索和改进针对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管理方式,对城市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将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无疑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情感、观念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从而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应尽早研究应对之策,其中从各方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培养适应末来社会的各方面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