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这是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给予鲁迅的崇高评价。什么是方向?敬爱的周总理说过:“鲁迅先生曾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里就说出了鲁迅先生的方向,也即是鲁迅先生的立场。鲁迅先生最痛恨的是反动派,对于反动派所谓之‘千夫所指’,我们是只有‘横眉冷对’的,不怕的,我们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可是对于人民,我们就要如对孺子一样的为他们做牛,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的为人民服务。”由此可知,所谓方向,包括着反对谁,为谁服务和由谁领导这样三个根本的原则问题。毛主席称誉鲁迅是中国新文化的方向,自然是指他  相似文献   

2.
毛主席对鲁迅的思想、性格、创作等方面作了科学的分析与论断,对鲁迅在中国革命史上和文化史上的伟大贡献,作了科学的结论,指出了鲁迅的崇高地位。这一方面教导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鲁迅、学习鲁迅、发扬鲁迅精种,同时,对如何研究鲁迅的问题也使我们受到许多启发。谨将个人的肤浅体会提请读者指正。一鲁迅是什么人?毛主席说,“是新中国的圣人。”“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这个英明的  相似文献   

3.
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不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曾多次指出要我们读鲁迅的著作,“学鲁迅的榜样”。毛主席特别要我们读点鲁迅的杂文,指出:“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就是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遵照毛主席的教导,研究鲁迅文章中的辩证法思想,从中吸取养分,对于我们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锐利武器——革命辩证法,更好地参加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阶级斗争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我国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他的文艺思想,特别是他后期的文艺思想,处处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辉。鲁迅的思想是和我们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思想相通的。毛主席生前号召我们:要“打破‘金要足赤’、‘人要完人’的形而上学错误思想。”“金  相似文献   

5.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对鲁迅作过高度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毛主席同时还指出:鲁迅是中国“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在国民党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中,“共产主义者的鲁迅,……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  相似文献   

6.
王学谦 《齐鲁学刊》2004,1(2):131-134
鲁迅的科学思想基于其生命主义立场。鲁迅看到了科学理性的理性特征,但他更愿意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去理解科学理性,把生命意识看作是科学理性的本体。据此,鲁迅认为科学理性对于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是“长时段”的而非急功近利的。这正是鲁迅否定洋务派思想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7.
应星 《中国学术》2001,3(3):261-263
任何知识的背后都有一套特定的信念支撑,即使所谓的科学知识(尤其是社会科学的知识)也不例外。然而,在实证科学理性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社会学中,那套特定的信念支撑基本上被种种“科学的”、“客观的”、“如实呈现社会实在的”方法论宣称所遮蔽了。西方的实证科学理性(也即启蒙理性)本来是世界“除魅”的一种历史产物,但在晚近半个多世纪的学科制度化建设中,随着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在美国及在全世界所曾达到的辉煌影响,  相似文献   

8.
毛主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在文化战线上的战斗业绩,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珍宝。鲁迅是中国文化遗产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是我们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榜样。我们学习鲁迅,应该学习  相似文献   

9.
李宗刚 《东岳论丛》2006,27(5):104-108
鲁迅其人其文一直没有离开科学知识的支持,其既获利于科学方法又受益于科学精神。鲁迅终其一生的韧性战斗所创造的光辉业绩和文学瑰宝,都充溢着科学理性精神。从科学知识的视野来审视鲁迅其人其文,可以发现,新式教育下的自然科学不但深刻影响其知识的构成,同时也深刻地影响其文,至于由此所显现出来的规律性的东西,更值得我们认真地体味和解读。  相似文献   

10.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热情地称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充分肯定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同时要求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他的缺点,“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过的评价,是符合毛主席的指示精神的。他高度称赞孙中山先生是“一个全体,永远的革命者”,是“创造民国的战士”;同时,回顾这一历史事件,“精神的丝缕”,又使他“不能全忘却”。从辛亥革命失败后不久,一直到临终以前没有写完的《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鲁迅一直在研究和撰写这部历史,他已经把“不能全忘却”的“精神的丝缕”,清晰而深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1.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土鲁迅,在他的光辉的战斗一生中,不仅重视而且善于开展批评或斗争。他的杂文,特别后期的杂文,大部分是对付敌人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批评人民内部、革命队伍内部的错误倾向和缺点的。这些杂文,为我们正确开展批评或斗争树立了典范。毛主席赞扬说:“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就是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这不仪对鲁迅后期杂文作了崇高的评价,而且也深刻地说明了鲁迅开展批  相似文献   

12.
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这原是写好鲁迅传记的最根本的态度;可是,一九七六年四月在上海出版的、署名“石一歌”的一部《鲁迅传》(上),却与此背道而驰,对一系列历史资料——从鲁迅本事到时代背景以及有关人物,许多地方都采取了极不严肃的态度。无中生有,任意编造,这是《鲁迅传》对待史料的一个非常严重的恶劣倾向。试看关于鲁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看了关于日俄战争纪录片之后的反应的一段描写:鲁迅先“躺在教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与非道德化李金西方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着明显的世俗化倾向:神圣的东西不再神圣了,人们更以一种理性的眼光看待社会事物。尼采曾宣告“上帝死了”,这里的“上帝”显然也代表了一种价值体系及其派生出的道德律令;韦伯则用“合理化”的概念来把握这一转变,并...  相似文献   

14.
《野草》是出现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开始这一段时间内的最早的一部散文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它写于1924年9月到1926年4月。当时是自有民国以来最黑暗的时代,也是人民大众最渴望光明的时代。从《野草》的《题辞》看,我们就明白鲁迅所以用“野草”命名,是有着深长的积极意义的,野草象征着被侮辱被损害的人民大众“各各夺取它的生存”,而且迫切地期待革命(所谓“地火”)的爆发。既然如此,那么我们研究《野草》,就不能停顿在把它看作“格言”的阶段上,  相似文献   

15.
在举国欢庆我们党又有了自己的英明领袖华国锋主席,同声祝贺以华国锋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了王张江姚“四人帮”反党集团篡党夺权阴谋伟大胜利的喜庆日子里,我想到被毛主席称赞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的鲁迅是怎样崇敬和热爱毛主席  相似文献   

16.
毛主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在战斗的一生中,坚韌不拔,大呼前进,向着两千多年奴役人民的虚伪反动的孔孟之道进行了英勇的冲击。正如《人民日报》五月四日题为《纪念五四运动五十五周年》的社论中指出的:“当年文化新軍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在掌握了馬克思主义这个新的武器以后,把对孔家店的批判提到了新的高度。鲁迅是个榜样。”结合学习社論精神,重读《鲁迅批判孔孟之道的言论摘  相似文献   

17.
鲁迅留给我们的最后遗言是“忘掉我”,他真诚地希望他和他所攻击的时弊同时灭亡。但人们一直都无法忘掉他,特别是近二十年鲁迅一再成为争论的对象,近年来有些人对鲁迅毫不留情地全面否定,在学术界形成了“倒鲁”与“护鲁”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我们很清楚这些质疑的声音并不是单纯的文学现象,而是当今中国的某种社会思潮在文学领域,尤其是在鲁迅研究领域的反映。很多年轻人把鲁迅的作品当成另一个时代的东西,读不懂也无心读懂它,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就盲目地拒绝和否定。但无论怎样否定,鲁迅总是被提及、被争论,这又恰恰证明了他的…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挚友许寿裳曾经说过:“鲁迅的作品这样伟大,其原因何在?我敢说,这是由于他的人格的伟大。”如果我们不抽象地看待“人格”,而视之为一种烙着时代印记的心理气质和精神品性的话,就会感到许寿裳的论断是中肯的。从鲁迅先生的散文中可以仰观到他的伟大人格的闪光。  相似文献   

19.
孙尧天 《文史哲》2023,(2):31-43+165
自1898年进入南京的新式学堂,至1906年从仙台医专退学,鲁迅近十年的主业均密切围绕现代科学。在这种背景下,鲁迅倡导科学救国并呼吁破除“迷信”,但从《科学史教篇》开始,他的思路发生了明显转变,并最终在《破恶声论》中提出“伪士当去,迷信可存”。鲁迅首先回顾了科学发展的历史,他指出科学应当以探求自然界真理为目的,而清末功利主义的科学观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同时,鲁迅也将西方科学史内在的认识论问题引入了清末知识界,他接受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科学家华惠尔、赫胥黎以及丁达尔的启发,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有限,并依据人性的整体立场建立了批判视野。鲁迅由此形成的科学观深刻区别于清末科学主义者。在《破恶声论》中,他尤其重点反驳了《续无鬼论》与《无鬼说》中破除“迷信”的说法,鲁迅强调科学的边界并赞美“迷信”内在的道德及美学意蕴。从破除“迷信”到主张“伪士当去,迷信可存”,这种变化清晰显示出鲁迅早年科学观走向成熟的轨迹。  相似文献   

20.
作茧自缚的理性———论抽象理性主义的根本缺陷韩震所有的抽象理性主义都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和缺陷,这并非是因为它们是理性主义,而是因为它们没有历史地、科学地看待理性。理性主义的内在局限性,导致了理性主义在现时代的沉沦,同时也造成了现代社会的精神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