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完善闽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闽江流域生态补偿存在着补偿主客体模糊不清、补偿标准不科学、补偿资金营运不规范等诸多缺陷.完善机制,立法先行,加快闽江流域生态补偿立法,应当着重从制度上解决"谁补偿谁"、"补偿多少"和"怎么补偿"三个基本问题,即要明确流域生态补偿主客体及其责权利,合理确定流域生态补偿标准和计价办法,规范流域生态补偿资金运营机制,实现生态补偿体系"科学化、规范化、市场化和法制化"的立法目标.  相似文献   

2.
科学的流域生态补偿方法对平衡流域内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提高流域环境质量、实现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流域生态补偿的概念和实施流域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其次以始兴县墨江流域为例,梳理当地生态补偿的方法并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接着对国外和国内部分地区具有典型意义的流域生态补偿项目进行概括梳理和比较研...  相似文献   

3.
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创新,是改善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流域生态补偿相辅相成,是生态补偿领域研究与实践的热点。通过调查、剖析现行流域生态补偿实践中的不足和缺陷,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为评估标准,以福建省大樟溪流域为例,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后的流域生态补偿价值进行量化估算,并将其与现行补偿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考虑生态服务主导功能价值和实施重点区域精准补偿等优化流域生态补偿的对策措施,对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落地后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赣江水生态问题日益严峻,流域生态补偿已提上了议事日程。我国一些省份如浙江、江苏、福建等已进行了流域生态补偿的实践,这为赣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借鉴。赣江水环境保护可通过地方立法明确流域生态补偿的内容,同时确立激励制度、监督制度和保障制度,以实现流域生态补偿的长效性。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3,(11):44-48
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促进全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政府补偿、市场补偿、社会补偿是流域生态补偿的三种主要模式,各有优点与不足。跨界大型流域、跨省中型流域、小型流域应根据其自身的特征选择不同的生态补偿模式,理顺流域上下游各区域间的生态关系和利益关系,化解区域利益冲突,保障各流域的生态安全和流域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理念在我国自被提出以来日趋升温,而流域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也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考察流域生态效益补偿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并提出了以循环经济理念完善流域生态补偿立法的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跨省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制度是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的难点之一。通过对新安江流域皖浙两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的考察,分析跨省流域水资源在生态补偿实践中所遇到的困境。据此,建议从立法宗旨、启动机制、资金筹措等几个方面对我国跨省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进行完善,以推进我国水资源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8.
我国流域区际生态补偿:依据、模式与机制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本文认为,实施流域区际生态补偿,是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实现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应当采取流域区际生态补偿的准市场模式;建立健全流域区际民主协商机制、流域生态价值评估机制、补偿资金营运机制和流域区际经济合作机制等。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的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水环境承载力是所有水问题的直观表现和量化方式,也是评判社会经济与水环境系统是否协调的重要指标。研究流域生态补偿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有效调节流域内利益主体间的经济关系,确保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进而与整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可见,水环境承载力与流域生态补偿之间存在着目的、基础与手段、表现的关系。基于此,在详细分析水环境承载力与流域生态补偿关系的基础上,根据水生态系统服务产品的特点,着重从补偿核算体系和补偿实现途径等方面构建了流域生态补偿的准市场化模式,并进一步完善了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3,(12):162-166
流域水空间管理立法立足于流域水生态系统整体性的特点,从生态系统保护和自然修复视角出发,探讨流域管理立法。生态学、生态伦理学和生态正义理论是流域水空间管理立法的理论基础。目前,我国流域水空间管理立法中,有关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保护的高位阶立法缺位,洪泛区湿地生态保护和流域土壤板结防治等立法内容缺失,使洪水资源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流域水空间功能恢复等相关制度缺乏;经济手段如生态补偿机制运用不足,补偿内容、方式和标准等规定缺乏明确性和科学性。因此,我国应制定高位阶流域水空间管理立法,完善缺失内容,建立相关制度,并充分运用经济手段,完善流域生态补偿制度,以及运用经济杠杆对违法行为人实施按期间制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