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土家族梯玛还愿仪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还愿仪式是土家族传统文化事象之一,也是土家语区土家族民间信仰的核心内容.还愿仪式的神系、法具系统体现出神圣与世俗的二元对立特征;仪式语言的变化不仅是社区语言生活的变迁所致,还是土家族民间信仰变迁的重要表现.随着土家族民间信仰的变迁,还愿仪式的功能已经淡化,人们更关注仪式中各种符号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2.
成吉思汗祭祀是蒙古族祭祀文化的象征符号。近百年来,成吉思汗祭祀文化及其祭祀的文化空间和仪式发生了很大的变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之时,成吉思汗祭祀文化传统正成为一种人文资源,被用来建构产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也成为当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新的符号。文章以2000年成吉思汗龙年大祭的祭祀仪式为个案,描述了成吉思汗祭祀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承及蒙古族对其传统文化符号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土库曼斯坦南部的定居村落是整个中亚地区青铜器时代文化高度发达的中心.这里的丧葬仪式和祭祀建筑独具特色,且具有神秘色彩.研究中亚的祭祀建筑、丧葬形式、崇拜仪式,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宗教文化、风俗习惯及礼仪等方面的情况,弄清后来宗教体系的源泉.  相似文献   

4.
还盘王愿是盘瑶的传统宗教仪式,对瑶人的宗教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愿的规模虽有大有小,但基本形式和主体内容大致相同。文章通过对广西贺州市黄洞瑶族乡都江村的还大愿仪式进行描写,试图从仪式的步骤和过程中探究其背后的丰富涵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叙述"求花还愿"仪式的表现形式,追溯其起因及其还愿礼俗中的新旧交替现象,展现毛南族传统文化的宗教陈迹,显示具有崭新内涵的社会风俗的传承.  相似文献   

6.
蒙古族敖包祭祀仪式渊源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蒙古族的敖包祭祀仪式源远流长,从氏族社会延传至今.学术界关于敖包的起源众说纷纭.笔者运用词源学、考古学、宗教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与方法,通过对敖包祭祀渊源、功能、禁忌、种类等诸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敖包的原型来自先祖的石板墓,是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相结合的产物;敖包祭祀源于祖先祭祀,是古老的萨满教"万物有灵论"观念的具体表现形式;随着历史文化的变迁,敖包的种类逐步增多,并且其功能也发生了演变.  相似文献   

7.
治民族研究,民族叙事中"结构"必然是民族志的核心问题;而族源性纪念和祭祀仪式不仅成为一个民族叙事、表述和传承的"原生形式",而且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质.敌以瑶族的"还盘王愿"祭祀仪式为例,借用人类学仪式理论,对瑶族仪式叙事的"根范式"进行分析;试图证明:任何一个民族重要的代表性仪式都存着特定的"原型结构",它既是存在,也是叙事,更是本色.  相似文献   

8.
夸父逐日神话中的“入日”与甲骨文中的“入日”一样,都是关于太阳崇拜的祭祀仪式。这种仪式有比较固定的行事日期和祭祀场所,带有测度日影的早期天文学观察性质。夸父之“杖”及由此变化而成之“邓林”,则是用以观测日影的“圭表”的神圣化。从操蛇之神夸父与舜帝的关系来看,夸父神话为早商民族的神话。  相似文献   

9.
苗族“吃猪”(苗语叫“农吧”)属于包括椎牛、接龙在内的楚王室三大祭祀仪式之一。古代苗民认为家人患病或出现恶梦恶兆,是猪神派其下属捉弄自家,须供猪还愿。湘西现存两种还猪神愿仪式:一是将一头公猪系在坪中立起的木柱边,让人一棒一棒打死,称“吃棒棒猪”或“椎猪”;一是将一头生了三胎以上猪崽的老母猪捆住侧躺,用四根木桩钉在户主堂屋内,亦用木棒打死,叫“吃老母猪”,因其禁忌最多,故又称“吃忌猪”。后者具备了戏剧的基本要素,有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和一定模式的时空架构,为研究中国戏曲的起源提供了鲜活的佐证。本文从戏剧发生学的角…  相似文献   

10.
仪式的整合与升华--民和三川土族"纳顿"的前期准备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纳顿是农事活动链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与牌头的选任、“叶尔将”、九月九祭祀、春天开耕仪式、堂运、浪青苗、立插牌、夏至嘛呢、庙神装脏等前期准备过程构成农事祭祀系列。农事祭祀系列作为仪式和象征的汇合,有其内在的构建逻辑,随着时空转换信仰意识在逐步累积、升华。  相似文献   

11.
满族家祭和家萨满的萨满教属性近年来不断受到质疑,认为家萨满不属于萨满教范畴。结合萨满教的理论和满族家祭的特点,我们从宇宙灵魂观、仪式、服饰、家祭内容、家萨满的作用等方面入手,论证了满族家祭和家萨满的萨满教属性。  相似文献   

12.
仪式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是文化人类学的重点研究领域。本文在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基础上,运用象征人类学和仪式的相关理论,对广西大化壮族家族超度亡灵仪式的结构和象征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从源流上看,印度教和印度佛教都是缘起于古代印度的婆罗门教,仅从婆罗门的救赎仪式和救赎理念延续方面,可以看出印度教和印度佛教在救世论方面具有一脉相承的理路特征。不同之处在于,印度教侧重于救赎仪式,印度佛教侧重于伦理建构,在长期的发展中呈相互补益之势,这是人们在研究印度宗教文化影响时应予以注意的。  相似文献   

14.
祭祀仪式与饮食习俗有着密切关系,围绕食物供品发生的献祭行为处于祭祀仪式的核心地位,具有特殊的符号意指功能和象征意涵。在人神之间求索酬报活动中,白花村客家人承袭了一系列传递其思维模式的食物供品献祭体系,并通过形状、属性、"谐音类比规则"来隐喻祈福禳灾的心理需求,隐含了客家人基于联想的象征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生活在卓仓地区藏族婚姻仪式的介绍,从而体现卓仓藏族在多元文化交融并存的湟水流域是如何强化对民族语言、服饰、民俗等民族文化属性的延续和传承.  相似文献   

16.
记忆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进行区分和认同。人类学视野中的“记忆”分为个人记忆和社会或集体记忆,其中“社会记忆”作为一种广泛和深远意义的社会现象,具有巨大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恭城平地瑶“盘王婆”祭仪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社会记忆”的人类学内涵。  相似文献   

17.
《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总目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节作为京族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从产生之初到现在,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了传统节日内容的精髓.哈节的各种仪式,表现了京族丰富的文化精神.哈节寄托了京族的理想追求和审美情趣,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标志,成为凝聚京族的重要方式;哈节反映了京族浓厚的怀祖追宗的历史意识;海洋文化贯穿于哈节的始终,表现了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情怀.  相似文献   

18.
跳盘王是广西大瑶山地区瑶族传统的宗教仪式。在这一传统仪式的背后,“情”与“怵”交织于仪式主体、客体和媒介三个符号关系之中。本文在全面阐述瑶族师公跳盘王的基础上,从人类学的角度,初探跳盘王仪式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汗屋仪式是美洲印第安人满足精神需求、治疗身心疾病与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由于殖民统治与同化教育,印第安人所有的传统宗教仪式均被禁止。随着全球化背景下土著民族文化复兴运动的蓬勃发展,汗屋仪式逐渐在美洲流行开来。本文通过在加拿大的城市与农村参与汗屋仪式的亲身经历,结合相关的文献与访谈资料,描述与分析该仪式的内容及社会文化内涵,探索处于社会边缘的土著民族如何通过传统信仰仪式的实践传承民族文化,加强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20.
朝觐是每个回族穆斯林一生中必须履行的一项宗教功课,完成朝觐功课的人被称之为哈吉,哈吉是一个承载意义的象征符号.回族社会中在接哈吉仪式实质上为一个典型的强化仪式,在现实中有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