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仇精神是贯穿鲁迅一生的一个命题,鲁迅从幼年时代直至临终前,一直在不断地思索、实践这一命题。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浙东文化对他童年时复仇精神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鲁迅看到了存在于国民精神中的种种弱化复仇精神的消极因素,对这些消极因素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抨击。鲁迅所强调的复仇精神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坚决性,认为只有复仇精神与复仇行为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复仇,真正的对于强者的复仇,才取得复仇的真意。鲁迅的复仇,有很强的针对性:对“看客”的复仇、对负义者的负仇、对统治者的复仇。鲁迅的复仇精神与现实紧密相联,他向国民中注入复仇精神以期国民与现实抗争。复仇可以代表鲁迅人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许由此我们能更接近鲁迅。  相似文献   

2.
有很多文章在论述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其实现实中的鲁迅也是一个“看客”,只不过他是一个“肃然不笑的看客”。鲁迅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看客小说”的构造之中,无论是看“看客”,还是看“自我”,都能表现出他对于一般国人和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灵魂的痛苦解剖与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鲁迅和沙汀笔下“看客”的生态景观为基点 ,探讨两位作家在“看客”问题上所表现的不同价值立场。鲁迅面对“看客”的“荒原”景观延展他一贯的“绝望战斗” ,悲观而执着地在形而上层面把守“意义”的关口。沙汀则凭着他对生活的那份“信赖”热情而小心地拯救“看客”身上余留的“情感”火种。鲁迅的“荒原”意识是他的理想主义、悲观主义和清醒的现实主义交合的一枚果实 ,沙汀的“旺火”信念则是他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立场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第一次明确提到“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其“麻木的神情”曾给鲁迅莫大的刺激,不仅促成他弃医从文的人生抉择,而且影响到他后来的创作。鲁迅笔下看客式的人物很多。大致说来,凡是相对于某一人物事件,处旁观者位置,有“看”这个基本动作,显露出麻木无聊,落后保守,冷漠自私缺乏同情心等共同精神特征者都可纳入“看客”形象系列,这个形象系列贯穿于鲁迅前后期的各种创作。这些“看客”诚如鲁迅所说,是“愚弱的国民”,“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是近代中国社会的特产。鲁迅广泛描写解剖这类社会  相似文献   

5.
在《野草》的二十多篇散文诗当中,只有两篇作于同一天,也采用了同一标题,这就是1924年12月20日写的两篇《复仇》,稍后又同时发表在《语丝》等七期(1924、12、29)上。这两篇都是讲如何向“旁观者”亦即鲁迅先前一再慨乎言之的“看客”复仇,复仇的方式和深度则不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复仇观念是复杂而深刻的。就复仇手段来讲,面对社会丑恶势力,鲁迅讲求“以暴抗暴”的武力复仇方式;面对愚昧落后的民众,鲁迅讲求形而上的精神复仇方式。同时鲁迅陷入了复仇的精神困境,一方面主张坚决而彻底的复仇,强调复仇的韧性与坚持不懈;一方面又表现出对“复仇”主张的怀疑感和复仇意义的虚无。  相似文献   

7.
复仇与忏悔──鲁迅心理情结探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文本(文学创作和书信、日记等)编织着其精神、心理的符码。结合他的生平,解读他的文本,可以窥见其心理结构中的某些情结。一系列文本表明,“复仇”、“忏悔”是他心理结构中的两个触目情结。对“无主名无意识杀人团”,对残暴当权者,对背叛者、忘恩负义者,鲁迅的复仇是毫不迟疑、毫不留情的。少年时代家境的衰落,地域文化及人类的原型记忆是其复仇的心理根源。对思想意识,对道德人格,对亲人亲情上的自剖自省自责,鲁迅也是毫不留情的。复仇与忏悔,组成鲁迅“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是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的精神/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作者撰写的对鲁迅生死观研究的系列论文之一。总论已发表于1992年《鲁迅研究》月刊。这篇《反抗死亡:牺牲与拯救》着眼于鲁迅生死观个性色彩探讨,旨在阐明鲁迅生死观的本质特征就是牺牲与反抗,受难与复仇的悖论式共存。  相似文献   

9.
鲁迅倡导超越于个体仇怨与小群体的复仇,但不排斥复仇的个体性与情绪性.他坚持弱者复仇基调,所关注的国恨家仇大多具有弱者复仇的基本性质和行为特征.他充分肯定复仇的否定性力量和非正统性质,而不顾及法律禁令.他对于自已有复仇偏好毫不掩饰,对复仇意念每多自矜自诩,砥砺与宣泄报复之渴望.鲁迅极为痛恨那些恩将仇报者,尤其是伪装朋友出现的小人偷袭.如果失却了多维多重富有个性色彩的复仇言论和情绪,鲁迅对于恶势力与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与鞭挞,也就不会那么有力.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划时代的文学巨匠。他以辛勤的艺术劳动,开拓了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的诸多领域。鲁迅以他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的作品,为新文学奠定了第一批基石,亦为新文学人物画廊塑造了第一批典型形象。鲁迅从旧中国的下层世界──农村,接触到广泛的生活场景,从最富于生活情调的下层人民生活中汲取了无比丰富的创作素材。同时,他也亲眼目睹了上层社会的腐朽回落。他为寻求人生道路,为改造“愚弱的国民”留学日本,他亦为拯救国民性而弃医从文;他目睹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从胜利回归失败,他也看到北洋军阀是怎样“纣借无道”,屠杀无辜的…  相似文献   

11.
看客是鲁迅小说中独特的形象系列,这种系列表明此类形象在他的认知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看客形象包含着多方面的信息,传达了鲁迅的童年经验,以及偏于阴暗的人性观念;反映了他对中国社会的基本理解,即富于独创性的庸众观;表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看客形象是鲁迅认识中国社会重要的现实依据,在此基础上,鲁迅建立了自己以启蒙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2.
鲁迅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清醒的现实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瞿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里论及鲁迅精神时,概括了几个特点,第一个就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许寿裳在《我所认识的鲁迅》里也指出:“鲁迅的思想,虽跟着时代的迁移,大有进展……但有为其一贯的线索者在,这就是战斗的现实主义。其思想方法,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出发,而是从具体的事实出发的,在现实生活中得其结论”。鲁迅自己也说:“即如我自己,何尝懂什么经济学或看了什么宣传文字,《资本论》不但未尝寓目,连手碰也没有过。然而启示我的是事实,而且并非外国的事实,倒是中国的事实”。在谈到自己的思想转变时,鲁迅也强调是“由于事实的教训”才“以为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从上述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鲁迅自己,还是他的战友,都一致地认为,清醒的现实主义是鲁迅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3.
在鲁迅研究界里,父亲形象一度被深入地研究探讨。然而,在一定程度上,鲁迅的生平遭际和其行为方式使得“父亲”成为隐蔽的意象。“父亲”意象及与之相关的行为方式、思想理念却始终夹杂在鲁迅的哲学命题中,并不断地激励和召唤着鲁迅前行。以鲁迅世界中的“父亲”意象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与其相关的缺失、放逐、寻找、复仇和构建等行为方式,从动态角度阐述鲁迅世界中“父亲”意象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4.
关于鲁迅早期思想的评价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瞿秋白、姚文元及其追随者,常常在这个问题上借机歪曲和攻击伟大的鲁迅,贬低他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安图否定他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杰出作用,并且又割断了鲁迅思想发展的内在的历史联系。这些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鲁迅都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有些同志其立场和动机与“四人帮”有质的不同,但由于看问题的方法不对,或则离开了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或则仅根据鲁迅论著中的片言只语、个别结论去任意发挥,或则简单类比,而不是全面地准确地去理解鲁迅的思想体系,他们不是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而是把唯物主义“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物”,因而也不能得出合于历史实际的结论来。  相似文献   

15.
生命意识是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鲁迅与曹禺是现代文学史中的佼佼者,两人在文学创作上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鲁迅站在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其生命意识主要是围绕着“国民劣根性”而展开。在对国民进行批判、剖析的过程中,鲁迅一面反思,一面也产生了浓厚的悲剧性和深切的孤独感,进而感到绝望,然而他毕竟还是不肯放弃绝望中的一点希望。随着时代的推移,鲁迅所批判的国民逐渐觉醒,开始对自己的生存困境进行思考与挣扎,在这种背景下,曹禺思考角度也相应发生变化,由鲁迅时期的“唤醒”、“批判”转为了“探索”,他把目光集中于“人”本身,探索着人对于精神自由的渴望,故而他的生命意识更多的集中于人们对自由的追寻与斗争。与其他作家直接在文章中发出悲叹与呼吁不同,鲁迅与曹禺作品中的流露出一种巨大的悲悯意识,并且这种悲悯意识是以一种潜藏的方式显露出来的。  相似文献   

16.
莎士比亚刻画哈姆雷特,不是要重复古老的复仇故事,而是要通过他表露自己的思想,阐述自己对时代的认识。同样,艾略特把一些零言碎语放在一起,也并不是要标新立异,而是要向我们揭示一个支离破碎的,病态的社会,这两部伟大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两个时代精神的体现与象征。  相似文献   

17.
《故事新编》问世以来,对其解读的方法很多,而从“精神战士”的鲁迅出发去认识这部独特著作的意义和价值,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鲁迅从一踏上文坛就以一个“精神战士”的角色出现,他的小说针对的主要是“国民性”问题,《故事新编》同样是一部演绎他拯救国民性情结的小说。  相似文献   

18.
不少中国公民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他们想到的不是通过法律手段去求得问题的解决,而是想通过自己与加害者或“文”或“武”的直接“对话”,力图把应由法律加以调整的事件私下“摆平”。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私了”。  相似文献   

19.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时期发表的一篇作品。关于《孔乙己》的主题 ,一直是学术界众说纷纭的话题 ,近百年来对鲁迅小说《孔乙己》主题误读种种情况可以归结为两类 :一为反对封建科举制度说 ;二为等级观念说。将《孔乙己》主题的探讨纳入鲁迅作品反“看客”母题系统来加以解读 ,揭示出《孔乙己》的主旨在于揭露抨击“看客食人”的现象 ,并具体分析其“看客”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老子思想体系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而是一个热衷于救世的政治思想家。他虽然对天地万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并不是力图揭示自然界的奥秘,以便引导人们去认识、改造自然,而是为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客观依据,所以作为其学说核心的“道”不是一个自然哲学范畴,而是一种政治人生哲学的命题,因而对它不能进行唯心唯物或精神物质等定性的自然哲学分析。其思想体系的结构方式是:以人类活动为基点,以天地万物为依据,以“道”为论证工具,以落实到现实层面指导政治人生为目的,简言之即为人———天地———道———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