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由于客观世界的不确定性及人类理性的有限性,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总是与危机相伴随.近几年,自然灾害和恐怖事件愈演愈烈,因而政府危机管理已成为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本文将主要通过"非典"事件与飓风事件的对比,进而比较分析中、美两国的政府危机管理,最终得出完善中国政府危机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王艳慧 《河北学刊》2008,28(3):238-241
随着女性参政意识的增强,美国女性逐渐在选民中占居多数,大选中的"性别差距"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自1980年以来,"性别差距"在美国历次大选中表现明显,其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男女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不平等,致使女性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与男性有所差异,因此在大选中也显示出了差距。对"性别差距"的研究从各个侧面揭示了女性选举的特点及其选票的分布情况,对美国总统候选人的竞选活动或执政者的策略制定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危机状态下,各国政府经常通过政策制定与执行来进行危机控制与管理.议程设置作为政策制定的第一个阶段,对政策的出台具有重大影响,而在此阶段经常出现的"不决定"或"不决策"现象,往往导致危机处理政策的延误.危机问题能否进入政策议程,成为政府应该解决的问题,对于危机控制政策的出台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比较分析"阜阳劣质奶粉"和"三鹿问题奶粉"两个高度同质的危机事件的传播扩散过程及其传播本体、散播路径、扩散时间和社会系统等方面的变化可见,当前我国危机传播扩散呈现出明显的加速趋势.其中,新媒体是推动危机传播扩散加速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新媒体,提高快速应对危机的能力是职能部门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5.
从传播学的角度介入公共危机的研究,是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公共危机的发生,不但破坏了整个社会的结构功能,也对整个信息传播系统形成某种冲击和干扰,导致信息传播的"失衡".考察"非典"危机和汶川大地震中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可以发现,公共危机中发生信息传播"失衡"的现象将导致危机的严重恶化.因此,作为处理公共危机的主体,政府及其控制下的传媒组织必须发挥积极主动的效用,正确引导危机信息的传播,避免信息传播"失衡"的出现,才能有效解决危机问题.公共危机中的信息传播"失衡"不仅是社会信息传播系统是否完善的问题,而且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之间的平衡稳定问题,与当前的"和谐社会"建构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中国遭遇的种种公共危机,在给我们带来种种灾难和痛苦的同时,也带来了学习、改进和创新的机遇.从"非典"危机到汶川地震的事实证明,中国的政府、媒体以及民众都在苦难中成长和进步,"多难兴邦"不仅仅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现实的鞭策.  相似文献   

6.
一、比较文学的"永恒危机论" 当代学术发展中,"危机"这个词已经成了比较文学学科的专利,从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韦勒克(Rene Wellek)那篇著名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开始,直到近期美国著名批评家米勒(J.Hillis Miller)在苏州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作的关于"比较文学的(语言)危机"的报告均持此种观点.  相似文献   

7.
危机的"媒介化"特指危机与媒介的互动效应,包括媒介全面改变危机存在的社会与文化生态、媒介传播加速危机发展的网络化和权力结构变革、媒介逻辑深入渗透危机发展全过程的趋势,是当下一个重大的时代性挑战和社会性议题.从"关系"视角理解并应对这一特殊现象,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媒介化危机"冰山结构"中"关系"的"枢纽作用",进而探索"意义共建"作为化解媒介化危机"关系性损害"的方向性路径,最终明确媒介化危机中"关系结果"的操作定义和测量方法.基于"关系"视角的媒介化危机理论和方法研究,是对现有危机研究框架的突破与深化,亦为深陷媒介化危机的权力机构、企业组织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和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8.
"脱域"公共危机的发生将急剧改变公共管理和公共资源配置秩序,导致区域性社会运作机制中断或瘫痪.而"切割式"的现行行政区行政模式与"脱域"公共危机的逻辑错配,使"脱域"公共危机治理处于"低效"或者"失灵"状态.以"网络式"的区域公共管理体制作为平台,既整合纵横向政府系统内资源,又积聚政府系统外的市场和社会资源,能够实现对"脱域"公共危机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9.
网络舆论危机与"六种效应"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网络舆论已成为公众认识社会的重要意识参数,也成为大众传播和政府行为重要的意识指示器.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既是引发政府公信力危机的"催化剂",又是化解危机的"灭火器".面对突发事件,政府要借助网络准确地向大众传递危机信息,善用"避雷针效应",避免"蝴蝶效应",破解"屏蔽效应",重视"首因效应",强调"互动效应",化解"破窗效应",及时抵御和防止负面舆论和谣言的蛊惑与扩散,以赢得公众对政府采取的危机应对政策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相似文献   

10.
监管安全危机中的"后危机管理"是指在监管安全危机消除后,对危机事件的预防、识别、反应、处置、评估等环节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对同类危机事件的处置机制和体制进行修改、修订和完善,对危机涉及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全面消弭危机所带来的内外部消极影响,增强危机干预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利玛窦现象"是晚明特有的学术救时现象.在万历帝怠政而又大权独揽、朝廷半瘫痪而又党派死拼的政治环境挤压、儒学危机及社会危机纠结背景下,徐光启等开明士大夫以实用为准则,由科学而宗教的救时取向及"易儒易佛"之大胆实践,虽为晚明时代产物,也是徐光启等士大夫未能真正读懂"晚明时代"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范跑跑"事例给国人带来了一场道德大地震,它揭示出我国事实上存在的公共道德危机.公共道德是托浮法律有效运作的境域,二者的辩证关系使法律对公共道德危机的干预成为可能.公共道德与法律的差异性要求法律在干预公共道德危机时必须注意干预的方式、路径和内容,并谨慎控制干预的限度."范跑跑"事例作为我国公共道德危机的征兆,是我国对公共道德进行反思和推动对话的机遇.  相似文献   

13.
2010年11月27日,岛内进行"五都"选举,国民党取得台北、新北、台中三席,民进党保住高雄、台南两市.由于岛内政治势力都对此次选举高度重视,因而选举结果对岛内政局及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是"蓝消绿长"态势趋缓,国、民两党实力趋于平衡.此次选举,国民党如愿守住三市,尤其打赢了关键性的"台北保卫战",有助于其稳住阵脚,止住实力急剧下滑的不利趋势;民进党方面虽然没有取得预定目标,但是保住高雄、台南两市,且得票率和得票数反超国民党,生命力和战斗力明显加强.二是蓝绿双双危机感加重,未来"保权"与"夺权"之争将异常激烈.国民党方面,其总得票数少于民进党,在北部的领先优势缩小,在南部的差距拉大;民进党方面,在气势如虹的状态下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在南部还一度出现了党内分裂的危机.因此,面对2012年大选,两党的危机感都在加重.三是岛内二元政治格局已成,第三势力发展空间有限,中间选民的选择将对选举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四是和平发展两岸关系的潮流无法逆转,但是未来发展的变数仍多.此次选举结果有助于增强马英九继续发展两岸关系的决心,但在今后的选举中,两岸关系仍然可能成为一个敏感议题被进行政治操弄.五是此次选举,陈致中高票当选高雄市议员,江志铭当选台北市议员等等,显示"台独"势力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都不会自行消亡或沉寂,必须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4.
"天人合一"在古代主要是一个宗教命题,并由此展开为一种政治追求.但当今学界不少人却把它误读为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并视之为解决自然生态危机的良方,这并非对症下药.中国当前的自然生态危机与政治生态弊端、社会生态乱象是一种流与源的关系,只有正本清源才能为解决自然生态危机提供现实出路.  相似文献   

15.
经济学界的"范式危机"不仅出现在西方经济学领域,也出现在马克思经济学领域.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大讨论,已陷入了"范式危机"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但必须划清两种理论"范式"界限,遵循马克思经济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为应对列国交侵的复杂形势,清政府制定出"门户开放"政策,并确定以"自开商埠"为其运作形式,试图通过维持在华各国力量"均势"的方式,寻求自身的生存.这一政策对应了美国同期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但在实践层面,却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仅留下了近代中国外交艰难竭蹶的历史记录.  相似文献   

17.
乌克兰局势动荡已持续了一年多,由此引发的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贸易战也一直持续至今,并呈现出复杂化、长期化的趋势。俄罗斯与西方国家之间根本性的利益冲突,乌克兰民族构成的历史性,以及乌克兰国内复杂的经济政治状况,决定了乌克兰危机在短期内将难以停息,且俄罗斯同西方国家的贸易战也将演变成一场持久战。中国同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一直保持着较为密切的经贸往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好中国同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的经贸关系,将是中国外贸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文章首先分析了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贸易战对俄罗斯的进出口产生的影响,进而分析了对中俄贸易和中乌贸易造成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中国外贸应对乌克兰危机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业全盘集体化政策实施两年后,苏联爆发了全国范围的"大饥荒"."大饥荒"是联共(布)中央超负荷粮食收购政策的直接后果,并非天灾而是人祸."大饥荒"造成几百万农业人口死亡,导致农业严重衰退,斯大林本人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大饥荒"并非针对乌克兰的"种族灭绝".俄罗斯最新解密档案资料揭示了苏联1932-1933年"大饥荒"产生的背景、机制以及后果.  相似文献   

19.
新历史主义的诗学探索和批评实践是我们建立文化诗学的借镜.但这个流派至今存在着不为国内批评界所重视的命名危机和方法困惑.它先后拥有"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和"历史诗学"等标签,理论家在对其归类上面临危机.本文通过对其不同称谓的追根溯源和释名彰义,阐明不同标签间的关系,揭示处于其命名危机深处的方法论层面上共时性与历时性之间的高度紧张,指出与共时方法相应的"文化诗学"和与历时方法相应的"历史诗学"是其观点的两个可以相互补充的方面,并主张尝试建立"历史文化诗学",以保证研究视角和批评方法的完整性与涵盖性.  相似文献   

20.
"休克疗法"后,俄罗斯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深刻的危机和教训曾经引起了世界上的普遍关注.但危机后的俄罗斯经历最艰难转型期后,很快又步入了快速增长的轨道,同样让世界瞩目.危机的根源何在?经济增长的根本诱因何在?通过对俄罗斯"休克疗法"的选择进行再分析和反思,探讨1999年以来俄罗斯经济Ⅴ型反转的深刻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