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荀子的性是心处其中并发挥影响变量的动态、整体的人性,荀子的心处于"可道"与"不可道"的十字路口。所谓恶之性可养、可化,所谓善之心可恶、可伪,此心与性的状态使荀子政治哲学具有了教化的指向。"性伪合而天下治",是荀子政治哲学在心、性基础上的总体架构和思想追求,荀子提出了养欲、师法、化性等政治哲学主张。荀子政治哲学虽然归结和落实于德性修养,但心、性的无根状态终使其政治哲学体现出一种紧张感和紧迫感。  相似文献   

2.
有明一代,荀学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呈现出一种"交涉"的态势.一方面,经过嘉靖孔庙改制,荀子正式从孔庙从祀中被罢黜,政治地位下降.另一方面,明代政治从体制上是对前代以君主为核心的统治的延续,在统治手段上礼、法并用,是为荀子政治思想影响之"因袭"一面.此外,对荀子政治思想的吸收从理论层面转向现实层面,涵盖范围更广,是为荀子政治思想影响之"转变"一面.  相似文献   

3.
孟荀关于性之善恶的争论,其实质是古典政治哲学的问题。荀子对性善论的批评,深刻反映了哲学与政治、思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我们只有从古典政治哲学的角度才能认识到这一点。荀子深刻地认识到孟子性善论潜在的否定秩序、罔顾具体现实的品性,从而勇敢地将之改造为性恶论。荀子对孟子的批评所揭示的问题在今天仍然存在。现代学人之所以看不到荀子理论之价值,乃在于囿于启蒙之视野。启蒙与佛老思想一样遮蔽了荀子思想之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期,孟子和荀子都曾以身体隐喻国家政治。在孟子的思维中,君主与臣民具有互为主体性关系,地位相对平等。而在荀子的思维中,突出强调一种单线的下对上的服从关系,尊君意味更为浓厚。究其原因,战国中期与战国后期的社会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新兴地主阶级的诉求亦发生改变。由于同出自儒家,孟子与荀子的身体观亦存在某些相似之处,即突显“以气养身”的工夫。不过,孟子执着于通过意志力的内化工夫,达成身体的“践形”;荀子则讲求外在力量的作用,其思想核心在于以“伪”的方式,促使人们过上礼义的生活,进而使身体脱离现实困境,获得充沛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主题是人性、优良政府与正义,而荀子是体现这个主题的重要一环。对于荀子来说,该主题很大程度上是以礼为焦点的。从政治哲学的视域考察荀子的礼观念,可以看出其呈现出多重向度。就人性哲学的主导倾向而言,可以把荀子归入他律伦理学的类型;就理想的政体而言,荀子支持的是君主专制,只不过是仁慈的专制主义而已;就正义观而言,荀子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精英主义的等级分配正义。  相似文献   

6.
十年来,荀子政治哲学研究渐渐成为荀学研究的一个中心.挖掘分析荀子礼学的政治哲学内涵、孟荀异同的政治哲学内涵、荀子思想内在张力的政治哲学内涵,是研究的三个重心.然而,由于这个中心尚处于初建阶段,研究还存在泛化现象,政治哲学的议题常常被中西对比、孟荀冲撞、主客观差异等面相所遮蔽.今后,荀子政治哲学研究应加大学习借鉴西方政治哲学所已取得的成果特别是其中的客观精神的力度,直面现实,进一步集中并深化问题意识,力争为中国问题提供富有想像力和操作性的解决框架.  相似文献   

7.
在政治哲学的意义上,荀子与孔孟相比,其思想虽无本质性的差异,但在许多方面有其独特之处:在思想表达方式上采用"隐晦言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在思维方式上从政治与哲学的双重纬度出发思考政治哲学问题;在政治价值追求上表现出明显的权威主义与专制主义。这些思想特性加速了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官学化和意识形态化。  相似文献   

8.
荀子关于大一统王权政治的构想反映了儒家学说为适应战国末期的社会转型而发生的理论变迁。荀子提出了礼法互补、王霸并用的系统理论,为大一统王权政治提供了最佳的治国模式。关于大一统王权政治的制度建设,荀子论述了他的王政和王制的思想。荀子主张尊君,以树立和维护君主的权威,同时又主张以儒家的道统与民本思想为主,建立起对君主的权力与意志的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9.
"天人之分"的天人观是荀子人学思想的逻辑起点,人性趋恶的性恶论是荀子人学思想中教化思维的前提条件。"明分使群"的社会历史观彰显了荀子人学思想的伦理价值,"隆礼重法"的治国理念是荀子人学思想的政治价值之旨归。荀子人学思想是他对人性情怀关注的直接阐发。  相似文献   

10.
荀子的人性论以主张性恶著称。但这种性恶论是否真的如其所称的那样完全真实?其逻辑是否自洽?从荀子的诸多论述验之以人的知、情、欲三个部分,却明显透露出并非如此。对人性既然可以“化性起为”,就要有化的动力和根据。这些根据和动力也正是荀子承认的人普遍具有的道德辨知和同情的能力。这些能力在人性中可视作善端而存在。被荀子视为性恶的欲望,主要指过度和不加节制的欲望,而非一般的生欲。那么,荀子为什么还要极力主张一种性恶论呢?这与他对一般政治秩序的捍卫紧密相关。这种对“明分使群”的捍卫正是荀子对传统道德和政治哲学的一个特别有意义的贡献。但在特殊政治秩序方面,它和西方近代以来对人性估计不高的政治理论的主要趋势还是迥异的。  相似文献   

11.
论先秦儒家人性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性问题上,先秦儒家从孔子的"性近"说开始,至孟子的"性善"说,再至荀子的"性恶"说。孟子和荀子遵循了不同的思维路线。孟子是性善论代表,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先秦儒家的人性思想既为儒家伦理政治的建构提供了可靠的根据,同时也是儒家仁学发展的理论需要。  相似文献   

12.
相对于孔、孟的仁政,荀子的政治哲学体系则可称之为义政."义"是荀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主要具有"仁"和"中庸"两个方面的含义.在其"隆礼重法"的制度设计中,"仁"和"中庸"具体化为民本、尊君、人治与制度公正四个方面的制度伦理蕴涵.四者既彼此制约,又交互补充,共同维持着荀子礼法制度设计与运行中的价值均衡与和谐,是其义政思想的主要体现.因此,荀子的义政思想实质是一种和谐政治思想,对今天的执政制度伦理与和谐政治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荀子 帝王之术 意指 圣王 主导的按照蕴涵权力与利益因素的政治逻辑来处理政治事务的方法和策略。 荀子的 帝王之术 奠基于性恶论, 关涉复杂的政治生活, 体现了鲜明的政治儒学特质。首先, 荀子 帝王之术 的主体 圣王 凸显了一种强烈的具有政治现实主义色彩的 政治家 立场, 绝非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家形象。 其次, 荀子 帝王之术 谋求治国能力的提升, 强调 圣王 必须具备政治思维, 懂得以利害眼光来分析政治生活并懂得如何利用手中权力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 具有根据客观事实准确判断的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杀伐决断能力以及高明的领导和掌控能力。 最后, 荀子的 帝王之术 落脚于国家的生存与发展, 圣王 应始终重视军事力量与经济实力的根本地位, 并努力调动百姓的积极性以实现国家富强。 荀子 帝王之术 就是依托 圣王 政治 的方式来实现帝王之业, 既体现了荀子政治儒学思想的本质特征, 更是一种典型的政治儒学。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中国早期政治思维在战国完成了从神化到圣化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实现了人类政治思维由感性到理性的突破,而且激发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潮的兴起,促使中国早期政治思维走上人文主义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15.
网络社会的崛起不可避免地衍生了网络政治的凸现。网络政治相对于传统的现实政治而独立存在,其根本之点就在于它深层次的政治思维的独特性、理性和建设性。在不同角度和层次上,网络政治思维涵盖了政治认识论、政治价值观、政治辩证法和政治伦理观几个方面,核心是对民众权益的呵护,围绕这一核心的是自由平等的环境、正义合法的原则、多元互动的过程、和谐共生的关系等有机组合的环节。网络政治思维来自网络政治,落脚点却是作为传统的现实政治,是政治实践,它本身也存在其中,更会融合其中,而且它会给现实政治一个根本推动。  相似文献   

16.
儒家政治思想中具有丰富的政治伦理观念,荀子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以民生民意为中心的民本观念;二、以强烈的君德意识与君权至上观念为主体的人治精神;三、朴素的制度正义思想。荀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对于整个封建时代的宗法政治都有着较为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尤以其制度正义思想最为重要;去除其中的君主专制等封建政治的糟粕,它对于当前的执政制度文明建设也同样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荀子通过论证“汤武”取代“桀纣”之合法性,否定了世袭制对于政治权力独占的资格;通过论证“尧舜”之间并未“禅让”天子之位,阐明了政治权力不属于个体私有,不能私相授受的性质.藉由这两个主要论证,荀子展示了政治权力所具有的公共性,强化了儒家思想对于政治权力的正确认识.囿于历史条件局限,儒家没能找到如何确保具有公共性的政治权力进行最有效传递的方式,但仍不能否认他们为约束专制政治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城邦伦理与个体伦理是柏拉图构造"贤人政治"的两个重要的权力伦理视角,集中地展现出柏拉图政治思维中的整体性思维、个体伦理思维以及人治思维.在剖析"贤人政治"构造过程中的政治思维特质后,本文进而批判性地反思了中国传统的"好人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论述了荀子的人性论、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识、研究、把握它们对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要关系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20.
荀子生活在战国晚期,他持自然天道观立场,改造宗教神灵为“形具而神生”的身心和谐论;他最早从认识角度分析了宗教信仰的心理根源;提出了礼乐制度的人性根据。他融合儒法学说为一体。在探索生命终极价值和政治合法性问题上,荀子以“神道设教”思想汲取了宗教凝聚、提升感情、信仰的方法,但也使他的部分学说侵染了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