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0 毫秒
1.
一提到苏轼晚年诗,人们往往有一些笼统的看法,认为苏轼晚年再度被贬谪岭表海南,“佛老思想成为他晚年的主要精神支柱”;写了全部“和陶”诗,他的诗消极的多,积极的少。其实这种看法,是十分片面的。诗人晚年居惠居儋期间创作了大约四百多首诗歌,在他一生诗歌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诗歌的题材内容开拓了从来没有的新领域,思想上更加关心人民,在同情人民方面表现了从没有的进步性,艺术意境气象高迈而奇肆,表现了诗人  相似文献   

2.
“小游仙”最初是指曹唐所作九十八首以游仙为主题的七言绝句,在唐代之后也有不少诗人以之为题作诗。但值得注意的是,“小游仙”诗题的传承并不完全依附于曹唐的诗名,也不是单调的线性过程。一方面,宋元时期的诗人往往将小游仙诗归为乐府,而元末创作小游仙诗的诗人更多是受到了文坛领袖杨维桢的影响;到了明代中晚期,由于出版业的发展,多种收录曹唐诗作的唐诗选本以及广西官员刊刻的《二曹集》都在客观上推广了曹唐诗作的流传,曹唐的诗名以及在游仙诗传统中的地位也得到了重新评价。另一方面,从诗歌本文上看,后世的小游仙诗沿袭了曹唐诗作的一些特色,在诗歌风格上形成了一定的共性,但与此同时,后世诗人在书写中注入了新的元素、旨趣和思想感情,诗歌的内容和主题都得到进一步的扩展,逐渐形成游仙诗的一脉支流。  相似文献   

3.
游仙诗是受道教影响形成的诗歌类别,李白是盛唐深受道教影响的诗人,他的游仙诗创作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集中反映了“兼济”与“独善”、“出世”与“入世”、现实和理想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晚唐诗人曹唐,字尧宾,今广西桂林人。《全唐诗》辑其诗为二卷,共一百六十一首,其中有七律《大游仙诗》十七首,七绝《小游仙诗》共九十九首,其余为其它题材之作。本文试图对曹唐诗歌作一总体的论述。一曹唐曾“以能诗名闻当世”①,其作品“大播于时”②,然而曹唐其人其诗,近几十年来却很少受人重视,除程千帆教授解放前夕发表过《郭景纯、曹尧宾〈游仙诗〉辨异》论及曹唐诗歌以及一九八四年梁超然同志发表过《晚唐诗人曹唐及其诗歌》外,就很少被人提及过。可见对曹唐诗歌的研究十分薄弱。曹唐诗歌,表现了较明显的进步的想想倾向,因而应该引起古典文学工作者的重视,值得人们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结合曹植晚年的生活境遇、心态,透视曹植游仙诗的特点,可以发现,曹植的游仙许从总体而言意在咏怀而非求仙。在其游仙诗背后,寄托着诗人的理想和独特的生活感受。诗人在游仙诗中所寄托的,主要是其对自由的渴望,孤苦无依的情怀和强烈的功业意识。  相似文献   

6.
游仙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类别,由于儒家对“怪力乱神”的排斥,在某种意义上堪于水山、田园鼎足而立的游仙诗没有得到学界的足够重视,本就游仙诗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分类。  相似文献   

7.
高启游仙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启是元末明初著名的诗人 ,一生创作了大量游仙诗。但他的游仙诗的价值至今未被人们认识。本文试图通过对高启游仙诗的分析、研究 ,揭示其艺术价值及暗含其中的诗人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8.
对于陶渊明《乞食》诗中所记述的乞食行为,自古至今有不同的评说。有人肯定是纪实之作,有人认为这只是诗人的玩世不恭,或以为是有所寄托,不足为信。本人认为:乞食行为应该是诗人晚年贫困生活的真实记录。本文从诗歌的创作年代、乞食方式、诗人物质生活的变迁以及是否有寄托等几个方面对“乞食”行为的真实性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流行的曹操游仙诗实即求贤诗的论点,阐明曹操晚年已由不信神仙转变为相信神仙,初写的游仙诗表现了求仙与求贤的思想冲突,最终发展成为虚无缥缈的游仙诗,其诗歌生命也就此终结。  相似文献   

10.
诗人蒲风向来重视诗歌理论研究,他认为一个诗人不应该漠视诗的理论学习,而且“要想真正做个时代的诗人,他更加不能不有借重诗歌理论的帮助”(《抗战诗歌讲话·写在前面》)。强调要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诗人就必须“借重诗歌理论”的重要性,可以说是蒲风一贯的创作思想。艾青讲过“每个诗人有他自己的一个诗神——”,那么蒲风的诗神是带着“诗歌大众化”的响亮口号,勇猛地走进劳苦大众和战争中去了。在  相似文献   

11.
有的诗评家认为“象征是内容最丰富、掌握最困难的诗的手段”,这或许并不言过其实。我认为,诗人在生活中获得的艺术感受,有时需要以某种独特的途径表达出来。象征(symbol)就是诗人反映生活,表达他的思想感情的一种独特的、十分有效的方式。 一 象征在构成上的特征 就我看来,构成象征诗需要有三个因素:一是感情,二是意象,三是哲理,三者缺一,不成其为象征的诗歌。 在诸多的文学样式中,诗歌最富于抒情性。情致丰富,韵味悠长,应该是诗歌的本质特长。别林斯基说:“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如果诗作中没有奔涌着诗人从心底喷出来的激情,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诗。无病呻吟式的虚情假意之作,强拼硬凑的苍白干瘪之篇,绝对震动不了读者的心灵。  相似文献   

12.
东晋初诗人郭璞以游仙诗创作声名斐然于古代诗坛,其诗今存完整的有十一首,另有八首残篇。郭诗自流传于世多为历代诗歌研究者评品。钟峰《诗品》评曰;“词多慷慨,乖远玄宗;乃是坎咏怀,非列仙之趣。”《世说新语·文学》刘注引檀道鸾《续晋阳秋》则称:“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钟嵘之说看到了郭璞《游仙诗》咏怀的审美特点,否认了“列仙之趣”和化入诗中的玄理;檀道弯注意到了郭璞《游仙诗》所体现出的时代风貌——玄学思潮,从而将其与东晋初的玄言诗等同视之。钟嵘与檀道鸾各自指出了郭璞《游仙诗》审美动因的一个方面。而今人在论…  相似文献   

13.
目前,由于文学观念和审美观念的急剧变革,人们对于我国近几年来诗歌创作的情况看法不一,有人认为现在的诗坛很不景气,诗歌没有人读,诗集卖不出去,诗人改行去写小说;有人认为情况并非如此,喜欢诗歌的人仍然很多,如果说有的诗人也写了小说,而有的小说作家也在写诗;还有的人说,现实主义诗歌和革命浪漫主义诗歌,以及“两结合”的诗歌已经  相似文献   

14.
陆游是南宋最大的诗人,学术界在冠之以“爱国诗人”后,曾用过最大的注意力与热情考察和研究过他。但“爱国”或“抗敌”并不是陆游诗歌的唯一主题,甚至不是陆游诗歌创作的主流倾向(尤其是在占全部诗歌三分之二以上的晚年作品中)。作者纵览《剑南诗稿》九千余首诗,通过本文对陆游诗歌作了较全面的评议,也对陆游其人作了客观公允的观照,想以此改一改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贴标签”式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关于庾信“游仙诗”中所表现的“藤”──从葛藟到紫藤矢美都子庚信生活在南北朝后期,由南入北,从诗歌艺术发展流程上看,是集六朝诗大成于一身的诗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编写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出版)说:“庚信的作品比起当时一般作...  相似文献   

16.
虚求列仙 实婴世事──曹植与“游仙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求列仙 实婴世事──曹植与“游仙诗”杜青山曹植是我国中世纪诗坛上一位重要的作家。近年来,随着对中古文学的日益重视,人们对曹植及其作品也进行了全方位、多侧面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研究过程中,也有被忽视的领域,这就是他的“游仙诗”。虽然诗歌...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a grief ago”着手,试图从英中两种语言诗歌中存在的语言偏离现象着手,分析诗歌中这一“偏离”对诗歌意境的升华,并由此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这种手法并非新创,而是古已有之。不论是在现代诗人的笔下,还是在古人的诗中都有表现。  相似文献   

18.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诗歌中,有一部分内容具有相同的“离开——折返”式运动轨迹。本文试图对这一类诗歌做归纳式探索,纳为“遁世与回归”主题下的诗歌。通过对这类诗歌常用隐喻的分析和解读,试图找出遁世背后思想自由运动的拉力和与之相反,向心牵引的世俗约束的引力。并又从诗歌创作角度,对“离开——折返”运动作出另外一重读解。  相似文献   

19.
钱志熙在<魏晋诗歌艺术原论>中认为,左思的<咏史诗>是其晚年退居宜春里的回忆之作.但<咏史>八首复杂的思想、中古诗人诗句的对比、<咏史>的流传都说明左思的<咏史>诗并非晚年回忆之作.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黄河诗歌具有丰富的内蕴。重新爬梳其间百余首黄河诗歌,可以归纳出四个主题:一是“抗争主题”,黄河诗歌与歌词作为战斗武器,鼓舞战争中受难的人民去抗争;二是“建设主题”,水利等建设热潮促使诗人在政治语境和内心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歌颂时代;三是“生态主题”,黄河下游断流现象引发诗人关注,诗歌反映了自然、社会、精神等生态问题;四是“寻根主题”,黄河寻根诗歌具有认同和弃绝“根”两种向度,前者牵引出“身份”“生命”之根的寻找,后者则试图建构新的“母亲河”形象。这些主题共同展现了黄河诗歌的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