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985-1997年调查了呼盟农区自然条件下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的侵染寄主,共发现感病寄生植物127种,分届于25科,89属,其中菊科30种,十字花科11种,豆科14种,葫芦科10种,茄科10种。感病奇主中有农作物13种(占10.2%),牧草4种(占3.1%),盆栽果树2种(占1.6%),野生植物及农田杂草45种(占35.4%)。调查的感病寄生中有14种为国内未报道的新寄主。分析了发病的原因,提出了控制菌核病的综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以哲里木盟地区常见的几种禾本科牧草种子为试验材料,观测了它们在不同浓度盐液处理下的萌发率,结果表明,苏丹草与饲用种草在种子萌发期表现出较好的耐性,其种子萌发率在各浓度盐浓下均显著高于其它牧草。  相似文献   

3.
研究结果显示,将植物调节剂喷施宝直接喷施到叶面上,能极大地提高牧草的生物产量。  相似文献   

4.
豆科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据分析,豆科草类平均蛋白质含量为17.7%,粗脂肪3.2%,粗纤维28.3%,无氮浸出物41.8%,灰分9.0%。它的营养价值和可消化蛋白  相似文献   

5.
谈西藏草地鼠害及其天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西藏草地生态系统概述鼠虫害是我国草地上的“三大”自然灾害之一,因其危害造成的牧草损失率一般都在50%以上,高者达80%,甚至绝收。国家有关部门对我国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四川、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等11省(区)统计,1978~1999年共发生鼠虫害87亿亩,年均发生4亿亩,仅牧草一项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48亿元,年均损失16亿元。更为严重的是,鼠虫害还导致严重的生态灾难,造成草地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减少,毁坏草场,破坏植被,传播疾病。西藏因地域辽阔、人烟稀少、交通不便…  相似文献   

6.
累累草畜科技硕果,展示着草原科技风貌。内蒙古草畜科技技术力量雄厚,许多科研成果居全国之首,在世界领先。飞播牧草治沙 1981年,国家农委、农业部、财政部、民航总局在阿拉善左旗开展了北方干旱荒漠区飞播牧草的试验,探讨在年降雨量低于250毫米以下的荒漠区飞播牧草治理沙漠、建设草原的可能性。阿左旗草原局在上述部门的支持下,1981年以来累计飞播146420亩,试验用牧草有籽蒿、蒙古沙拐枣、柠条、花奉、白茨、苦豆子、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牧草病理学内容繁杂、教学时数少的特点,总结论述了先感性后理性、调整课程结构、传授知识与加强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及综合考评成绩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尝试,并提出了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8.
周碧华,女,58岁,重庆市人。1961年西南农学院毕业,到内蒙古支边。1994年晋升为教授。现为哲里木畜牧学院草原系遗传育种教研究主任,学院遗传育种学科学术带头人。周碧华教授自支边到内蒙以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内蒙古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较大贡献。主讲过“作物育种学”、“牧草育种学”、“农业科技写作”。“牧草与花卉育种学”等多门课程,每年均超额完成学院规定的工作量。教学成果卓著,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学术上造诣很深,多年来潜心科学研究和学术著述,已形成稳定的科学研究方向。其选育的“通选7号草芦”已于1992…  相似文献   

9.
利用根冠淀粉水解法测定老芒麦、披碱草、肥披碱草、加拿大披碱草、无芒雀麦的抗旱性及耐热性,结果表明:肥披碱草的根冠淀粉水解率明显小于其他品种。牧草在不同胁迫条件下根冠细胞中淀粉位的水解率与品种的抗旱性、耐热性关系极为密切,水解率低的抗旱性、耐热性要强,所以肥披碱草的抗旱性及耐热性比其他品种强。从平均水解率来看:肥披碱草0.53<披碱草0.61<老芒麦0.64<无芒雀麦0.74<加拿大披碱草0.78,所以五种牧草抗旱性及耐热性的强弱应为:肥披碱草>披碱草>老芒麦>无芒雀麦>加拿大披碱草。  相似文献   

10.
应用生物钾肥处理无芒雀麦草(BromusinermisLeyss)、西氏草(H:iariaSamsii)、鸭茅(Dactylissemcratal)、鼠尾草(SponobolusDoxgatus)、直立雀麦草五种牧草种子。试验结果表明:五种牧草出苗率试验组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9.2%、8.1%、34%、11.1%、20%;试验组干草产量分别为4110kg/hm、3886.5kg/hm、3501kg/hm、4615kg/hm、3210kg/hm,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6.2%、4.7%、12.9%、9.5%、7.7%。  相似文献   

11.
杨琦 《青海民族研究》2006,17(3):114-116
民族高校德育的人性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桥梁。德育要体现“人是主体”的思想必须使德育教学方法从灌输走向对话,实现从书本回归现实生活是德育人性化的根基,促进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德育的终极目标,尊重差异,关注民族文化是民族高校德育有效性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青海乐都地区汉族祝寿习俗历史悠久、仪式隆重、特色显著。本文根据调查所得第一手资料对这一习俗的仪式、由来及功能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研究,期对我省地方民俗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夏河县这一地处汉藏交汇地带的社区文化分析是个值得研究的领地,本文把以文化特征为分析单位和以社会或部落整体为分析单位的研究融合起来综合考察。研究发现城区、农区和牧区的社区文化在下述几个方面各具特点:生计方式方面,农区以农业和兼业为主,牧区以牧业为主,城区的职业最为多元;生活方式方面,城区、农区的生活方式受汉族影响大,牧区则保留较多的藏民习俗;社区组织方面,牧区的行政管理组织松散、传统社区组织对牧民影响大,农区的村级组织比较松散,镇区的街道组织作用较弱;家庭结构方面,牧区以扩大家庭为主,农区和城区以核心家庭为主;价值观念方面,牧区的现代意识较弱,而城区和农区较强。  相似文献   

14.
何雄浪  尹凤茗 《民族学刊》2021,12(3):10-20, 95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命运共同体,与之相伴而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这一大家庭繁荣昌盛的思想基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全过程,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我们要立足当代、立足国内国际新形势、利用优势、补齐短板、全方位的“五位一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巩固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全面发展的胜利果实,保证中华民族永续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成吉思汗祭祀是蒙古族祭祀文化的象征符号。近百年来,成吉思汗祭祀文化及其祭祀的文化空间和仪式发生了很大的变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之时,成吉思汗祭祀文化传统正成为一种人文资源,被用来建构产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也成为当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新的符号。文章以2000年成吉思汗龙年大祭的祭祀仪式为个案,描述了成吉思汗祭祀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承及蒙古族对其传统文化符号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民族教育是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简称,是一门揭示教育的一般原理在具体民族环境中应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任务是通过实现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现代化来促进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7.
试论民族地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图书馆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图书馆发展历史上的一次深刻革命。数字图书馆不仅代表着图书馆发展的最新方向,而且为文献信息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新的机遇。民族地区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是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适应信息社会以及进一步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8.
民族关系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因此,民族关系是否和谐,事关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大局,事关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邓小平的民族理论为我们党和国家顺利开展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实现民族和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意识具有多元性特征.大众媒体对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传播主流社会价值观、发挥语言文化的教育功能、传播社会经济信息技术,促进了少数民族接纳吸收主流社会文化,有利于塑造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意识、国家认同意识.在当前边疆地区特殊的社会形势下,有必要加强和调整针对少数民族的传播手段和内容,确立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20.
李永政  王李霞 《民族学刊》2014,5(1):88-91,127-128
文化融合是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也是现今的一种社会存在状态;是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的概念则是近现代才从西方国家传入的新鲜产物,是生活在其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对其所在国家的认识、评价与情感,主要表现于国家政治共同体和结构层面以及共同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层面的认同。国家认同于国家本身、于个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显得尤为迫切。而国家认同教育是国家认同构建中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学校教育是建立国家认同的有效途径。我国的各民族的文化融合是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教育的前提与基础、有力保障、表现形式,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高级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深远的影响。我国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吸收了中国历来坚持"和而不同"处理民族关系的宝贵经验与优秀传统,制定出了相应的民族政策,坚定地保障民族文化融合,加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教育,促进国家的稳定与团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