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丁·布伯认为人在世存在的本质关系是“我-你”对话关系;艺术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对话关系的本质体现,艺术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间的关系是“我-你”对话关系;马丁·布伯的宗教对话美学思想对巴赫金和伽达默尔的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布贝尔的师生关系观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布贝尔的师生关系观跳出了以往狭窄的师生关系观的窠臼。他从关于人、关于人的关系世界的理念出发,把师生关系视为一种纯粹的、十足的“我—你”关系,亦即“对话”、“包容”和“共享”关系。他认为,这种关系须通过以下四条途径来达成:1.确立“人”的存在为教育之本的理念;2.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3.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4.调节好师生之间的距离。布贝尔的师生关系观对我们认识、研究和建立真正的师生关系观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提要]马丁?布伯的宗教哲学思想包含着强烈的对话解释学、对话哲学与关系哲学维度,实际上这些维度之间具有内在联系,而它们的内在联系的基础就在于“我-你”关系对话。布伯这种“我-你”关系与作为伽达默尔解释学核心的解释学“我-你”关系得以成形的一个重要原因,它同时与伽达默尔解释学“我-你”关系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在现象学视阈下,"人—技术—世界"呈现具身关系、解释关系、它异关系、背景关系、赛博关系、合成关系和替代关系等多重关系。多重关系中的人、技术和世界是相互关联着的三个要素,任何一种单因素决定论都会打破人—技术—世界关系的结构平衡,并导致人与技术的双重异化。在多重关系中的技术的意向性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进入世界的指向性。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主旨就是要求从人与技术关系回到人与世界关系,其进路是通过调适技术的意向性来重建生态、友好和可持续的人与世界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马丁·布伯的对话理论为背景,对初中课堂中的师生对话进行质性分析,以增进当前的师生关系。在分析中,一种亲和的、对话式(布伯称之为“我—你”关系)的师生关系呈现出来。结果显示,互惠的对话是建立亲和型师生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在对材料进一步挖掘和分析后发现,欲实现“我—你”的师生关系,教师须在其精神层面具有较高的自我意识和存在意识。研究对象———教师L,其作为学者和教师的精神追求促使其实现与学生之间真正的对话关系,同时也帮助学生提升了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6.
人类文明的终极问题是什么?不是"人应当如何生活"的道德问题,而是"我们如何在一起"的伦理问题。这一问题的哲学辩证要求调整关于文明的理念与态度,由"轴心文明"走向"对话文明",回到"我们"的第一人称复数,回到人类文明史的简洁智慧,回到人的生命和生活本身。苏格拉底之死、上帝之怒—孔子周游、老子出关,中西文明的诞生史虽万种风情,却以悲剧和喜剧的不同体裁演绎着同一主题,这便是人类从伦理世界中分离和回归的悲怆情愫。"上帝死了—尼采疯了"、"打倒孔家店",现代文明的"青春期危机"反绎了同样的文化密码,只是问题式由"我们如何在一起"的终极追问,演进为"我们能否在一起""这个世界还会好吗"的终极怀疑。走出危机,有待哲学地反思:"‘我’,如何成为‘我们’?""‘我们’的世界缺什么?"。"我们在一起"的和而不同,需要两大哲学条件,一是伦理,二是"精神",它凝聚为一个口号和信念:"学会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柯尔律治是现代神学护教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倡导为宗教生活和宗教信仰确立新的基础,即人在实践中可以直接经验上帝,这集中体现了柯尔律治宗教观的现代性。首先,人与上帝之间亲密无间的“我—你”关系,使得两者的相遇无需任何中介;其次,柯尔律治在信仰主义者和传统主义者的影响下重新诠释了“理性”,“理性”根源于上帝,固有的超凡创生力和领悟力能够洞见天国的精神真理;最后,人的意志是上帝意志的形象,上帝意志与人的意志之间的创生与被创生的关系,也是人经验上帝的天然屏障。  相似文献   

8.
巴赫金对话理论是在马丁·布伯《我与你》的"关系主体论"基础上的继承与开拓。从"我——它"、"我——你"到"自我和他者"的理论延伸。巴赫金作为哲学出发点和理论归宿的对话理论贯穿人文学科各领域,其根本是关于人的理论,蕴含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体现出一种平等、民主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9.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蛇》是一首叙事性抒情诗,其序列性和事件性较强,表现出明显的叙事性,诗中的对话性也随之凸显。基于此,文章运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该叙事中的对话性的分析,充分呈现诗中多元对话的世界。诗中明显的对话现象构成本诗的外在对话性,叙述者在叙述其言说对象时与他人话语的对话则构成本诗的内在对话性,该对话性与马丁·布伯"我与你"范畴的对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不谋而合,揭示诗人劳伦斯对人类与自然主体间性的哲思,致力于建立人与自然"对话"的世界。  相似文献   

10.
从教育本质而言理想的师生关系就是"你--我"关系.我想"你--我"关系其实就是基于"对话"的关系,不是一方凌驾于另一方,也不是一方依附于另一方,而是融合彼此,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对话也就意味着平等,那么,学习已不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一种彼此的教育,是双方的相互改造.这要求教师首先要认清当下的教育形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