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关于《国风》是否民歌的讨论鲁洪生一、历史的回顾与思考自古以来,关于《诗经·国风》是否民歌就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国风》为民歌说缘自古籍所载“采诗’“说。请书所记采诗细节虽略有出入,然皆谓朝廷派人至民间采诗以观风知政,以是知《国风》采自民间,当为民歌。...  相似文献   

2.
《诗经·国风》与彝族民歌不存在源流关系王明贵张纯德同志《云南彝族民歌与(诗经·国风)叠章写法比较》一文(载《彝学研究文集》,张纯德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1月出版)“试图以云南彝族民歌与《诗经·国风》叠章写法方面的比较为例来追根溯源,说明两者的渊...  相似文献   

3.
《诗经》“齐”“王”二风非民歌曹小云人们提及《国风》很自然地认为其为言男女之情的民间歌谣或下层穷苦劳动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战歌。其实,仔细推考《国风》诸诗,《国风》出于民间歌谣一说实在是大有可商的。对此,前辈学者朱东润于四十年代就已发文质疑(见《诗三百...  相似文献   

4.
明代文人对民歌的认识——以冯梦龙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中后期民歌再度兴盛,引起文人的广泛关注,他们在序跋、笔记、评点中对民歌发表了一些有价值的看法。他们将民歌与《诗经》中的《国风》相提并论,将民歌与文人诗文、戏曲进行比较,以提高民歌的地位。他们从方言和曲调两方面论述了民歌的地域特色,高度评价民歌的情真语直的特点,充分肯定民歌朴实、自然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试论汉民歌对周民歌伦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是道德的教科书”。任何文艺作品都要反映一定的道德问题,传播一定的伦理思想。以《诗经》国风为代表的周代民歌,和以汉乐府为代表的汉代民歌,就从多方面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伦理观念和道德风貌,显示了各自时代先进的道德水准。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周、汉民歌中的伦理思想,存在着明显的启承关系。本文拟就此作以粗浅探讨,以期从一个侧面展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的一段轨迹。  相似文献   

6.
当代学者公认:国风大部分为民歌。持异议者有朱东润先生的《国风出于民间论质疑》,胡念贻先生的《关于诗经大部分是否民歌的问题》,但响应者不多。当今的文学史及各种《诗经》注本,都避而不谈非民歌问题。此问题关系重大,需要对一百六十篇风诗作出新的解释和评价。拙文已略论陈风、秦风非民歌,今就邶、鄘、卫三风略加考论,否定民歌说,愿为众矢之的,以期引起重视和争鸣。  相似文献   

7.
一《诗经》十五国风中的魏风和唐风,基本上都可以看作是晋诗,用今天的话讲,也可称之为“山西调”或“山西民歌”。《诗经》的创作年代,从西周初期(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前后绵延了五百多年;其中,国风的大部分,是周室东迁以后的作品。也就是说,魏、唐风诗产生的时代,大体上在公元前八世纪到前六世纪之间约二百年间。如果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现代新诗的歌谣化运动─—兼说《国风》、《乐府》的现代意义李怡对于民歌民谣,中国现代诗人表现出了一种广泛的异乎寻常的兴趣。“歌谣热”几乎与“五四”的激情一起生成,1920年12月成立的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早成立的一批群众社团之一...  相似文献   

9.
汉乐府民歌上承《诗经·国风》的优良传统,下启魏晋新声,流波余韵一直影响到唐代诗人创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些民歌所以能够保存、流传,是由于汉代设有乐府机构对民间歌谣进行广泛的采集。乐府采集民歌的目的是文学史必然论  相似文献   

10.
《国风》的表达角度,主要有“旁观者叙述”、“主人公独白”、“多重(前二者的混合)”等三种类型。同一首诗中,表达角度可以在这三种类型间转换。《国风》中的部分诗篇,历来有多种解释,如果从“表达角度的转换”这一侧面来理解,或许对解决某些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1.
对云南民族歌舞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旅游是当今国际旅游的新趋势、新潮流 ,而民族歌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云南民族歌舞旅游产品开发有重大意义。云南民族歌舞生动地反映了云南各少数民族从人类起源 ,到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民族性格、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了解一个民族的歌舞 ,就能从一个侧面了解该民族的文化精髓与奥妙。  相似文献   

12.
论下里巴人     
本文探幽溯源 ,对历来关于“下里巴人”的种种阐释加以辨析 ,从而提出它是口耳相传于三峡地区的巴族民歌 ,相当于“风雅颂”的“风”歌 ,即“巴风”的观点。风格特异的土家族薅草锣鼓、丧鼓歌、哭嫁歌、竹枝词、五句子等就是古代巴风传承的遗韵。本文还运用分析心理学的“原型”理论阐释了“下里巴人”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3.
《龙船调》是一首优秀的湖北民歌。这首歌中的“龙船”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个冷冰冰的符号,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实体道具而已。从诠释学的角度对其重新解读,其实它意蕴丰富,是一条虎虎有生气的“蛟龙”,充溢着神性和瑞性浑然一体的文化韵味,昂扬着福生、奋进与和谐的民族精神。这种全新的意义视域,正是我们在重构“龙船”的历史语境中自然而然呈现的。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满族民歌中普遍存在着与"三"这个数字有关的现象,如三个乐节、三个乐句、三个乐段、大三度、小三度、三拍子歌腔以及歌词中经常出现的三个字、三句话等等.采用整体性的分析方法,追寻"三"这个数字同黑龙江满族整个历史、文化、风俗、神话、民族习惯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系,对满族民俗文化进行整体考察,探寻满族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理性精神"三"的文化意义之所在,可以说明满族这个民族"理所当然"的审美心理定势和满族独特的文化心理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5.
以西北民歌(主要是陕西民歌)为例,探讨了民歌中"润腔"唱法的诸多表现形态,从而展现西北民歌中"润腔"唱法的独特性,并希望从中获得一些有益于中国民族唱法的启示和经验。  相似文献   

16.
论《龙船调》的民族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船调》是湖北利川的灯调民歌,优美的旋律使它成为世界优秀民歌,成为土家地区的一个品牌,从它的形成及流传区域、歌词特点、音乐特色等方面看都具有鲜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满族女诗人匡文留在三十多年的诗歌创作中,以独特的民族诗学探索取得骄人实绩,其诗既延续上世纪80年代西部诗的阳刚奇崛,又形成以民族风情入画、民俗生活入骨、民族史入诗的诗学风尚,探索“行走的诗学”创作旨趣,诗作结合地域文化、民族风情、民俗事象抒情叙事,具有民族诗学新品格,体现了民间文学的诗歌化与民族诗学的美学化倾向。    相似文献   

18.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原生态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郁,具有浓厚的黔东南原生态审美文化的特质。其歌舞艺术、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建筑艺术等都体现出民族性、自然性、生态性、古朴性的审美风貌,并为现代性进程中的人们提供了别样的美学韵味和体验价值。对于新时期的原生态审美文化开发而言,我们需要秉承民族特色性、古朴乡土性、参与体验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以期民族审美文化样态体现出人与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整体和谐、互为主体的风貌。  相似文献   

19.
《黄四姐》是鄂西南地区土家族民歌的代表之一,2007年成功申请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其发源地和保护现状的再次调查,重新解构分析《黄四姐》的文本内容和阐释所代表的民俗事项,从而进一步揭示《黄四姐》这首民歌囊括的民俗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0.
以各民族传统文化为依托的原生态民歌,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发展沉积下来的文化遗产。它拥有不可替代的艺术特性,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复制的。通过对原生态民歌的生成“材质”、“族域性”、“基因”的文化特征和内涵以及个性化唱法等予以分析。旨在为创建原生态民歌区别于其他音乐种群的“族域性音乐形态模式”的理论架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