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8 毫秒
1.
明代民歌批评涉及民歌的基本特质、语言形式、情感内容、表现技巧和艺术风格,这为明代民歌进入艺术殿堂奠定了基础。但明代文人正统诗学和传统意识的烙印,也充分体现在民歌批评的创新复古、精纯驳杂之中。这正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矛盾在民歌批评领域内的一种折射。  相似文献   

2.
《古诗十九首》的形成一直备受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认为《古诗十九首》在内容、形式和语言方面带有明显的文人特征 ,且与乐府民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具有乐府民歌的许多特点 ,因此应该是文人在乐府民歌基础上的创作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学史上,文人文学由于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因而发生巨大变化的例子是很多的,汉乐府民歌对于建安诗歌的哺育尤为引人注目。两汉文人诗坛十分冷寂,诗歌创作不仅数量少,而且内容枯槁,形式平板,可读的作品寥寥可数。另一方面,来自街陌草野的乐府民歌却蓬蓬勃勃地发展着,虽然发生过哀帝“罢乐府”的事,也没有减弱其旺盛的生命力。乐府民歌给了文人诗坛越来越大的冲击。它始而引起文人的惊奇、赞叹,继而引起他们模写、学习的兴趣,最终对他们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辛延年的《羽林郎》到宋子侯的《董娇饶》,从古诗十九首到建安诗歌,这种影响的轨迹清晰可寻,而且越来越显著,越来越深刻。建安诗歌能够结束两汉四  相似文献   

4.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它的语言吸收了民歌的丰富营养 ,融入了文人语言的典雅精炼 ,体现了民间文学语言与文人创作语言相结合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挂枝儿》、《山歌》中的情爱内容极其丰富,被文人学者认为是私情歌谣总集。从欢情、离情、怨情、谑情、孽情等五个方面进行剖析,将民歌中鲜活灵动、率性质朴的一面展现出来。除私情民歌以外,还有一些民歌勾勒出更为广阔的社会画卷,反映出晚明社会人性放荡、世风侈靡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乐府诗以西汉立乐府机关而得名。对于民歌的整理编辑,早在孔子就开始了,《诗经》编成后的广泛流传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乐府的创立,是继《诗经》之后又一次对民间歌辞和乐曲大规模全面地收集和整理加工。《诗经》、“乐府”常为后人并称,尊崇为我国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这与当时优秀的编辑工作是分不开的。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五代都有大量的民歌流传下来。文人受刚健清新的民歌影响,纷纷模仿,效法拟作,创造了更多具有新内容和新形式的乐府诗。民歌和文人的拟作是乐府诗歌中比较优秀的部分。乐府诗歌的另  相似文献   

7.
《粤风》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文学家李调元所辑解的民歌集,收有明末清初广西浔州地区(今平南、桂平、贵县、武宣等县)的民歌一百十一首,其中粤歌五十一首,瑶歌廿一首,俍歌廿九首,壮歌八首,均为情歌。在明清时期文人个人大量采集编纂的民歌专集中,《粤风》是影响最大的一本,它在我国古代歌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向为文人韵士所推崇。 收入《粤风》中的俍歌和僮歌,实际上都是壮族民歌,故本文统称之为壮歌。《粤风·  相似文献   

8.
与南北朝乐府不同 ,明代北方民歌除了在初始时期对南方民歌具有导引的作用外 ,其后便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且南、北方民歌的分野 ,不是十分明显。但是 ,李梦阳“真诗在民间”的理论 ,离不开“汴省时曲”的启发 ;广为人知的《挂枝儿》等吴歌 ,也原是“北人长技”。事实上 ,在“人情”的共同作用下 ,南、北方民歌步调一致地对旧传统发起了强烈的冲击  相似文献   

9.
《神乌赋》以鸟为题材,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和文化积淀;隐喻社会矛盾,与古代民歌,特别是汉乐府民歌有很多相似之处;作为俗赋,其叙事性、拟人化手法和朴实的风格表现出了与文人赋截然不同的、鲜明的艺术特征。《神乌赋》的出土,对研究汉赋及汉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民歌"竹枝"在唐代以前就已存在,到唐代达到兴盛,宋元时代继续流传,明代仍传唱不衰。根据流传下来的明代文人竹枝词中对民歌"竹枝"的有关记载,可以勾勒出明代民歌"竹枝"的大体风貌:一、传唱地域主要为巴渝楚湘吴越一带,广泛传唱于大江南北。二、演唱者既有女性也有男性,演唱环境多为月下水边。三、演唱内容以爱情为主,兼咏劳作,以苦怨为感情基调。四、音调上具有柔靡婉转的南音特征。明代民歌"竹枝"的盛行无疑会启发影响到明代文人竹枝词的创作。  相似文献   

11.
明代洛阳文人结社,前已有《明代洛阳的文人集团》给以考索。今复考得若干,遂使明代洛阳文人集团总数达21个,其数量之多,堪称北方之冠。因以作补,以见明代洛阳文人结社之全貌。  相似文献   

12.
一般观念认为,从明至清是中国美术史的衰落阶段,其实不然。虽然明清是封建社会走向消亡时期,而这时候,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和人文主义思潮,为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在中国历史上,文人士大夫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文化建设领域。在身受各种环境条件的制约之下,他们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总是幻想突破成法,另立新法,以发挥他们的才能。在明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文人画家真正把笔法与墨法自觉地、紧密地结合起来,将笔墨发展为独立审美要素,与形象一起构成情趣画面,给欣赏者带来无限遐思与享受。明代文人画笔墨积淀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与哲学,以笔墨之道体现人文关怀,是明代文人画家在绘画领域开辟的一个新天地,是对文人情愫的深层次展现。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从本体论的角度看待经,将文学置于政教意识形态话语言说方式的位置,使文学活动获得了与政教圣学一体性的崇高人文地位,契合了明代复古思潮,也满足了明人在写作方面的具体要求。明前期的接受者多以其儒家的政教中心论为主要视角研究《文心雕龙》,较少涉及到文学的审美性方面。以宋濂为代表,明初社会的政治文化环境和明初文学的地域性特色,反映的是明初文人对《文心雕龙》宗经观的整体接受状况。  相似文献   

14.
《挂枝儿》中不仅编录了大量的民歌,而且冯梦龙还作了大量的评注。这其中包含了冯梦龙本人的早期经历。体现了他本人的文学创作思想与价值观。近年来,冯梦龙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但有些问题至今尚无明确答棠,《挂枝儿》的成书时间就是其中之一。通过对引用的三则材料加以分析,结合前人研究的成果,得出了观点,即民歌集《挂枝儿》成书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前后。  相似文献   

15.
从《聊斋俚曲》中“银纽丝”小曲看明清民歌艺术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聊斋俚曲》是蒲松龄向民歌学习而创作的文艺作品 ,富有地域特色及民间气息。本文分析了俚曲中的一曲———“银纽丝”的渊源及其在明清时期的流传情况 ,并进而划分出它发展演变的三个阶段 ,即文人的热情模仿阶段、《聊斋俚曲》的生动再现阶段及小曲与戏曲的密切结合阶段。试图从中窥见明清民歌艺术发展之一斑  相似文献   

16.
《竹枝》本是巴渝一带的民歌。刘禹锡作《竹枝词》十一首,是为当地民歌写下的新词。他用美妙的词句描绘了民间的风土人情,为群众所爱好,为后代文人所模仿,于是《竹枝词》就成了一种新的诗体,刚健清新,富于生活气息。《竹枝词》都是写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环境,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多纪述。现就《竹枝词》中所见有关婚俗、葬俗、节俗、巫俗诸方面略加论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电影《柳堡的故事》已成为经典名片,影片插曲《九九艳阳天》久唱不衰,拍摄地江苏省宝应县刘坝头因此更名为柳堡。然而在小说《柳堡的故事》诞生之前,就已有相类似的故事《下柳林》在晋西和陕北广为流传的史实,现在却鲜为人知,甚至被人遗忘。本文通过比较两者之间的诸多相似点,力求探讨民间文学和文人创作之间的某种关联。从民间文学和文人创作的角度来看,从文学的继承性来说,《柳堡的故事》的原型当来自民歌《新下柳林》,或者至少可以说是受到民歌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竹枝”,原是流传湘鄂川黔边的一种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依据这种民歌的格调,创作了《竹枝词》共二十一首,遂成为唐代中叶以后风行的一种诗体.湘西土家族聚居各县,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左右,先后改土归流,汉文化大量传入,“竹枝词”这种诗体很快的被土家族地区文人所接受.永顺地区的一些文人(主要是土家族),写了大量“竹枝词”,总名曰《溪州竹枝词》.它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湘西土  相似文献   

19.
试论科举文化熏陶下的明代文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明朝以朱注《四书》为科考内容,必然扭曲文人的心态:轻者因皓首穷经而变得思维狭窄、陈腐;重者吹牛拍马、"寅缘阿附",弄虚作假,徇私舞弊,丑态百出,人格丧尽.有独立思想的文人起而反思、质疑,走出一条与科举不同的道路:或沉迷学术,或放任自流,以激进的方式回应科举的得失与成败.  相似文献   

20.
明代中后期,江南社会饮茶之风浓厚,文人雅士是推动明代茶文化发展的主体力量.江南文人的日常生活与茶息息相关,诸如读书、文艺、社交、旅行等,皆离不开茶.他们煮茶品茗,舒展性灵,在日常饮茶清事中体现价值追寻,寄托理想人生.作为茶文化内涵的赋予者,江南文人对茶性的体认折射出当时文士群体的心性.茶具有平和冲淡、提神醒脑、自然纯真的本性,与江南文人淡泊自守、静虑自省、贵真求真的精神追求相契合,饮茶生活还寄托着江南文人恬淡闲适的隐逸情怀,由此为明代茶文化的发展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内涵.明代中后期江南文人饮茶生活所呈现的文化意蕴,构成了明代茶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