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期待视野”是尧斯接受美学理论中一个举足轻重的概念,是指由接受主体或主体间的先在理解形成的指向本文及本文创造的预期结构,它意味着接受者从自己现有的条件出发对文学作品所能达到的理解范围。文章分析了“期待视野”的内涵,认为“期待视野”是不断变化的,“期待视野”与新作品是相互作用的,人们的“期待视野”与新作品之间存在着一个审美距离。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强调接受者在接受活动中的作用,在接受美学看来,悲剧性文本并不是其悲剧艺术价值产生的终极因素,文本价值的生成必须是在与接受者的对话中实现,接受者必然要参与悲剧文本价值的构造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巴金先生的作品是获得巨大成功的,他笔下的《家》不管是苍凉的笔调还是悲痛的结局,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意蕴并在读者心中引起巨大反响。通过接受美学的视角从期待视野、审美经验以及召唤结构三方面来重点研究《家》中的悲剧形象,以助于了解接受者参与作品价值生成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3.
翻译活动是一个“翻译→作品→读者”的线性接受过程,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读者的接受。从接受美学理论来看,文本意义的实现在于信息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基于接受美学理论视角的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活动,应关照读者的“期待视野”,关注“未定点”,聚焦如何实现“视野融合”,如此才能有效解决翻译过程中语言和文化的接受性问题,为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电影名是电影思想的灵魂,更是电影艺术的门楣,因此影片名的翻译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接受美学理论来探讨电影名的翻译,认为影片名的翻译应一切以观众为中心,重视观众的主体作用,使接受者的审美体验与原作者的审美体验溶于一炉。其次是要做到“视野融合”,观众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带着自己的“期待视野”同译文文本接触,对其理解、阐释和接受。最后,与其他翻译相同,影片名的翻译也要兼顾美学与文化价值的体现,让观众在学习外国文化的同时又能有关的享受。  相似文献   

5.
“审美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创始人尧斯针对读者自身的参与性和创造性而提出的一个接受概念。它是指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时,审美接受者的文学阅读经验预先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前结构,代表着一个审美接受者的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客体,其内在意义的展示,正是通过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审美期待视野”的改变而实现的。整个文学史正是不断打破、不断重建“审美期待视野”的效果史。中国古代文论虽然没有提出这样规范化的概念,但重视审美接受者的主体性,仍是中国接受思想意蕴的一大特色。诸…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西方接受美学中的术语“期待视野”,从内容、形式方面对期待视野在影视艺术鉴赏在中的运用进行了阐说,从而突破了期待视野仅仅用作文学作品的阅读的限制。  相似文献   

7.
论姚斯的“期待视野”理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20世纪60年代,德国学者姚斯的接受关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西方文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姚斯从读者的期待视野入手展开其接受美学理论的阐述,“期待视野”是了解接受美学的基础和关键。本文首先讨论了何为“期待视野”,接着分别论述了“期待视野”对于作品的“接受”和“生产”的重大意义,文章最后指出在姚斯的接受美学走向交流理论之后,“期待视野”仍始终贯穿着文学接受的主要问题,是联结各环节的中枢,从而最终展示了“期待视野”理论作为姚斯最重要理论文章的“方法论顶梁柱”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文艺批评理论,接受美学将研究重点由传统的以作家为中心或以文本为中心转向了以读者为中心,突显了读者在文学作品接受方面的作用。文章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盛行的寒山热为例,列出读者和接受环境创造性叛逆的理据,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提出:接受者和接受环境创造性叛逆的制约因素之一是当时接受环境中的接受者期待视野,并且鉴于期待视野的动态性而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及恒定性和变异性。  相似文献   

9.
多种修辞手段的工巧使用为朱自清先生的经典之作《荷塘月色》增色不少。毋庸讳言,也为它的异语转换增加了难度。译文中能否成功再现这些修辞手段引起了笔者浓厚的兴趣。接受美学中的核心概念“期待视野”为这个论题提供了理论框架。接受理论是以读者为中心的一种理论,它强调接受者的需求和审美意识对作品的调节机制,所以译者需时刻“心中想着读者”尽可能地从文字到形式再展原文风貌。从对原文中修辞手段的审美期待着手,展开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分析,赏析其辞格之美及其辞格在译语中的再现。  相似文献   

10.
《匆匆》是我国著名现代散文家、诗人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一篇散文作品,文章结构精巧,纯朴简练,文字清秀隽永,充满诗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与美学价值。然而对于其译本和翻译策略的研究却并不多见,张培基先生的译本很好地向英语读者传递了原文的美学价值,结合直译与意译的翻译方法,使译文充分符合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与审美接受。通过以张培基先生对《匆匆》的英文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分析了“期待视野”“视野融合”以及“未定点”三个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在散文翻译中的适用性,同时探讨了张培基先生在散文英译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原则。  相似文献   

11.
在关于"美"与"丑"的文艺理论中,"以丑为美"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苏轼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审丑"理论。苏轼的"审丑"理论形成于求奇尚怪的宋代,建立在他个人人生际遇、哲学观、文艺观的基础之上。苏轼的"审丑"理论从艺术本体的角度对"丑"所蕴含的美学价值进行了全面的揭示,并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由生态学和美学相交叉而形成的新学科——生态美学,把文学批评的视野扩展到生态学的领域,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美学范式和考察视角。透过生态美学这一视角,以邱华栋的都市小说为例,着重考察"新生代"都市小说创作中所体现的生态美问题:一是在表现了物化都市对自然的远离及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异化之后,试图通过特定主题及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努力探寻都市社会的自然生态之美。二是在揭示了物化都市中人们始终处于空虚、失落、漂泊、流浪的精神状态之后,试图重构审美文化的价值形态,倡导生态关怀和人文关怀,从而构建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和谐共生的精神生态之美。  相似文献   

13.
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文学作品的接受效果取决于读者的接受意识。在文学逐渐为读者疏离的今天,路遥小说之所以依然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正是因为其既契合了读者的审美经验和文化心理,又以“召唤结构”超越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从接受美学角度探析路遥小说魅力所在,对我国当下文学的创作与接受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典型和美的规律的理论,照亮了蔡仪先生的美学之路。典型的规律和美的规律的统一构成蔡仪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石。在艺术美与文学美的创造中,特别是在叙事文学与造型艺术美的创造中,典型的规律与美的规律的统一是具有真理性的。由于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典型事物是多种多样的,美的规律又是发展的,多层次的,具有时间、地域和性质的区别,因此在客观现实中,美的事物的典型是美的,但丑的、恶的、假的事物的典型,则不能说是美的,典型的规律与美的规律又有其不同一的一面。蔡仪先生美学思想的批判精神和从客观现实出发的方法论原则,自有其现实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5.
国际新闻的接收现状表明,编译作品除了应具有针对性与时效性外,还应具有艺术性与可读性。在"受众"这一共同的命题和广阔的"接受"背景下,新闻学与美学结缘,翻译学与美学联姻。也正是在同样的背景下,接受美学对国际新闻的"编"与"译"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探讨接受美学与新闻编译的历史与现实的关联,有助于提高编译作品的感染力,增强国际新闻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古雅"说是王国维融合中西有关理论提炼的一个新的中国特色的美学范畴.王国维从审美形武上界定了古雅主要属于艺术形式美,而不存在于自然.古雅是结合中国传统文学的实际,创造出来的一种可学可教而富有创造性的艺术美的共性.古雅,作为中国现代文论新话语,是对康德命题"审美判断"和"天才"说的一种修正.  相似文献   

17.
《周易》思想和其揭示的道理 ,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 ,尤其是在通过卦、爻、彖、象揭示道理的同时也奠定了中国艺术和美学的内涵。在古代美学的审美范畴中 ,有阳刚之美、阴柔之美、中和之美等等 ,无一不在《周易》六十四卦中找到各自的根本。《乾》卦之阳刚 ,无论从自身卦、爻、彖、象 ,还是从历史上的艺术、文学、美学中都能找出由它衍发出的阳刚之美的例证。研究阳刚之美 ,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它不仅对文学艺术和美学有作用 ,更对人的言行、情志和道德情操有作用 ,对社会乃至国家都是有益的 ,《大象》“乾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几千年来都作为炎黄子孙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 ,六爻“龙”象之龙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阳刚之美 ,实在是内容和形式、天人合一的头等大美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的地缘表述包括乡土书写和现代都市书写,其地缘表述背后具有强烈的民族国家情怀与人类意识。沈从文在“人类”意识及其“人类”视域之下,实现了对湘西本土意识、民族国家意识的超越,走向了对人类整体生命及其生存境遇的思考。沈从文的人类本体艺术思想主张:审美和艺术应该以人及人类为起点和终点,应该坚持引人向善,构建人性之美以实现人类整体和谐为终极目标;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艺术家也应该持守人类情怀,要有历史担当意识和历史理性,应该在孤独中坚守为人及人类而立命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9.
尧斯的“期待视野”一般被看作伽达默尔解释学的延续和发展,或者是接受美学内部的“宏观的接受”。我们从期待视野的实现历程入手将其置于现象学的视域中,文本的可被期待性是建立在文本以纸质文献的形式存在且表现为能指串的组合;读者在面向文本之前已经有了关于文学史的阅读经验,这种经验是前给予的;视野在推进的过程中不断被反驳或充盈,其自身具有极强的宽容性;当然,尧斯期待视野的最终目标并不仅仅止步于文学,他有形而上诉求,即接受效果具有伦理性。在现象学的观照下,期待视野会逐步明朗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