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界通常把云门宗契嵩禅师看作三教合一过程中的重要人物,或谓之"阳释阴儒",或谓之"援儒卫释"。实际上,综合考察契嵩所处时代之排佛浪潮及其护法活动的言行,可以发现契嵩的基本立场仍属佛家,并非"阳释阴儒";同时,契嵩亦非简单地"援儒卫释",而是以"佛体儒用"为根本思路,通过治世与治心的儒佛分工,在护法的基础上追求"以佛统儒"的根本理想。这在伦理观方面,表现为对儒家伦理的吸收;在心性论方面,表现为强调佛家心性论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以仁义界定道德,既是韩愈《原道》中的主旨,又是其仁学的核心要点和批评佛老的理论尝试。契嵩对此十分关注并着重进行了批评,从而建构了自己的仁义观。在本质上,契嵩认为仁义并非人性先天所本有的,而是后天教育的产物,是“情之善者”。在实施的条件上,契嵩借鉴了《中庸》“中庸”“诚明”两个重要概念并以之作为仁义实施的重要条件。在地位上,契嵩认为仁义本有的地位是先道德后仁义,而不是相反。从思想史上看,契嵩在批评韩愈仁义观的基础上所建构的仁学思想,从正反面两个方面影响了宋代新儒家仁学的理论形成。  相似文献   

3.
中唐以后直至宋初,佛教在士人知识分子的揭露批判声中,日益暴露出其弊端。为了补偏救弊,为佛教争得更大发展空间,北宋僧人契嵩在融合儒释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他选择以“孝”为突破口,对佛教的孝道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力图找到佛教与儒家思想的契合点。契嵩的融合儒释,一方面表征了他对佛教世俗化和民间化的贡献,另一方面也张显了他思想的入世归儒倾向。契嵩入世归儒的思想和实践对宋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宋代士人礼佛参禅画卷涂抹了重彩一笔。  相似文献   

4.
契嵩曾自编《嘉祐集》《治平集》,然二集编纂时间不详,其内容在陈舜俞、释怀悟描述中则相反.契嵩曾寄王存《答王正仲秘书书》,中涉《嘉祐集》.考王存当时官职、任所,可知《嘉祐集》编成在治平三年以前.又,综合契嵩、惠洪、怀悟关于《嘉祐集》内容之描述,可知陈舜俞之说为误.《论原》为契嵩作品中重要系列,然其名不见于契嵩文章中,而其编纂时间亦不详.今考怀悟相关论说,结合契嵩与韩琦书信,并分析《论原》内容,可知《论原》为契嵩自编、自名,而编成时间在嘉祐七年以后.《论原》为《嘉祐集》之部分,故知二者成集当在嘉祐七年至治平三年之间.  相似文献   

5.
北宋儒学发展的特点,以及儒者对佛教的抗拒,再加上佛教自身的诸多因缘,规约了明教大师契嵩所倡导的"儒佛一贯"说的内在的逻辑理路一从"义理"和"治事"两个角度圆融儒佛.契嵩的努力使历史上的"儒佛一贯"说达到了新的高度,其"儒佛一贯"说客观上缓解了当时的儒佛之争,并且对随后中国佛教乃至日本的佛教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北宋仁宗时期,随着古文运动的高涨,"尊韩斥佛"思想也随之达到高潮。为了抑制时人对佛教的攻击,契嵩举起"非韩"大旗,力图护教。对韩愈的思想、人品、文学等,契嵩的接受以批判为主,区别于之前释智圆的韩愈接受而具有自己的特色。他的"非韩"对当时的排佛运动、韩愈评价、理学建构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史料,高度评价了契嵩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与调和佛儒关系上的贡献和地位。分析认为,宋初儒者排佛思潮高涨,佛家对此往往采取规避、辩解的立场。并认为,契嵩针对当时的排佛思潮用雄辩的议论和系统的理论回应了各种排佛主张,强调儒、释之道一贯,并著《辅教编》论述“儒释会通”思想,不仅缩短了佛儒之间的距离,而且在促使佛教儒学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胡适在禅宗史研究中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并影响至今。胡氏认为,《曹溪大师别传》系一个江东或浙中和尚作于781年,是契嵩篡改《坛经》的蓝本。实际上,《曹溪大师别传》是多篇文章的汇编,编者已不可考,时间则明显晚于781年,说契嵩依《曹溪大师别传》而大肆篡改《坛经》,其实是一场误会。弄清这些对于禅宗史的研究或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契嵩生平与《辅教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嵩是北宋援儒入佛的代表人物,他的名作《辅教编》,首先提出了“孝为戒先”的命题,他的观点最终为北宋朝廷所接受,著作被赐入大藏,从此历朝不再出现三武灭佛的事件。本文对其著作内容,写作的原因,如何为朝廷所接受诸问题,作详细分析,并编著生平年表,以弥补学术界对其生平不甚了然之缺憾。  相似文献   

10.
以僧人为主导、以山寺为游憩地的《山游唱和诗》,发生在北宋中期的钱塘,呈现出与汴京以官员为主导、以朝市为日常生活区的唱和完全不同的诗歌景观,反映的是地方与京师、南方与北方不同的话语生态。在对两位僧人惟晤、契嵩教禅宗派身份追寻以及认定的过程中,窥探嘉祐时期钱塘特别是灵隐天竺一带既冲突较量又和谐繁荣的教禅生态环境。而契嵩为禅宗争名位的一系列行为,打破了教禅生态自然平衡,引发了钱塘教禅生态突发性变化;在士大夫权力干预下,发生嘉祐末上天竺寺"以教易禅"事件,再次凸显政治权力介入宗教事务的强势力量。这一生态及其变化为我们提供了解读《山游唱和诗》的鲜活语境。  相似文献   

11.
关于佛教史上达磨来华的年代这一问题,虽然长期以来聚讼纷纭,但在将多种佛教史著与正史资料加以参照并做了综合分析之后,认为宋人契嵩所主张的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说,是较为可信的一说。  相似文献   

12.
宋初以来。伴随儒学复兴的稳步推进,反佛思潮愈演愈烈。庆历前后达到高峰。为遏制反佛思潮,释智圆、契嵩等方外人士不同程度地援儒入佛。阐其“儒佛互补”“言异理贯”“儒释一贯”等观点。这些观点在我国思想史上地位重要,不仅为佛教发展赢得空间,加快其中国化进程.且对当时的学术思潮、以“和谐”“融合”为特征的民族深层心理的形成。及以三教合一为特征的理学之产生,都影响甚巨。  相似文献   

13.
宗密在《原人论》中,以“真心”为中心,论证了人与物之区别的依据、性之善恶发生的可靠原由及吉凶、祸福、贵贱、生死所产生的必然性,由此批评了儒道两家(尤其是儒家)的“元气”论。理学先驱周敦颐、张载,率先分别以“太极”“太虚”为中心建构理论,对宗密的批评一一作了回应。但两者相较,张载的论证内容更加详实、逻辑性更强,因此在回应宗密的挑战上有效性更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回应佛教挑战的任务圆满完成了,因为张载与周子一样,其理论体系仍有不足之处。尽管如此,但他们的理论还是引起了同时代佛教徒(如契嵩)的关注与回应。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编辑实践活动的特性和质量对其能力发展的影响 ,指出编辑实践活动的重复性、对象的复杂性、环境的适宜性 ,以及其组织的有序性等都可能对编辑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编辑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实践目的的合理性、实践工具的先进性体现了编辑实践活动的质量 ;高质量的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其能力发展 ,反之 ,会约束、限制、阻碍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媒体经营活动的成败与文化语境密切相关。对于媒体经营来说,文化语境的变迁既是媒体经营活动的巨大挑战,同时也是媒体经营活动的巨大机会。本文透过《湖南卫视》"娱乐立台"的成功案例,分析了其取得的成功与文化语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正是其对文化语境变迁的准确把握,使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媒介经营活动的成功。  相似文献   

16.
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内在地包含着理性非理性两种因素,而社会发展实际上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展开过程,因此,非理性因素必然要通过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影响社会发展。通过对非理性的内涵进行界定,分析了非理性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负面影响,以便有效的对非理性因素进行引导,强化、激发其积极作用,引导和限制其消极作用,促使社会生活的健康发展和社会机体的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17.
张謇的慈善活动对比他在实业领域的成就而言知名度较小,但其历史和现实意义却非常深远。对张謇慈善活动的研究与其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探讨是当今南通地方史研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张謇的慈善活动分为以创办传统慈善机构为主的早期和建立新式慈善机构为主的中晚期,张謇投身慈善活动的思想同时结合了中国传统儒家"仁爱"思想和西方博爱思想,并在其慈善活动中有具体体现。张謇的慈善活动总体而言历时长、涉及领域广、模式新,对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历史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张謇的慈善活动不仅造福了当时的南通社会、推动了南通的近代化进程,更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的乡村建设运动在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以学校为阵地所开展的乡村建设活动也为其注入了活力。铭贤学校作为山西乡村建设活动的重镇,在此期间亦经历了肇起、发展、挫折、重建四个阶段。通过对其各个阶段乡建活动的梳理,总结其特点,希冀勾勒出铭贤学校一幅系统化、体系化的乡村建设活动图景。  相似文献   

19.
人类的空间活动已对外层空间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1967年《外空条约》要求缔约国对本国的空间活动承担责任,非政府实体的空间活动应受缔约国批准并受其不断的监督。该条约还要求各缔约国从事空间活动时,应避免使外层空间受到有害污染。为履行这一义务,许多国家通过其国内立法规定了空间活动(主要是发射活动)的许可制度,其中往往包含保护外层空间环境的要求,作为获取许可证的一个必要条件或实施监管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0.
近代外国基督教会在潮汕广泛的办学活动是他们传教的辅助手段。其办学活动客观上引进了西方科学文化知识,有它的启蒙作用;虽然由于这种办学活动的传教目的,使它具有了复杂的两重性,但其对潮汕教育事业的推动作用是应予肯定的,其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