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诸吕之乱、七国之乱的爆发与大规模削夺王国封地有着较大或直接的关联。文帝时期的王国政策分为"收国"与"分国"前后两个阶段,二者都建立在对吕后时期王国政策的反思和借鉴的基础上,贾谊的"众建"之策无法涵括文帝时期的王国政策。七国之乱的爆发宣告了晁错削藩政策的失败,战后对王国封地的削夺也是对战败者的一种惩罚方式,不能单纯视为削藩政策的延续,"削藩"同样无法涵括景帝时期的王国政策。从叛乱的视角来看,西汉前期王国政策的演变是一个对实践不断反思、调整和更新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杜黄裳在元和削藩中,不但发挥了开悟宪宗定策削藩的创始作用,而且在军事运筹和政治革新诸方面,也发挥了重大作用。杜黄裳是一位应该予以充分肯定的削藩名相。  相似文献   

3.
西汉的削藩是汉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实行削藩前,汉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不论在名义上还是在实际上都是郡国并行制,其时诸侯王踌躇满志,渐有尾大不掉之势;实行削藩后,汉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仅在名义上是郡国并行制,而在实际上却是郡县单行制,其时诸侯王一蹶不振,终成外无强藩之局,今仅就以下两个问题谈点个人看法,不妥之处尚祈贤者正之。一、如何看待王国的尾大不掉和削藩原因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出于战胜项羽的策略考虑而分封异姓王,这对于最后打败项羽起了关键性作用。但楚汉战争结束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高皇帝不能以是一岁为安”。因此,刘邦又出于消除异姓王威胁的策略考虑,并“惩戒亡秦孤立之败”而分封同姓王,结果,终高帝、惠帝和吕后三朝,未见诸侯王反叛之举,史称“海内晏  相似文献   

4.
西汉推行以孝治国理论,这种理论常常陷于维持宗室秩序与骨肉相残的悖论。西汉统治者通过"大一统"的主流意识、"众诸侯"推恩的软着陆方式,破坏地方王国与中央对立的现实条件来解决王国问题,以孝治国悖论却成为历史上悬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刘邦初定西汉天下,总结秦亡的教训,确定实施黄老无为政治,促使文景时期生产力得到发展,经济得以恢复乃至走向繁荣。由此而引起国内藩王强大,北方匈奴屡犯边境,直接威胁西汉中央集权的巩固。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观点,成功地内削诸藩,外抗匈奴。但因而连年用兵,耗尽民力,人口减半,生产力又再遭到破坏,汉武帝命他的大臣卫青辅助汉昭帝复行无为政治,使得西汉的社会矛盾不断地得到化解,社会繁荣时期延续百多年,及至汉宣帝时期。本文用这段史实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原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也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秦汉之际,蜀郡严道铜山是全国闻名的铜矿采冶地。汉文帝将铸币权放归民间,而后赐其宠臣邓通以严道铜山铸钱,使得邓通铸钱与吴王刘濞铸钱一样流布全国。这个看似任性的帝王行为,实际上是文帝与吴王刘濞斗争的重要棋子。在政治上,它缩小了吴汉矛盾被挑拨的空间,降低了吴王的反叛势力聚集力度;在经济上,它为汉廷中央赢得了与刘濞至少同等的战争物资汲取力,同时为未来的武力削藩积累下巨额财富。其手法巧妙含蓄、迂回曲折,符合文帝的削藩风格,是文帝巧妙削藩的又一力证,从中也可一窥当时西南铜矿资源对帝国影响之一斑。   相似文献   

7.
新出封泥与西汉齐国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为西汉齐国之都。清末以降,在西汉齐国遗址便出土了数量很大的古代封泥,曾经引起研究者的高度关注。进入21世纪,这里又发现了数百枚封泥,为研究西汉齐国史乃至考察汉代的中央与诸侯国关系、诸侯国的职官设置、诸侯国的属县管理等,都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为考察古代封泥文物的时代特征,提供了具有典型意义的标本。  相似文献   

8.
贾谊(公元前二○○——前一六八年)是西汉初期的一位青年法家,他是著名的政论家,又是有名的文学家,在西汉初期儒法斗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贾谊二十余岁,就被汉文帝刘恒选拔到朝廷当博士和太中大夫,参与了中央政权的政治活动,为汉文帝实行法家路线出谋划策。贾谊极力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分裂复辟,为巩固西汉初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在批林批孔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贾谊的思想及其主张加以研究,给贾谊以应有的历史地位,并且分析总结贾谊积极参加的汉初“削藩”斗争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9.
具有浓厚的法家色彩的推恩制度,其理论直接来源儒学,间接出自道家。在施行推恩制度构建专制皇权的过程中借用还是吸收儒学,在血缘政治和地缘政治关系处理上是偏持还是兼顾,使得汉武帝与主父偃在关于专制皇权构建的问题上产生分歧,也使推恩制度在实践中产生困惑。从主父偃到汉武帝,推恩制度理论在实践中不是一层不变的,其所遭遇的困惑及最终解决是以主父偃的悲剧人生结局为标志和代价的。  相似文献   

10.
藩王护卫军是明代漕运卫所运军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被纳入到漕运体系中。承担漕运任务的徐州左卫、东昌卫、任城卫、豹韬左卫和龙虎左卫等与藩王护卫军关系密切,所涉及的藩王府包括楚王府、蜀王府和鲁王府。鲁藩护卫军在调为漕运卫所运军过程中,与楚藩和蜀藩护卫军,呈现出了不同的模式与统辖关系,既体现了漕运卫所与藩王护卫的复杂关系及漕运卫所的特质,又反映了明代皇帝对藩王的态度与政治策略动向。同时,将藩王护卫军改调漕运卫所和同城分立卫所是明王朝裁撤藩王护卫军后的两种安置方式,亦是削藩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   相似文献   

11.
秦汉国家经济思想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从秦国商鞅以来到西汉中期国家经济思想的演变轨迹。作者认为商鞅极力推行农战政策,严厉限制和打击工商业,这实质上是一种国民经济军事化思想;而作为西汉初期国家经济思想的集中表现的司马迁的“善因”论,则是对商鞅经济思想的否定。在作者看来,司马迁宣扬的“善者因之”类似于西方资产阶级宏观经济学的自由主义思潮。由于实行这一经济主张所引发的社会矛盾,直接导致了《管子》轻重理论的形成,并且使汉武帝和桑弘羊将其大规模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2.
作为洪武朝的政治遗产,建文时期,洪武勋贵家族积极参与了建文帝削藩的政治决策过程,并直接执行了对燕王朱棣的军事行动。但由于建文帝及左班文臣对勋贵家族态度的日益转变,以及洪武勋贵家族身为武臣集团核心同燕王朱棣千丝万缕的天然联系,这一群体日益失宠并受到打压与怀疑。最后建文政局在“靖难之役”一连串的军事失败下走向崩溃,洪武勋贵家族自身也在随后的清洗中瓦解与重组。从而证明,洪武勋贵家族在建文朝政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群体政治地位的动摇是建文政局动荡的重要诱因。同时,洪武勋贵家族对建文政局的多重影响是由其政治角色的矛盾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Multitude》一书是由哈特和奈格里合著的《帝国》系列三部曲①中的第二部。作者从经济的、政治的和本体论的视角去构建了一个作为革命主体的多众形象。并且在后现代的背景下,将多众的概念与传统的人民、群众和工人阶级的概念区别开来。哈特和奈格里不仅从肉体和身体的关系中分析了多众所必需的可能性条件,而且指出了多众的目标乃是对于真正民主之诉求。多众概念的意义在于揭示它的革命和反抗力量,它既身处于帝国之内,又同时反抗着帝国。  相似文献   

14.
“上自劳军”一句,出自义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周亚夫军细柳》一文,文中及书下注释标志:“劳”军之“上”是汉文帝(刘恒)。而正在热播的历史大片《汉武大帝》第三集中。却是汉景帝(刘启)由他的“智囊”老师晁错陪同去检阅周亚夫的细柳军(剧情细节与文中描写无异)。归来后信心十足地实施了“削藩”政策.并由此引发了吴楚“七国之乱”。怀着对教材与电视剧内容相异的疑问,笔者粗略地翻阅了《史记》,肯定地说:“劳军之‘上’”。文帝也。  相似文献   

15.
班固等人的"采诗说"值得怀疑,它是根据汉代采诗行为的一种推测;"十五国风"最早的采集人当为西周至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乐官,"国风"中绝大部分乐曲的谱制者也为诸侯国的乐官;"二南"之诗是流行于当时江、汉、汝流域的众诸侯国之间的诗歌的合集。当这些诗歌被献给周王朝的太师之后,周太师对之重新选择、加工、编辑成册,在社会上流传开来,这就是今天所见的《诗经》"十五国风"最早的底本。  相似文献   

16.
本文受钱穆先生《刘向父子年谱》的启发,试图论述西汉后期的几种经学思潮:一,西汉后期分古文之界未明,诸经派别也不严;二、西汉后期经学的复古崇礼思潮;三、西汉后期经学中关于易姓和再受命的思潮。并认为这些思潮的兴起在意识形态上为王莽代汉和改制提供了依据,而这又是经学参与政治的最后一次尝试;其后,以古文经学为代表的注重名物训教和制度考订的科学经学兴起.表明了经学的重心由关注政治而转移到关注经本身的训解,即两汉之交,政治经学转向了科学经学。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奴隶制与封建制社会分期問題,已爭論多年。至今大家的意見还沒有取得一致。有一派学者包括苏联的一部分学者在內,他們认为西汉也是奴隶社会。将奴隶社会的下限定在东汉末或魏晉时期。这种主張曾遭到不少人的反对。作者是贊成后一种意見的,认为西汉是封建社会而不是奴隶社会。当同志們对西汉社会性貭問題展开激烈爭論的时候,我也曾反复地考虑过这个意見是否能够成立?是否还受有傳統的影响?考虑結果认为是沒有什么可以怀疑的。最近我又仔細地学习了毛主席著作中有关中国封建制度的若干論点,更加坚定了我以前的想法。下面我就将学习毛澤东学说的一点体会,談談个人对西汉社会性貭的粗淺見解。个人水平有限,学习也不够深入,恐怕錯誤很多,請同志們多加指教。  相似文献   

18.
本文系统的阐述了晁错的改革思想,并对晁错的“削藩”改革及失败被杀原因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论述,认为晁错的改革影响深远,具有继往开来的特殊意义,是汉王朝由“无为”转为“有为”的一个信号  相似文献   

19.
公元前154年,因汉景帝实行削藩,导致七国反叛。梁作为藩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乃汉之东部屏障。加之梁孝王刘武忠于中央政府,足智多谋,广济贤才能将,力抵叛军,终使吴楚叛军不能越梁而西进,保证了汉军在战略全局上的主动,从而最终赢得七国之乱的平定。  相似文献   

20.
汉代以前的中西交通小识钟伯清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形成了这样一种观点:中国与西方的交通肇始于西汉。一条被后人誉为“丝绸之路”的交通线路是在张骞通西域之后才形成的。这种观点尤其在历史学界流行甚广,然而笔者认为,“丝绸之路”始于张骞的观点,过高地估计了张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